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觉体验视角下皮村“工友之家”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改造研究

2021-01-08 03:47
华中建筑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友户外活动空间

陈 林

王 茹

贾颖颖

曾经,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火遍网络,“范雨素现象”成为了大众热议的话题,作为千千万万打工者的缩影,他们背井离乡带着子女来到城中村生活,究竟孩子们在城中村的生活与活动环境如何呢?基于此,我们把目光聚焦居住在城中村那些打工者的孩子身上,曾经这些孩子三五成群,把足迹留给了田野,把快乐留给了自然。反观如今的这些孩子,与记忆中的景象相去甚远,父母工作繁忙,加上儿童自身行为能力以及社会安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孩子日常活动的时间和半径都受到了很大限制,绝大多数时间都被困在城中村内。缺少了尽情跑、跳、滚、爬的自然活动空间,孩子的户外活动随之减少,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笔者希望借助儿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皮村儿童户外活动及空间的调研,参照国内外的案例,对皮村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进行改造,改善这群孩子的户外活动条件。睿幼儿园为例》等文章是从儿童感官体验角度出发的,笔者认为这都是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基础的。

1 感知觉体验作为研究的依据

1.1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依据来自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前者强调儿童自身发展认知的客观规律,后者更强调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对于儿童发展认知的影响。对于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研究,例如:罗雨燕的《景观感知下的城市户外空间自然式儿童游戏场认知研究》、林瑛的《基于情节建构的儿童景观场所设计》等文章是从儿童认知角度出发的;余璇的《基于感官体验的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调研分析》、邓雨婷的《感官体验理念在幼儿园户外环境中的运用研究——以南京市科

图1 认知金字塔

1.2 感知觉体验的提出

依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分为4个阶段(表1),众多教育机构以此为基础将学龄前儿童(7岁以下)的认知发展特点演绎为金字塔形式(图1)。感知觉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源头,是其他认知发生的基础,它并不会随着儿童的成长消失。笔者认为这里的“感知觉”不仅仅只指感觉器官,它与美国心理学家Ayres在1972年提出的感觉统合理论体系[1]中提到“感知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类似。感觉统合理论强调的是大脑将各种感知觉信息整合的过程,而皮亚杰强调的则是感知觉是儿童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的中介物质。皮亚杰认为儿童对外界环境的认知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认识的头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主客体之间的中介物的建构问题:这些中介物从作为身体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相互补充的方向发展,对主客体任何妥当详细的说明正是依赖于中介物这种双重的逐步建构[2]。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儿童的感知觉: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笔者理解为皮亚杰所指的中介物,发生在儿童与环境之间的作用,笔者理解为体验。

图2 皮村工友之家

2 感知觉体验视角下皮村“工友之家”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调研分析

2.1 数据统计

皮村隶属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村子的整体布局是以居住区域为中心,沿南北两个方向布置有密集的工厂,仓库,有大量劳动力的需求。在这里居住了大约两万人,其中本村村民仅千余人,其余的全是外来打工者及其子女。因为居住人数多,因此违建普遍,村内街道尺度狭小,并无真正能满足儿童户外活动的空间。根据我们对皮村资料整理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皮村被东西向的皮村路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在北片区有一个相对开敞的公共空间:皮村“工友之家”,这里就是打工者儿童主要的活动空间了(图2)。基地面积约800m2,目前是人车混行,乱停车现象严重,基地广场三面围合,广场上现有4个集装箱,废弃的座椅,乒乓球台、废弃的木屋及两棵玉兰树和一棵杏树。笔者选取了6个相对有特点的活动空间,对62名儿童的156项具体的活动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儿童每项超过3S的活动行为作为一个样本,该样本被记录在体验感最强的一项名下,一个样本只记录一次。同时我们又对125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访谈,抽取了有效样本106项,共计262项样本(图3)。

2.2 关联性分析

笔者从5种体验角度对6个不同活动空间内的活动频次、平均年龄、活动持续时间、安全指数(从1~5,数字越大,越安全)、干扰因素(从1~5,数字越大,干扰因素越多)几个方对儿童的活动进行统计(表2)。通过统计数据我们加以分析(图4):虽然皮村“工友之家”户外空间并非专门为儿童规划设计的,但是儿童满足自身感知觉体验的需求非常强,他们善于积极发现适合某些感知觉体验活动的空间。尽管如此,该户外活动空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比其他活动空间内儿童各项体验的持续的时间,“工友之家”活动空间内儿童体验持续的时间较短,笔者分析是空间的丰富性不足,不够吸引孩子;其次是各项体验受到干扰因素太多,对于一些大型的活动空间,分区不够清晰,流线有所干扰;户外活动空间的安全性不足,活动空间内有很多尖锐的废弃材料,儿童受伤情况时有发生;儿童的本体觉和视觉体验比较多,但是前庭觉体验和听觉体验不足,因此应在活动空间内增设相应的空间。

3 皮村“工友之家”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改造设计

3.1 国内外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案例研究

丹麦哥本哈根Kastrup社区公园和贵州桐梓县中关村的乙未园都是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改造项目,前者在改造过程中注重对原有地形的利用,借用地形和设施塑造出了很多大尺度,感知觉体验极强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后者在改造过程中重视对旧料和废物的利用,结合自然材料,营造出了合乎环境,亲近宜人的感知觉体验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而巴黎的Square Sarah Bernhardt 公园儿童画外活动空间的每个小设施,都充分考虑了儿童不同的感知觉体验需求,丰富了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图5)。

