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研究
——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

2021-01-08 07:22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融合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市场经济的重要举措[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创新创业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2]。教育部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项目,促进高校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推动毕业生创业促就业[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有利于推动研究成果走向市场和社会,将知识传播、应用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融为一体。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地方本科院校只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创新创业基因根植于学生心中,改革创新创业育人机制,面向社会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创业孵化体系,才能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通化地处长白山脚下、中朝边境,近年来,以通化地区为中心的吉林省东南部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通化师范学院是吉林省东南部唯一一所省属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加快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探索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一)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4]。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存在,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基,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源泉。只有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才能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华而不实”的难题,创新创业之路才能走得更远。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是专业教育的导向和升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专业教育单一的模式,从而带动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赋予地方本科院校的使命,持续深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二)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追求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内涵式发展关键在于以人为本,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体两翼”,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要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两层皮”现象,将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培养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系统带动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全面变革。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努力营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氛围[5,6]。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新时代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

(三)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外在需要

创新创业是世界大势所趋,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地方本科院校精准对接地方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紧缺的优秀创新创业型人才。新技术、新应用、新产业的蓬勃发展,创新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单纯的专业教育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现实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有力支撑,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为地方经济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将专业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可使学生从求职者转变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二、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未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合不紧密的问题,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创新创业教育仅停留在宣传层面,认为上几堂课、听几场讲座就完成了创新创业教育,未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7]。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仅在基础课程中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课程类型单一、覆盖面窄,教学理念不先进,教学方法不灵活,课程考核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没有体现专业特点的教材,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专业知识而独立存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缺乏创新创业元素,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认识不全面,不能触及创新创业本质,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创新创业活动仍停留在口号上,多拘泥于形式,不注重创新创业实践,缺乏学生个性化培养,不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与潜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教育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意识淡薄,加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匮乏,存在重专业能力培养、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尽管党和国家颁布了大量相关政策,地方本科院校也通过多途径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探索创新创业新模式,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尚未落到实处,学生仍然没有把创新创业与专业知识、技能深度融合,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一方面,单一的创新创业教育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脱离所学专业,丧失了应有的知识、技能专业优势,不能体现专业前沿技术和研究成果,创新创业活动层次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创业成功率低;另一方面,单一的专业教育忽视了学生内心创新创业意识的唤醒,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能将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再创新,创新创业项目品质欠缺,无法形成由专业知识到专业特长、由专业特长到创新创业的良性循环,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违背了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的初衷。

(三)创新创业教育脱离行业企业

校企合作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地方本科院校将校企合作作为学校转型发展的试金石,进行供给侧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学校层面来说,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还存在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错误观念,对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认识不到位、合作不积极、缺乏主动性,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仅停留在邀请企业人员作报告、送学生去企业见习等浅层次,人才培养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培养的人才也无法适应企业需求;从企业层面来说,部分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并未深入参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成为企业对学校功利性的投资,处于合作疏离状态。此外,还存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不健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差异较大等问题,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尚未形成全面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使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达成度无法实现,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在实施过程中并未见到显著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缺乏具有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教师。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从事创新创业的教师大都来自于学校行政管理岗位,没有实际创新创业经历,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创新创业课程几乎是照本宣科地传授理论知识,不能结合专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影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一般都是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职,未参加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创新创业实战经验匮乏,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际效果不佳。教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引领者,不仅要有先进的创新创业思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还要具备深入挖掘创新创业项目的能力,在项目指导过程中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因此,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三、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需要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8]。大众创业,教育先行,万众创新,文化先行,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巧妙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使学生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使创新创业理念深入人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通化师范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地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授课对象全员覆盖,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学科交叉,打造专业集群,打通专业壁垒,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集素质教育、专业实践、专题实践、第二课堂为一体的实践与创新创业课程平台。

通化师范学院联合西北师范大学出版了首部师范版双创教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宽口径面对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程,从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创新创业方法与模式、创新创业风险、创新创业计划制定、融资及团队管理等方面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针对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依托第二课堂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方法、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等选修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创业课程资源,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还为更多学生提供真实的创新创业体验,满足学生开放、灵活的个性化需要。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讲堂、专题培训、项目路演、创业企业交流等活动,大力弘扬乐于、勇于、敢于的创新创业精神,营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在校园内掀起全员创新创业热潮。选拔有创新创业兴趣、激情、潜质与愿望的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与技能训练项目,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以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创,让学生在比赛中锻炼、在比赛中成长,在比赛中展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引导创新创业精英在应用技术、文化传承、医药健康、智慧城市、科技创新等方面依托学校优势资源注册公司,入驻大学生科创园进行创业孵化,为青年创业者搭建高效务实的创业平台,在企业宣传、团队培训、资金补贴、信息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通过学分置换、弹性学制、毕业论文替代、创新创业奖学金等保障机制建设,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

通过“课程+实践+项目+竞赛+孵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宽广度地推动第一课堂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技能实践活动之间的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学习课题化、课题项目化、项目产品化,对接产业、融入专业、贯穿学业、引领创业、促进就业”的“三化五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扎根通化、服务通化,实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和挖掘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助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二)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

课堂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结合专业特点,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创融合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专业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将创新创业理念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桥梁[9]。

为此,通化师范学院积极推动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实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搭建“专业+创新创业”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为有创新创业理想的学生开辟创业新渠道,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鼓励专业教师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专业课程设计中,以课程教学为载体渗透创新创业理念。在指导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的同时,推动教学方法创新,以开发学习潜能、激发学习动力为目的,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演练、头脑风暴等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尝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于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过程,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感悟,迸发创新创业火花。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耦合联动,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提高识别和捕捉创业机会的能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充分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生产实践,形成以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新局面,更好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落地转化。

(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通化师范学院在校企合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面向企业需求设置课程,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外延,联合企业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10]。同时,企业应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提供岗位、场地和资金支持,树立企业形象,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通化师范学院以市场为导向、行业为依托、企业为主体、学生为核心,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凝聚共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实现共赢。充分利用高校先进的学术思想、科学研究、人才资源等优势,结合企业发展需求,找准契合点,以项目为导向,对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升级、产品设计、研发、发展转型、提质增效等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开展深入、长期的合作。校企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申报各级创新创业项目,根据学生需求,因材施教地指导学生进行项目选题和实施,以项目培养人才,以人才带动项目,形成“项目+团队+企业”的格局,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解决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学校和企业“零距离”对接,培养应用创新型复合人才,满足学生、教师、高校、企业多方面需求,汇聚创新创业合力,实现高校与社会优质资源的良性互动,形成全社会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建立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四)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师资队伍建设深度融合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学生。因此,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就要培养一支既有扎实创新创业理念又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撑和服务。

一方面,通化师范学院立足本校特色,跨领域、跨专业选拔一批专业知识扎实、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授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担任创新创业导师,鼓励教师深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对创新创业导师开展系统化、制度化的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提升培训,通过培训、进修、企业挂职等方式大大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积累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和技能。同时,通化师范学院进一步改革创新创业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增加创新创业指导考核指标和激励政策,使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并达到平衡,提升教师进行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需要社会和产业支持的开放式教育。通化师范学院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积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创业、投资成功人士担任兼职创新创业导师,进校园、上讲台讲授创新创业课程,指导创新创业项目和比赛,实现高校与社会资源的高效整合与无缝衔接。通过内培外引,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多学科、多领域、能力互补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融为一体,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技能进行同步实践辅导,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势已成、其风正劲,地方本科院校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汇聚各类优质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助力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助推地方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融合菜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融合》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