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乔羽歌词的哲理美

2021-01-07 21:55:58陈玉国
铜陵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乔羽聊斋哲理

陈玉国

(铜陵市文化馆,安徽 铜陵 244000)

乔羽是当代词作家中流传和留下作品最多的词坛泰斗,他寓意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生动浅显的表达方式,让歌词有情、有理、有趣、有境,他为我们奉献的不仅是音乐文学,还有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启迪,哲学思想将成为确定乔羽歌词历史地位的一个重要参照,也是乔羽歌词美学的重要特征。

一、寓理于景,景物生辉

写歌词是离不开写景的,作家往往通过景物的描写,暗示出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思考。乔羽在他的代表作《夕阳红》中写到:“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着一片夕阳红。”仔细揣摩这一连串排比句,美妙的意象中蕴含中丰富的人生哲理。又如乔羽的《祖国颂》:“太阳跳出了东海,大地一片光彩,河流停止了咆哮,山岳敞开了胸怀。”[2]作者在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里,满怀深情地赞颂了新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乔羽在他的《波纹》(见《词刊》1983年4期)中这样写道:“谁把石子投入湖心?湖面泛起层层波纹。轻轻的波纹,缓缓的波纹……待到一切归于平静,树又婆娑云又从容。船行明镜里,山色有无中。谁料想一阵晚风,又把它轻轻吹动。晚风,晚风,你又扰动了它的平静。”平静的湖面呈现着一种柔性美、静态美。但由于人为造成或自然界本身的缘故,致使平静的湖面不得平静,“搅乱了岸边的绿树,摇碎了天上的白云”,纵使是这样,湖面也是美的,因为它泛起了“一层轻轻缓缓的波纹”,它的流动变化是那样微妙而又富于节奏,给人以静中生动之美感。这里暗示了一个哲理,那就是湖欲静而风不止,静与动只能是相对的。同期发表的《苏州的窗口》同样是精彩的,作者把春光明媚的每一个窗口,看成是“一个世界”“一片锦绣”,透过窗口即可看到“那小巷深处,悄悄飘来一叶轻舟”的特写镜头,最后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你把春光收入画图,又把春光全部泄漏”这一美丽多情的窗口,暗示出采撷是为了奉献这一哲理。再如《风筝之歌》与《阳台》(见《词刊》1988年3期),“风筝”与“阳台”是主要描写对象,但作者采取主景虚写,衬景实写,情理着重写的手法,从“一切爱我的人,都愿把我引入他的梦境。一切我爱的人,我都愿为他永远活泼年轻”中暗示出只有互爱才能互悦的这一哲理,和从“我愿家家都有一个阳台,我愿人人都有一个世界”中暗示出阳台虽小,天地真大这种以小喻大的哲理。它激励人们去热爱生活,去创造未来。这就是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意旨和理智,这种启人心窍的理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哲理。所以它并不显得神秘,因为在作者巧运灵思、生峭多变的妙笔下,孤立的景物变成了有机的整体,静止的景物化为了活动的形象;眼前的景物蕴藏着深远的道理;普通的景物闪现出奇特的光彩。这“光彩”不以旖旎华瞻取胜,而以素雅清新见长,不以雕章琢句毕现物象,而是穿透物表撷其精,扬弃外壳取其核[3],这正是乔羽歌词审美追求之所在。

二、寓理于情,情趣盎然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3]他认为诗歌必须以情为根。对歌词来说也是如此,但是在强调歌词是情感的表现时,不能把它跟思想截然分开甚至对立起来,因为人的情感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基础上的,它们两者的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与理的关系,成功的词作应该是情理交融,让感情作为思想的翅膀飞进欣赏者的心灵。请看乔羽的歌词《心中的玫瑰》:“在我心灵的深处,开着一朵玫瑰。我用生命的泉水,把它浇灌栽培。啊,玫瑰,心中的玫瑰,但愿你天长地久,永远永远把我伴随。”再看乔羽的《思念》:“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不知能做几日停留,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你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为何你一去别无消息?只把思念积压在我心头。难道你又要匆匆离去,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2]这首词写的是思念之情,在写法上以设问的形式,表现“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这一有聚有分的人生哲理,这不能不成为作品传唱的原因之一。从中可以看出歌词是以情动人这一特征,首先是通情,然后才达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情夺人,以理深情,感人心脾的效果。

