胡忠东 李梦伟 费加明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健康中国2030 计划纲要》[1]文件中提出的“运动医学一体化理念”[2]。促进了体育与医疗的融合。政府先后出台《“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3]《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4]等政策,概念界定:体医融合是指通过体育科学和医疗卫生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共同作用,将运动健康促进应用于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5],要重新定义体育、认识疾病[6]。“体医结合”是健康中国背景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方法[7],体医融合是一种新的健康服务理念[8]。对近十年来体医融合发展研究的发文量、代表作者、机构及研究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其发展态势,目的是促进我国体医融合的发展。
以“体医融合”为主题词,共检索到261 篇文献数据来作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了有关体医融合研究的相关文献共计 261 篇。
2.文献计量法
在研究中对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的 261 篇文献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
3.词频分析法
关键词是文献数据资料主旨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文献数据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体医融合研究的热点。
4.知识图谱法
知识图谱法是将应用数学、信息可视化技术、图形学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最为直观的图形来展示与分析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结构及趋势的一种科学手段。
在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体医融合”为主题词检索的数据为来源,由于体医融合相关研究从2010年发文量增多,所以检索时间定于 2010年1月至2020年11月,检索文献共计 261 篇。将搜索结果下载并保存到相应的数据、输入、输出文件夹中,并将导出的文献按download_XX 形式保存导入 CiteSpace V 软件并进行分析[9]。
对2010—2020年11月止以“体医融合”为主题检索,相关文献共计261 篇,对我国“体医融合”研究相关文献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发文时间分布情况分析可知。从2016年开始,“体医融合”这个主题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发文量较少。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6—2018年,现阶段,关于体医融合这一主题的研究很少。研究者对体医融合认知度不高,缺乏理论支撑。第二阶段自2018年至今,增速明显且处于平稳的增长态势。表明了我国的研究者可能已经认识了解到了体医融合的重要性。
关键词是作者对该文献准确、简介、高度概括的词汇,是一篇文章的内核。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体医融合的研究热点。使用 CiteSpace 对与体医融合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将转换后的数据导入 CiteSpace。通过软件分析生成图谱,通过分析图谱可知,研究者在那些方面研究较多以及研究的程度、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等。
运行 CiteSpace 对研究文献分析得知,我国体育研究者对体医结合、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健康促进、医养结合的研究较多,通过研究使人们了解这个理念,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跨领域合作[10]。对 2010年至今我国体医融合文献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研究人员意识到体育和医学的结合对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性,正在向着更加宽泛的领域进军。
运行 CiteSpace 对文献作者进行分析得到的图谱可以了解作者研究的关系。体医融合领域的研究学者较分散,合作较少,也没形成个人核心力量,没有形成核心团队。根据在洛卡特定律基础上得到的赖普斯定律,在某一研究领域中,约有10%学者的论文数量贡献了总论文量的 50%[11]。而在体医融合这个主题的研究主题中,作者群体特征很明显不符合赖普斯定律,未形成核心作者群。我国体医融合研究作者节点分布分散,大部分作者发文仅有一篇,且科研团队合作较少。小部分发表论文较多的作者已经初步形成了团队合作研究,作者间相聚度越高,相距越近,则合作进行科研的关系更加密切。研究表明:研究人员进行团队化合作研究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
通过数理统计法对文献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人们对体医融合的关注度还不够高,对此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结果发现,我国研究者合作研究较少,说明在对我国体医融合研究过程中采用团队合作研究尤为重要的。
运行 CiteSpace 对文献作者所属机构进行分析得到的图谱可以了解作者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安徽省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所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为代表的研究机构为我国体医融合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对我国进行体医融合研究过程中与体育融合研究相关的发文量在15 篇及以上的机构仅有一家。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去看待,还是从研究机构的层面出发,对研究资源进行共享,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环境,对体育融合的研究,构建即跨领域,又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交流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 CiteSpace 分析,国内对“体医融合”研究发展起步较晚,但一兴起,即为热点,发文量大,目前研究者对体医融合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度还不够。
(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后,国内的一些体育类学校、机构对体医融合进行深入研究,研究领域逐渐宽泛;研究热点以体医融合、体医养融合、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健康促进、体医结合等关键词为主。
(3)还没有发现专门研究体医融合的核心作者,代表作者主要以王强、邵梦霓、殷俊海等研究学者为主;研究机构主要以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有体医融合研究背景的高等院校构成,其研究机构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趋向于高等院校。
(1)学者与学者、机构,机构与机构之间要加强合作,各类体育高等院校、体育行政部门也应多开展有关体医融合学术会议,加强交流合作,百花齐放,促发展。
(2)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产生新的思想,如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体医融合内容。体育学科是一门年轻学科,要多从它的母学科中汲取营养。重视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广泛传播体医融合知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