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举,杨 喆,薛彦铭,朱彦辉,鲍双玲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平凉 744000)
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湖泊、河流与海洋。世界上现存已发现的鱼类约3.2万种,中国计有2500种,鱼相伴人类走过了5000多年历程,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食品与观赏宠物。为了摸清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鱼类分布情况,管理局组织技术人员于2019年初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为该保护区鱼类资源保护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境内,距城区15 km。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6°26′18″~106°37′24″,北纬35°25′08″~35°34′50″,总面积16283 hm2。该保护区为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内陆半湿润向半干旱气候过渡的典型地带,是黄土高原保存较为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处于东亚季风区边缘,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8.6 ℃,年均风速2.1 m/s,年均日照时数2424.8 h,全年日照天数平均为208d[1,2]。
该保护区内共有湿地斑块16块,湿地图斑总面积为410.79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25%。保护区湿地资源主要以泾河和胭脂河流域为主;其中人工库塘性湿地2个斑块,永久性河流湿地11个斑块,草本沼泽性湿地3个斑块。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访问、查阅资料和试捕调查方法。在访问中主要对保护区内居民和区内护林人员开展了访问,同时查阅了保护区及平凉市有关鱼类分布情况的资料。
按照该保护区实际水源地类情况,将保护区内调查样地划分为3种生境类型。
Ⅰ湿地-主要为揪池沼泽性湿地。
Ⅱ河流-主要以泾河、胭脂河、十万沟、甘沟河流和朱家侠河流为主。
Ⅲ库塘-包括崆峒水库和水上乐园2个斑块。
在这3类地型中开展试捕调查,将捕到的鱼进行拍照,并做好各项记录工作。在调查工作中使用适当的渔具和船只,参照资源和水深等分布状况分区设点对调查区进行定点试捕,获得鱼类资源种类组成、群体组成等资料。
将调查中获得的资料对照李明德的鱼类分类学、王香亭的甘肃脊椎动物志、杨友桃和唐迎秋的甘肃鱼类资源及其地理分布等文献资料对保护区内的鱼类进行鉴定,并对居留型、地理区系以及保护级别等加以整理和分析[3~17]。
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鱼类有3目5科22属27种,具体结构详见表1。
表1 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鱼类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在该保护区分布的27种鱼类动物,区系特征,在该保护区分布的鱼类共计有27种其中人工放养8种,占总种类数的29.6%,野生种19种,占总种类数的70.4%,证明该区鱼类动物资源丰富度不高。按照动物区系成分,东洋界2种, 占总数的7.41%,古北界有13种,占总数的48.15%,广布型12种,占总数的 44.44%。说明该区鱼类动物以古北界种类占优势。各物种在保护区的分布及区系特征详见表2。
值得注意的是,崆峒水库经常有信奉佛教民众以放生的形式向水库放养各类外来鱼种,因此,崆峒水库分布的鱼类物种构成较复杂,有些物种不一定是该地区正常分布的物种。
表2 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鱼类区系特征及分布
27种鱼类动物全部属于R型(留居型)。
4.4.1 秦岭细鳞鲑
秦岭细鳞鲑隶属鲑形目、鲑科,为中国所特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属濒危物种。仅分布于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北侧支流湑水河、子午河的上游的溪流中。该物种在保护区首次发现,是从崆峒水库一位垂钓爱好者的钓鱼篮子里发现的,据该位钓鱼者讲到,这种鱼很少见到,偶尔有发现。在保护区是否有一定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尚需要后续研究证明。
4.4.2 虹鳟
属于鲑形目、鲑科、鲑属,又名三文鱼。属于外来入侵生物,原产于北美太平洋沿岸,1959年由朝鲜引入中国,有黑龙江水产所试养,目前已经建立种群。虹鳟鱼系冷水性凶猛鱼类,喜栖息于水质清澈、溶氧丰富的山川溪流中,以水生昆虫及幼虫、甲壳类、小鱼虾、蝌蚪和掉入水中的陆生昆虫为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也能很好地摄食人工配给的颗粒饲料。虹鳟鱼是名贵水产品,肉质肥厚、细嫩、刺少、味鲜、蛋白质、脂肪含量高,富含健脑物质。易于加工,是国际市场上畅销的名贵鱼品种。虹鳟是目前最广泛的世界性养殖鱼类之一。由于虹鳟最适合进行人工集约化养殖,具有高产、高效、市场广阔等特点,所以虹鳟鱼养殖发展迅速,养殖面积范围及产量在逐年增长。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有大量的冷水源河渠和低温水塘,发展虹鳟鱼养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通过调查记录到该保护区分布的鱼类有3目5科22属27种,其中有8种鱼属于人工放养种类,占总种类数的29.6%,野生种类有19种,占总种类数的70.4%,证明该区鱼类动物资源丰富度不高。按留居型,27种鱼全部属于留居型动物;按动物区系成分,东洋界2种, 占总数的7.41%,古北界有13种,占总数的48.15%,广布型有12种,占总数的 44.44%;说明该区鱼类动物以古北界种类占优势。国家重点保护的种类1种,经济价值较高的1种。
为更好地保护好该区现有鱼类动物,降低人为因素对鱼类动物生活环境的干扰,建议:①保护区管理部门加强鱼类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减少人为对保护地的破坏;②保护区管理部门加强对区内鱼类资源的监测和资料的完善与管理;③对重点保护鱼类动物开展专项调查,掌握物种的分布情况和种群动态,以便更有针对性对其保护;④开展对经济价值较高的虹鳟鱼进行研究分析,为当地虹鳟鱼养殖业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