哲理不是人为的外加物,它是情感发展的必然结果。互相渗透,有理无情则索然无味,有情无理则流于平俗。乔羽的《说聊斋》可以说是寓理于情,情趣盎然的又一力作:“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时都到心头来。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见《词刊》1988年3期),这首歌词是为大型电视系列片《聊斋》主题歌而写的,当时在创作这首歌词的时候曾有一段饶有兴味的佳话,即在艺术顾问苏里推荐著名诗人、词作家乔羽创作主题歌的歌词后,大家翘首以待,可是时间过去了一个月,还未见乔羽的动静,因首批录制完成的电视片急需配歌,急得大家像热锅上的蚂蚁,直到一个半月后,乔羽才把主题歌《说聊斋》寄来,导演李栋念着歌词“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话音刚落,大伙拍案叫绝,以后又经作曲家王立平谱曲和歌唱家彭丽媛演唱,从而珠联璧合,相映生辉。《说聊斋》跟他的《说溥仪》《人说山西好风光》和《牡丹之歌》里的“有人说你娇媚”中的“说”一样,并未单纯地去“说”故事或“说”人物,而是通过倾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形成其平中见奇、“大巧若拙”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打破了歌词常用的二段体的程式,更主要的是通过寓理于情,深刻而形象地表达了该剧的内涵,使作品情趣盎然。在写法上不落窠臼,以凝练的笔法,从“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怪”这一感情铺垫入手,再进入到“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这一特定的类比层次中,使真、善、美,与假、恶、丑在本质上得到真正的甄别,接着,笔锋陡转,写出“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这一感情的反向变化,这虽是突变性的,但符合生活的辩证逻辑。“泪”和“哀”原是作为痛苦感情的表现,而在这里倒成了“笑”与“乐”的畸形形式,两者是矛盾的,但又可转化为统一的,甚至是互为因果的。古人说的“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以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语)[1]就是这个意思。通过感情的反向变化,正表现了那种“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感慨”的喜怒哀乐的复杂内涵和叫人哭笑不得的旨趣。自嘲之味溢于言表,或爱或憎,或喜或悲,或庄或谐,或是或非,如此等等,任人品评,最后留下一个广阔空间:“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明知故问,问而不答,余味无穷。

