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牧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城市为主体的城市群正逐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城市群对一个城市、区域、甚至国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群不仅能促进城市内部协调发展,加快城市的一体化进程,更能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快速发展,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与此同时,其他城市群也快速成长,但其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中原城市群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群,河南省省会郑州是其重要中心城市,集聚了各种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但城市群内部差异显著,各城市之间发展严重不均衡。因此,认清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加强经济联系,加快转变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方式,加速其一体化进程,提升中原城市群的整体实力尤为重要。为此,有必要对中原城市群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
国外关于城市群竞争力的研究起源较早,理论及相关文献都十分丰富,国内与之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外学者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普遍认为城市群应以创造高收入、高经济效率、高质量产品来提升竞争力[1,2],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标准应以城市能否吸引更多的资源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作为依据[3]。我国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进展缓慢,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群竞争力的研究越来越多,不同学者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研究,例如对城市群竞争力的内涵、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研究认为,城市的交通和信息网络是城市群竞争力的重要参与条件[4],城市群竞争力与创新具有一定复杂的逻辑关系[5],城市群区域竞争优势最终来源于区域所拥有的知识[6],城市群竞争力的提升,可通过对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规划途径推动[7]。此外,有学者对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竞争力[8]和休闲城市的指标体系[9]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中原城市群竞争力的研究,在宏观层面主要是关注中原城市群与其它城市群竞争力的比较研究[10],而忽视了中原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竞争力研究,微观层面主要是集中在城市群内的产业竞争力研究[11,12]。此外,在研究空间范围上,主要局限于河南省内,涉及山东、安徽、山西的研究成果较少[13]。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原城市群涉及5省的3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对比研究,以了解中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竞争力差异,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中原城市群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包括河南省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鹤壁、商丘、周口、安阳、三门峡、南阳、信阳、驻马店,山西省长治、运城、晋城,安徽省亳州、宿州、阜阳、淮北、蚌埠,河北省邯郸、邢台,山东省聊城、菏泽等地区[14],涵盖5省30座地级市(图1),国土面积28.9万km2。中原城市群人口众多,截至到2017年底,年末总人口18888.1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9.6%,地区生产总值高达1653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0763.1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7.16亿元[15]。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目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打造以郑州为核心,覆盖西部洛阳、南部许昌、东部开封、北部新乡、西北焦作的半小时交通圈内,对整个中原城市群交通衔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1 中原城市群范围示意
本文研究所使用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省各个市的统计年鉴等。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降维方法。因子分析的目的是用少数的几个因子去表征较多指标,用较少的因子反映较多的信息。当影响某一事物有较多指标时,因子分析法可以筛选出最强的相关因子,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方便,具体方法如下[16]。
设:(1)A-(A1,A2,…,An)’是可观测随机向量,且均值向量E(A)=0,协方差矩阵COV(A)=Σ,且协方差矩阵Σ与相关阵R相等(需要将变量标准化)。
(2)B-(B1,B2,…,Bm)’(m
(3)ε=(ε1,ε2,…εp)’与B相互独立,且E(ε)=0,ε的协方差阵是Σε的对角方阵,各分量e之间相互独立。
(1)
B1=a11B1+a12B2+…+a1mBm+ε1
B2=a21B1+a22B2+…+a2mBm+ε2
Bp=ap1B1+ap2B2+…+apmBm+εp
B=CB+ε
(2)
其中矩阵:
(3)
根据载荷矩阵可得到最有影响力的公共因子。
参考相关文献,基于综合性、可获取性和可量化的原则,选取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文化4个一级指标及下属的26个二级指标作为中原城市群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表1)。
表1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进行KMO和Kaiser检验,用来检验结果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由检验结果可知,KMO的值为0.505,大于0.5,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卡方统计显著性为 0.000,小于0.05,通过了KMO与Bartlett的检验。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影响变量的主要公因子。本文采用的是IBM SPSS Statistics 22.0 软件,该软件默认的是保留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从公因子方差的提取中,除了人口密度、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人均教育支出损失相对较大外(提取值<0.7),其余指标提取值均大于0.8,基本上包含了原始变量绝大部分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前8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分别是10.119,3.960,2.573,1.865,1.462,1.338,1.065,1.033,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0.057%,满足了因子分析用变量子集来解释整个问题的要求,8个主成分汇集了26个原始变量基本信息的90.057%。
在初始的因子解的变量中,各个因子的含义容易模糊不清,因此要对因子的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其代表的实际含义更加明确。其中主成份F1在GDP总量、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上等都占有较高负荷,分别为0.967、0.954、0.952、0.926、0.923,反映了经济和服务总量,F7在人均GDP上占有最高负荷0.895,可反映经济实力,主成份F1和F7可以概括为综合经济因子。主成份F2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图书、人均教育支出上占有较高负荷,分别为0.806、0.886、0.742,可概括主成份F2为科教因子。主成份F3在第三产业比重中占有较高负荷为0.927,因此F3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状况。主成份F4和F6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占有0.862和0.889的负荷,可概括为环境因子。F5和F8在城镇失业率和污水处理率上分别达到0.933和0.855的载荷,可概括为城市服务因子。