3.2 皮村”工友之家”改造策略

皮村儿童人数较多,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面积极其有限,因此利用好仅有的“工友之家”这块活动空间,极大程度地满足儿童户外活动的多感觉体验要求,成为改造的首要任务。考虑调研分析的结果,参考了国内外优秀的案例,笔者对皮村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改造提出了以下改造的策略。

增加体验的多样性: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应引导儿童进行多种感知觉体验,在增加趣味的同时,锻炼儿童的感知觉发展,促进大脑发育。根据儿童大脑神经系统发育的要求,分别布置触觉、前庭觉、本体觉、视听觉的体验空间。将各个功能空间进行串联,环环相扣,可达性与动静要求相互匹配,以便儿童高效、有序地进行感觉体验。场地上体验单元依托于指示性地面铺装紧密联系。

营造空间的丰富性:空间的丰富性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儿童的具体活动,引起各种感知觉体验的发生,并且一定程度上决定儿童体验的时间长短。设计师应对空间作进一步细化分类,综合考量基地地形、气候等因素,创造开敞和私密变化的活动空间。例如:部分灰空间可用于夏季遮阳、防晒。部分私密空间可引发儿童对自然的探索。

图3 场地分析

图4 统计数据分析

图5 国内外儿童活动空间案例

保证空间的安全性: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证实安全性非常重要,多种儿童户外活动同时进行时需要保证活动不被干扰并对某些区域进行范围的界定。界定的界面可充分利用自然材料灵活划分。其次,在活动空间安装防护设施,在梯子、斜坡、人行道或凸起的平台设置易于抓握的栏杆及扶手,高度约70cm,这样不仅能防止儿童在活动时摔倒,同时也起到支撑和稳定的作用。在跑跳等易发生危险的地方应考虑足够的缓冲,可以在此用上缓冲材料:树皮、木屑、沙子,为达最好效果,缓冲材料厚度至少应达30cm。

考虑建造的经济性:皮村“工友之家”户外儿童活动空间改造充分考虑了建造的经济型,尽可能减少建造成本,保证项目的切实可行。对于活动空间内原有的废弃材料应加以充分利用,如原有的集装箱,废弃的座椅等材料,可以通过加固或改造成为有趣的儿童活动设施。

3.3 皮村”工友之家”改造设计

针对“工友之家”作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使用的实际情况,参照调研分析和之前的一些案例提出的设计策略,设计者在“工友之家”改造过程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场地进行了具体改造。

功能流线划分:针对活动场地干扰问题,为了保证不同年龄,不同类型活动的相对独立性,设计以5种不同的感觉体验为基础,将地块进行简单的划分。按照儿童活动的流线,为避免影响,从工友之家的入口到场地内部由动及静进行流线的梳理(图6),划分场地时采用草坪、灌木、花丛、乔木等植物划分空间。

增加体验项目:依据前期调研中存在前庭觉和听觉体验不足的情况,设计增设了促进前庭觉体验的平衡木、秋千等活动设施,在听觉体验方面利用传声筒很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同时,在乒乓球桌旁增设儿童篮球活动场地及游戏场,有效提升了儿童的本体觉体验。在加强儿童的触觉体验方面,在场地内增设了沙池(图7)。

趣味空间改造:场地内活动空间以开敞空间为主,缺少能更好引起儿童探索活动的趣味空间,基于此,设计者对场地内原有的小屋进行了改造,利用不锈钢和皮革重新塑造了一些供孩子探索的书屋,丰富了空间形态。而对场地内原有的4个废弃集装箱,设计者依据儿童的身体尺度进行分层处理,联系场地内原有的杏树,建立了集装箱与环境的紧密联系,儿童能够在改造的灰空间内近距离的感受植物的繁盛与凋零(图8)。

表1 皮亚杰发展认知阶段

表2 调研数据统计

图6 分区流线

图7 增加场地设施

图8 趣味空间改造

图9 改造细节

细节设施改造:活动场地内很多细节的改造都遵循了安全经济的原则,设计师对于原有设施的材料和尺寸进行仔细的分析与计算,尽可能最大程度的利用原有的材料,场地内的舞台、书屋、传声器等都是利用了场地内的废弃材料进行了再加工,在色彩,尺度等方面进行了精细的设计,最大程度地满足儿童活动的各种需求(图9)。

结语

皮村“工友之家”是我国城市打工者子女日常户外活动空间的典型代表,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问题突出,缺乏科学的研究。本着公平正义的态度,如何为这些儿童的成长争取更合理、更舒适的活动空间,应该成为当代设计师努力研究的方向。笔者从感知觉这一角度探讨了其改造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设计师参与其中,一起为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添砖加瓦。

资料来源:

图5:http://www.sohu.com/a/336762328_669952 陆曦.城市公共户外儿童游戏空间的多维构建——巴黎的启示;

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工友户外活动空间
工友艺苑
空间是什么?
幼儿园户外活动组织的研究
工友艺苑
工友艺苑
创享空间
浅谈大班幼儿户外活动组织现状
组织幼儿园情境式户外活动的探究
户外活动开始啦
工友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