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栋,王学增
政治学法学研究
习近平思想文化建设理论的基本框架与内在逻辑
马庆栋1,王学增2
(1. 邢台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1;2. 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意识形态、新闻舆论、宣传思想、文学艺术、思想政治、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做出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主题一致、内在统一、相互关联、特色鲜明的思想文化建设理论。这个理论体系着眼“两个大局”,针对“两大问题”,内容结构上包含六大板块,在学术上可进一步提炼为“虚”与“实”、“政”与“经”、“深”与“浅”等三大命题,具有突出的思想性、强调意识形态引领等鲜明特征。
习近平;思想文化建设理论;基本框架;内在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意识形态、新闻舆论、宣传思想、文学艺术、思想政治、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做出系列重要论述,形成系统完整的思想文化建设理论。这个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其思想特征、理论品质和思维特性的集中体现。解析这个理论,分析其内在逻辑,从学理上进行提炼归纳,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学术建构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思想文化建设理论,是一个论题包含不同领域、对象处于不同层面,论述各有侧重而又互相联接、相互支撑,主题集中并一以贯之,主线鲜明而内容广博的庞大思想体系。
对照比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文本可以发现,我们党对于思想道德、文化体育、新闻出版、舆论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在概括用语上经历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最初统称为“精神文明建设”,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开始,报告文本中正式采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法,并在第一部分的成就回顾中专门对其进行集中总结。这种提法和文本结构历经十四大、十五大,一直沿用到十六大。这期间精神文明建设一词包含的范围很广,民主法治、科技教育甚至计划生育都被归并进来一同论述。
需要注意的是,从十五大开始,在文本后半部分战略安排方面,开始使用“文化建设”的提法。十五大报告第七部分的标题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文中对采用新提法进行专门说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这个提法将文化与经济、政治并列使用,提升了文化的重要性,但仍将教育、科技等都归入文化建设并进行展开论述。同时,采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两个提法,也是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的特别之处。
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文本中开始专门使用“文化建设”,无论是前面的成就总结还是后面的工作安排,在标题中均以“文化建设”替代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受到空前重视,文化的内涵不断聚焦,教育、卫生等内容开始归入民生和社会事业,弘扬传统文化、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得到持续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在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先后出现。
十九大报告在过去五年工作总结部分,首次采用“思想文化建设”的提法,名称上加“思想”两个字,涵盖的范围与前两次党代会相同,但在内容侧重上与过去相比出现明显变化:重点强调近几年来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得到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广泛弘扬[2]4。这表明各项工作开展的方向性明显增强,思想性成为习近平思想文化建设理论的首要特征。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到“文化建设”“思想文化建设”,这些用语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不同阶段党的工作重心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理论体系不断成熟。
新时代怎样进行思想文化建设?十九大报告中分“意识形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文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还提到“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互联网内容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思想”等内容,共计十个主要方面的工作[2]32-35。将这十方面工作放到历次党代会的报告文本中进行对比,可以发现:
“思想道德建设”“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等四方面的工作,是传统“保留项目”,历次党代会基本都会专门论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十四大以后也被连续提及,有时被称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期以来受到持续重视。
“宣传思想”“新闻舆论”两项工作,以往常常混在一起,称为“宣传舆论”或“新闻宣传”;或者,把新闻工作另立出来,与出版联在一起,称为“新闻出版”,强调“业务性”的味道浓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分别专门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突出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方向性和思想性,十九大报告中专门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对舆论导向和国际传播等问题进行一系列部署。
“意识形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内容建设”等突出思想性价值性,强调“内容建设”工作,从十七大以后受到空前重视。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以往的党代会报告中都会提及,唯有十九大报告中专门用一大段进行论述,并将其列为思想文化建设第一位的战略部署。这种安排是新世纪以来互联网迅速普及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也反映出习近平对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以后的短板弱项以及治国理政阶段性重点的思考,这种思考的结果就是突出意识形态的方向和导向,强调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树立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问题意识是习近平思维方式的鲜明特征。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解析一切思想理论的切入点。习近平对思想文化建设的强调,正是源于他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思考。这些问题主要表现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不协调,内在症结是社会价值观的缺失,深层原因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空前复杂,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他指出:“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3]198正是基于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思想文化建设各领域相互关联和内在规律,习近平有节奏、分阶段、有侧重地开展工作,在实践中形成观点新颖、话语生动、立场鲜明、富有特色的思想文化建设理论。概括起来说,其基本结构包括以下六大板块。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冠心病类型是急性心肌梗死,此类疾病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现阶段,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较为常用的方法为抗血小板聚集。本次研究主要针对进行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以下是具体报道。