从8个公因子的载荷上看,郑州在F1和F2的得分上较高,均大于2,表明郑州在经济发展和科技教育上发展的较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在F5和F8的城市服务因子中得分为负数,表明政府今后应提高服务意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加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因子上,除郑州外,洛阳、新乡、宿州、菏泽等城市的得分也较高,这主要是因为第二、第三产业的作用所致。三门峡、济源、焦作等城市注重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因此在科教因子上得分较高,但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阜阳等得分较低,需要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邯郸和淮北在保护环境在环境因子的得分上较高,新乡、焦作、南阳、周口等城市在环境因子上得分均为负数,今后需要加强环保工作,加大对企业污染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在产业结构因子得分上,开封、长治、晋城、运城等积极发展新型产业,注重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资源友好型产业,得分较高,但平顶山、鹤壁、济源、菏泽、淮北、漯河等城市则得分较低,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业,加快产业升级改造。
由因子得分函数以及综合得分的评价模型,可得到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得分F,其中,综合得分的评价模型是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
F=(36.728×F1+14.076×F2+8.919×F3+6.413×F4+6.397×F5+6.258×F6+5.760×F7+5.505×F8) /90.057
(4)
经计算,可得到中原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排名(表2)。
表2 中原城市群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水平以上得分为正,以下为负数,所有得分之和为0。由因子得分排名看,近2/3的城市因子得分小于0,表明中原城市群内的大部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水平未达到平均水平,综合竞争力较低。综合得分前5名的城市依次是郑州、洛阳、邯郸、邢台、宿州,综合得分最低的5个城市依次是信阳、济源、晋城、漯河、鹤壁,这说明中原城市群竞争力较强的城市是郑州,其次是洛阳、邯郸、邢台、宿州。三门峡、周口、亳州、运城、信阳、济源、晋城、漯河、鹤壁竞争力较弱,它们应成为是中原城市群重点关注的城市,政府的相关政策也应向这些城市倾斜,以缩小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和促进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原城市群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状况,摸清中原城市群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层级水平,本文运用系统聚类法,对30个城市进行等级分类。系统聚类法即分层聚类法,是基于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将距离最小的类合并成新的一类,再将新类与距它最近的合成一类,如此下去,每次都会减少一类,直到形成一大类。本文以8个主成份为变量,采用平方欧式距离测量方法,用Ward法作为聚类方法,在SPSS中生成聚类谱系图(图2),根据谱系图可将中原城市群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分为3类(表3)。
表3 中原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层级分类
图2 中原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聚类谱系
由聚类分析可知,中原城市群城市综合竞争力两极化趋势明显,郑州明显处于竞争力超强地位,处于中等水平综合竞争力的城市有14个,占城市总量的47%。将近1/2的城市都处于低水平综合竞争力。除郑州外,中原城市群城市的发展水平都普遍不高。郑州需要进一步增强自身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拉动周边城市经济增长,周边城市也需完善自身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心城市做到信息互通,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城市群是国家经济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是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以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为对象,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序和聚类,可得到以下结论。
(1)中原城市群内各城市竞争力差距明显。仅郑州1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大于2,其他城市均在0.7以下,有20个城市竞争力在0以下。在综合竞争力的层级划分上,处于中水平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和低水平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占到城市总数的绝大部分。除郑州外,洛阳、邯郸、邢台、宿州、聊城、焦作、安阳、蚌埠、新乡等9个城市竞争力评价得分大于0,仅占中原城市群城市总数的30%。30个城市中,竞争力得分前五的平均值为0.74,而后五的平均值为-0.34,差距显著。
(2)郑州具有明显的综合竞争力,在中原城市群城市内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城市群内部30个城市中,郑州市综合竞争力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城市,且是得分排名第二洛阳的3.33倍。这一方面说明郑州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也说明郑州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未得到发挥,城市群内缺少第二和第三高竞争能力城市,表明中原城市群内城市的体系结构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实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外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应积极推动郑州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在产业上形成上下游相互分工与合作的完整的产业链,在基础设施上形成互通互联的网络。郑州是河南的省会城市,京广铁路线和陇海铁路线交叉过境,“米字型”高铁已经形成,区位优势明显,同时,郑州也是中原城市群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最好的城市。但群内其他城市,特别是位于中原城市群边缘的城市,如三门峡、晋城、信阳、运城等城市,其基础设施保障力较弱,需要不断完善。此外,各城市之间还应做到信息互通、设施公用、物流畅通、技术共享等。
中原城市群的部分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例如,平顶山和鹤壁等城市,需要尽快淘汰落后产业和夕阳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耗能产业,实现清洁生产。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应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规划城市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方向,从自身出发,因地制宜,依托自身的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合作,实现中原城市群内的产业互补,实现差异化和融合化发展。
经济是发展的基石,能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而教育是发展科技和人才的基础,努力提高教育和科技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显得十分必要。科技创新也正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而创新需要教育来培养人才。为了实现三者的良性循环,中原城市群城市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发展教育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教育要反哺经济,为经济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为城市的发展留住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