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宋智慧
为全面摸清灾害风险隐患,查明重点区域的抗灾能力,长沙市加强组织,统筹协调,把好质量总关,全力推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以下简称“普查工作”)。
开展普查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的一次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九项重点工程之一,更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作部署安排,市政府成立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副市长任组长,高位推动普查工作。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应急局,统筹协调推进全市普查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市普查办(市应急局)印发了《长沙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长灾险普办发〔2021〕1号),明确工作目标,细化任务分工,充分发挥普查办统筹调度作用,对应急、住建、城管、资规、水利、交通、林业、气象、地震等主要任务行业部门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总结”制度,不定期通报普查进度,对工作开展缓慢的单位进行督导督办,积极推动整体普查工作进度。
市普查办是长沙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在普查协调工作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贯彻落实上级普查办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信息上传下达的作用,及时转发上级普查机构文件通知,严格按照上级相关要求部署工作、开展培训、铺排计划,保障普查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统筹各行业部门“一盘棋”,积极协调33个市级相关单位(部门),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责任分工、各方共同参与,结合长沙特色设立地铁线路普查任务,积极推动全市普查工作整体向好。
指导县级普查办开展工作,印发工作方案,举办线上、线下业务知识培训,约500人次参训;建立市级技术交流群,解决普查开展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主动与上级、同级部门沟通,帮助县级普查办攻坚克难,协调国家、省、市管单位配合普查调查工作。
此次普查工作任务重、涉及行业广,需要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并通过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做好普查工作的重要一环。
7月1日,市普查办联合市委宣传部印发了《长沙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明确前期、中期、后期宣传内容和重点,从知识科普、普查意义、方法阐释、成果应用等方面循序渐进,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普查宣传工作,指导各级、各部门广泛发动宣传动员。
市、县普查办和各部门通过集中宣传活动、新闻媒体、微信、微博、宣传专栏、地铁、公交、户外广告、LED屏、社区广播、易拉宝等多种载体,播放宣传动画、展示宣传海报、播放宣传广播等产品,广泛开展普查宣传“五进”活动,普及普查知识,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据统计,全市共开展大小宣传活动120余次,累计覆盖人群约300万人,普查工作经本地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被国务院普查办转载20余次。
市应急部门除了担任普查办的角色外,还承担了应急管理系统的普查工作。市应急局根据清查技术手册对全市范围内的调查对象进行摸底填报,于8月13日全面完成了应急管理系统清查任务,清查阶段共填报7433条数据,其中承灾体数据4925条,减灾能力数据2508条,浏阳市、宁乡市清查任务完成好、数据质量高,获得了省普查办的通报表扬。
逐一逐条做好调查工作,广泛动员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参与调查工作,10月上旬已全面完成应急管理系统调查工作(除家庭减灾能力),调查阶段共填报9130条数据,其中承灾体数据5622条,减灾能力数据2788条,历史灾害720条。
对标对表做好质检工作,对全市27375条数据进行系统、人工质检,梳理共性问题,督促县级比照自检,查漏补缺,纠正错误,保障整体数据质量。印发了《长沙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应急管理系统核查工作方案》,创新提出了“各类调查对象佐证材料清单”的要求,便于核查工作的开展。
此外,并计划从11月中旬开始,派出四个市级核查工作小组,对系统抽取的698条数据进行逐一核查,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开展工作,真实记录,从实从细审核调查过程资料,保障调查数据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为保障普查数据质量,把好质量关,市普查办在普查开展初期,便广泛开展业务培训,为调查员普及技术规范,保障填报数据质量。
建立技术交流群,讨论普查工作开展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难题,分享共性问题解决方法,普查填报过程中自查自纠,从调查源头提高全市整体数据质量。
从严把好应急系统数据质量关,在开展市级核查工作中创新提出了“各类调查对象佐证材料清单”的要求,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开展工作,并要求核查组逐一逐条上门核实,真实记录错误项,从实从细审核调查过程资料,有效保障了调查数据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据悉,市普查办目前正在草拟参与各行业部门数据核查工作方案,将严格按照各行业技术规范,组建专家团队,充实核查组技术力量,对全市各行业部门的数据进行核查,按照合格数据放行通过、不合格数据退回整改原则,当好全市普查数据质量关口的“红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