习近平非常强调方向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十分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战略任务,着力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4]。他用“极端重要”四个字来形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5]153他强调,在思想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无论是理论研究、宣传报道,还是文艺创作、思想教育,都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6]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基础工程。“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6]107在思想文化建设过程中,习近平认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方方面面的引领作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33。同时,方方面面都要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6]111。
习近平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和理论素养的作用。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6]612019年初,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他又大篇幅论述加强理论修养的重要性,强调“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干部要成长起来,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7]。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推进理论研究和思想建设的基础工程,“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6]71。
思想文化贵在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包含宣传思想、新闻舆论、文艺、思想政治四个主要环节和领域,都应坚持正确导向,紧扣各自特点,发挥各自特长,共同培育时代新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多次召开这些领域的专题会议,强调树立“大宣传”理念,详尽阐述相关工作的地位、特点和发展战略。
新闻舆论的“尖兵”作用。新闻舆论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总结古今中外以及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强调“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古今中外任何政党要夺取和掌握政权,任何政权要实现长治久安,都必须抓好舆论工作”[3]417。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就特别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在宁德时,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硬是挤出资金恢复停刊很久的《闽东报》;在浙江,他用“哲欣”这个笔名,在《浙江日报》上发表232篇短论。在2016年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新闻舆论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要通过对时、度、效的最佳把握,形成“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强大力量。
文艺工作的“轻骑兵”地位。文艺最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文艺是最好的沟通交流方式,是实现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抓手:“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3]184文艺工作的独特之处在于,“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3]186-187。总之,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和我们党对文艺工作的根本要求。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无论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习近平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要求“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强调“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6]185。
互联网是当前思想文化建设的新阵地,是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做好网络舆论与思想传播工作是习近平思想文化建设理论的崭新论题和创造性开拓。
习近平敏锐地观察到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警醒我们:“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6]29为此,习近平亲自召开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三次发表主旨讲话,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2]317。“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2]311。他还高度重视网络内容管理,“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3]430。他提出的“建设清朗网络空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走网络群众路线”等观点,已成为党的思想文化建设理论宝库中的崭新亮点。
可见,习近平思想文化建设理论已形成一个主题鲜明、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方法成熟、特色突出的完整体系。
习近平思想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主张,可以从学术上进一步提炼为三大基本命题;其所蕴含的内在逻辑,推动这一理论内部六大板块及其相互关联关系的形成。
这个命题涉及习近平对思想文化建设地位的理解,是他处理思想文化建设与中心工作关系的依据。在我们党的政治话语体系中,“虚”往往指那些无影无踪、难以把握的工作方面,“实”则是有迹可循、较好把握的工作方面。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虚”“实”对立,重“实”轻“虚”。习近平很早就对此问题进行过深入思考,做过很多独特论述,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虚”和“实”只是相对而言。“虚与实的工作好比人体的大脑和心脏,你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哪个需要,哪个不需要?”[9]96
“虚”和“实”不是工作领域划分,而是各项工作开展都要经历的不同阶段。领导干部要既重务实,又善务虚。“务实是务虚的出发点和归宿,务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务实;而务虚是务实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做好务虚,务实就如同无头苍蝇,只能盲目瞎转……务虚作为一种方法论与务实一样,对任何领导干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9]269
干工作必须虚实结合,虚功一定要实做。“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道理要说清楚讲明白,但任何道理要深入人心,都不能光靠说教,要有一个好的载体……使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9]96
这里所说的“政”,包括“思想政治工作”“人的因素”等含义在内。这个命题进一步阐明思想文化建设的作用。习近平对此有很精彩而独特的论述:
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之一,对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他指出:“能够集中财力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经济优势,党的领导、群众路线、思想政治工作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这些政治优势对市场经济也是适用的。”[10]将思想政治工作视作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方面的崭新论述。