三、寓理于境,境界开阔

“造境达理,境中寓理。”这虽是歌词创作中一种常用的手段,而乔羽却能在“常用”中给予其“妙用”。他善于“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通过自然化我,我化自然,物我相融的结合,去创造一种新的意境。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隐藏在意境之中,从而使境与理、意与味和谐地统一在视觉或听觉的形象上。请看他在1988年3期《词刊》上发表的《金色的小月亮》:“我失去了,也许永远失去了,我的金色的小月亮,我失去了,也许永远的失去了,这个唯一属于我的月亮……”首段在“失”字上着墨,给人以难以言状的失落感。第二段通过追忆,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境界:“你会记得,那是一个春风拂面的晚上,原野一片暮色苍芒,忽然一轮明月从天边升起,像黄金闪着光芒,你轻轻地对我说道:叫我一声小月亮!”面对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迷人之夜,谁能不身临其境并为之陶醉呢?接着在第三段情思进一步发展,使境界更为开阔:“从此它便代替了你的名字,从此我便有了一个月亮,你要我把它写成一首歌曲,让陌生人在无意中为我们传唱。如今歌曲已经写成,你却不知去向何方,只好遵照你的嘱愿,让歌声去寻找我的月亮。”(末段与首段同)作者在这里巧妙地把自然之月化成人之“月”,创造一种得月失月寻月之境界,暗示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哲理,启迪人们无论是顺境或逆境,无论是有所得或有所失,应一如既往地坚定信念,热爱人生,做生活的强者。从这首歌词看,谁会相信作者当时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正如他说的,“作品能使作者年轻”,的确如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4]境界有大有小,寓理于境,可使境界“别有洞天”,显示出独辟境界的成功。毫无疑问,写哲理必须含蓄耐思、露而不直、隐而不晦,即不能直来直去,而是要以物去生情,情景相互感发,形成主体之情与客体物象契合的艺术境界和闪光的审美意蕴,使之“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乔羽不仅很讲究在词作中造境,而且在境中铸炼出不少名句,如“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矾……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人说山西好风光》),“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地歌唱,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凉爽的风。”(《让我们荡起双桨》),“有时候忧愁是幸福的前奏,有时候幸福是忧愁的源头”(《河流》),“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牡丹之歌》),“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明年春来再相邀,青山在人未老”(《难忘今宵》),“人从高处跌落,往往气短神伤,水从高处跌落,偏偏神采飞扬。看看我们的黄果树吧,看看我们的大瀑布吧,飞流直下,悬崖万丈,没有犹豫,不可阻挡,跌落的水在这里,变成了强中之强。”(《黄果树瀑布》)。“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只要你我热情相助,懦夫也会变成金刚”(《世界需要热心肠》),“得罢休时要罢休,抛却了金玉枷锁便是自由”(《说溥仪》)[2]等等,或比喻,或描述,或劝戒,或象征,或警策,均可说是闪光的名句。它们各自在作品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语点破,使人更进一步领略作品的意旨和境界,同时又得到了某种启示,产生一种顿开茅塞之感和若有所悟之喜悦。

四、结语

追求词作的哲理美,不等于在歌词创作中提倡用哲学方法代替艺术方法。宋人曾“以议论为诗”当不可取,但也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否定,例如苏轼的《琴诗》《题西林壁》以及朱熹的《观书有感》不也成了具有发人深省的寓哲理于耐人寻味的诗意的名诗么?[1]应该说歌词和诗歌一样需要从生活矿藏中提炼出来的哲理,不需要从意念出发的图解和阐释。哲理需要暗示,暗示不等于朦混;哲理也需要深邃,深邃也不等于玄奥,它渴望艺术表现,不能离开富有美感的形象和情景交融的境界。否则,它就无法生存。

乔羽词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让哲理具有美学意义,造成一种哲理美。因此,在他大部分词作中,不难看到跃动于篇章间的哲理美的闪光。作品通过写人状物、绘景抒情、隐喻类比等艺术手段,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生活的底蕴和人生的真谛,使词作收到思想与形象互依、哲理与美感相融的艺术效果。

生活总是充满哲理的,哲理是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乔羽以其敏锐的艺术眼光,在生活的矿藏中去寻找发现,开采矿苗,经过加工制作,将闪光的金属元素选进了作品。所以,乔羽歌词中的哲理是生活哲理的提炼和升华,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哲理。因为它不是逻辑的抽象,而是艺术概括的结晶;它不是对科学的总结,而是对生活的思索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它不是干巴的陈述、枯燥的说教,而是用感情燃起来的扑腾的思想火焰。为此,总结一下乔羽在表现哲理美方面的创作经验,对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歌词创作质量将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乔羽聊斋哲理
聊斋书介
蒲松龄研究(2022年3期)2022-10-17 11:04:26
聊斋书介
蒲松龄研究(2022年2期)2022-07-28 11:01:02
聊斋书介
蒲松龄研究(2022年1期)2022-04-20 01:50:10
乔羽作品的智慧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3期)2021-08-05 07:44:02
山东省济宁市乔羽小学五(1)知行中队
少先队活动(2021年6期)2021-07-22 08:44:16
Song of the Motherland
乔羽和佟琦:爱情的小船荡了一甲子
华声文萃(2019年7期)2019-09-10 07:22:44
读破聊斋
哲理漫画
特别文摘(2016年18期)2016-09-26 18:02:20
漫画哲理
杂文选刊(2016年9期)2016-09-14 19: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