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对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相通之处,在于二者都涉及到人的因素。他指出:“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大量问题都证明,只要将人的因素掺合进去,就可以将复杂的事情搞简单,将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将不能办的事情办成能办的,将能办的事情办成不能办的;将好事变坏,将坏事办好;将大事办小,将小事办大……在学习借鉴西方经济理论来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时,必然重视人的复杂因素和关系所造成的复杂影响,切不可见物不见人……否则,无论愿望再好,都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11]
政治与经济内在相通,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应当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他指出:“经济离不开政治,政治也离不开经济,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经济政治化和政治经济化,应是经济和政治辩证统一关系和谐发展的集中体现。”[11]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往往将二者割裂开来,习近平为此大声疾呼:“我们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和经济工作者不能仅从经济角度来认识经济问题,还必须善于从政治角度来观察经济问题,同时也要求广大政治工作者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在从政治角度观察政治问题的同时,善于从经济角度来观察政治问题。”[11]
坚持政治与经济的内在融合,是习近平观察和处理中国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其治国理政、处理各方面工作关系的基本准则。他在这里展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打破以往研究中“见物不见人”的习惯做法和机械处理方式,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方式的重大贡献。
这个命题涉及思想文化建设中的战略、策略和艺术问题,特别是在新闻舆论、宣传思想、思想政治、文艺工作等领域,对我们党如何处理研究与表达、内容与形式、道与术等方面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主要内容包括:
研究要深入,表达要浅出。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物质力量。习近平非常重视理论研究和理论修养,同时还强调“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教育引导群众,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效果”[3]437。他还强调:“要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实例。报道老百姓的事情,要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多一些‘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3]438
内容为王,道为根本。习近平非常重视话语表达方式问题,他曾生动指出:“好的思想、观念、内容,要通过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表达出来。这就像做菜一样,同样烧一条鱼,有的人喜欢剁椒鱼头,有的人喜欢红烧中段,有的人喜欢糖醋鱼块,有的人喜欢雪菜鱼汤,如果都一个味道,就难以达到最佳效果。一个主题要有多种传播方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3]428但就内容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而言,从根本上说,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他曾结合媒体融合发展问题强调:“需要强调的是,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3]430
深入群众,咀嚼生活。这个命题涉及思想文化建设中的话语体系和话语创新问题。“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3]432。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313。怎样实现话语方式创新呢?习近平在谈到文艺创新时特别强调:“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做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3]195-196
以上三对关系和三个命题,是思想文化建设各个领域需要处理和把握的共同问题,也是习近平思想文化建设理论丰富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个理论体系中还蕴含“知”与“行”、“守正”与“创新”等方面的关系处理和建构逻辑,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30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909.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20.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 王可研.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重大理论特色[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40(5):95.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7] 习近平.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N].人民日报,2019-03-02(1).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376.
[9]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0] 习近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辩证关系[J].内部文稿,1998,35(11):4.
[11] 习近平.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J].东南学术,2001,14(4):36-38.
The Basic Framework and Internal Logic of Xi Jinping's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ory
MA Qing-dong1, WANG Xue-zeng2
(1. School of Marxism, Xingtai University, Xingtai 054001,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0, China)
Since the 18th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 Jinping has made a series of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ideology, news and public opinion, media work, literature and ar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tc., thus forming a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th consistent themes, internal unity, interconnection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This theoretical system focuses on the “two overall situations”, in view of the “two major issues”. The content structure includes six major sections, which can be further refined in academic terms into “virtual” and “real”, “politics” and “economics”, “deep” and “shallow”, etc. This theoretical system has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lighting “ideological nature” and emphasizing ideological guidance.
Xi Jinping;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basic framework; internal logic
D61
A
1009-9115(2021)05-0107-06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5.019
河北省社科基金年度项目(HB21LJ006)
2021-01-27
2021-08-26
马庆栋(1970-),男,河北邢台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