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臣
(漯河市郾城区水利局,河南 漯河 462300)
为了更好地加强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并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以生态理念为指导,才能更好地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因此,需要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实践,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创新性加强生态理念的应用,才能更好地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水平的提升。
郾城区辖现有干渠两条,支渠12条,多年平均引沙河水0.93亿m3。全民现有耕地28 220 hm2,有效灌溉面积25 600 hm2,旱涝保收田面积25 600 hm2。现有农田机井9 701眼,通电机井7 260眼,生产桥2 761座,沟渠462条1 294 km。加上郾城区很多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明显,工程建管责任不清,产权不明,缺乏管护,存在多龙饮水、规划不统一、布局不科学、建设不平衡的问题,资金投入不足,工程缺口仍然较大。所以需要在生态理念下切实加强加强生态水利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始终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在农田水利规划和农田水利灌溉方面,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因此,针对郾城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需要做好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切实加强对本地区实践的调研,对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提供更加可续和完善的指导。这就需要在调研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做好规划,并对其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的基础上,促进当地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开展。而在农田水利灌溉方面,主要是结合灌溉需求,确定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规模和站址等,同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和布局。就郾城区实际来看,因为地域宽广,自然环境差异大,需要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尽可能地选用本土材料,这样就能有效地降低成本。而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节水方面的需求,以满足实际灌溉的需要,那么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上也需要针对性地完善。但是当地由于水资源不足,这就需要强化节水宣传,做好水利工程规划,提升全民节水意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发展的同时,做好周边生态系统的维护和农业种植体系的规划与布局,才能更好地在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基础上,推动当地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为将其灌溉和防洪作用有效发挥起来,需要在农田水利设施规划建设中加大本地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打造人与自然、水利与生态和谐共生的防排水系统。而这就要在经济性、技术性、环保性三个方面加大对其的重视。在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切实加大对其河道系统中植物群落的保护,对于已经遭受污染和损害的生态环境,需要切实加强对其修复和完善,在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尤其是要结合本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属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过程进行充分论证,并切实加大对当地水源、水域情况的保护,避免出现水资源被污染和被浪费的情况出现。因此,需要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就要加强对河道水流、污染情况的调研和治理,在得到有关水域资源的相关信息基础上,将其应用于河道整治工程之中,既能对整治的范围进行明确,又能确定其结构类型,对河道的冲刷设计进行优化和完善。就郾城区本地而言,由于地势特殊,在很多区域中存在地下水水位较高的情况,加上河岸滩涂中的植物较多,所以需要对这些植物进行耐水性分析,并根据地下水水位的高低,切实强化对地下水水资源的保护,切实提升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避免由于设计不当引发水土流失的问题。
打造生态水利系统是秉承生态理念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调查当地水利环境的同时,还要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调研,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得到生态效应、价值效应双重提升的农业生态水利系统,既要满足当其农业灌溉的需要,又要加大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实现人文和谐发展。
郾城区属平原区,地势平坦,地下静水位5~10 m,农田水利建设以打井,挖沟,节水灌溉为主。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为夯实农田水利工程质量,在施工中同样需要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切实加强生态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这就需要在选材和施工技术等方面强化对其的生态投入,切实发挥农田水利建设人才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注重对工程的监督,要时刻秉承生态建设初心,以生态建设指标来监督和指导工程的各项工作,以下以郾城区规划建设的幸福渠水系连通工程展开分析。
幸福渠水系连通工程位于漯河市郾城区,涉及郾城区裴城镇、新店镇、龙城镇和淞江街道。由幸福渠东干、北干渠生态治理工程、洄曲河、尧河、长春沟、四支排、五支排、柳河、柳支河治理工程及松江产业集聚区生态水系改造工程组成,河道治理总长82.70 km,工程总投资3.80亿元。主要工程内容包括:河道生态疏浚工程、生态护坡工程、绿化种植工程、桥梁水闸工程及水生态景观工程。通过水系连通和综合治理,引沙河水入郾城区境内,与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工程建成后,可进一步优化郾城区水系结构,增加水面面积,补充流域地下水资源,美化城乡环境。有利于排涝、净化水质、涵养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净化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干旱灾害影响、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水利建设。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工程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及固体废物对施工区及周边环境产生短期影响;开发建设对原有地貌、植被、水土保持有一定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在工程建设中要注意水生态保护,对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科学处理,达标排放;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施工工地严格按照“六个百分百”要求,加强工地扬尘治理,进场施工设备噪声、尾气必须符合环保标准,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减少夜间施工;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生产废料统一回收,回收集中处理。因地制宜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工程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如:在沟、路、渠边植树造林、种草种树,减少水土流失,绿化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通过有效措施,实现区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景观水生态效益明显改善,局部小气候明显改善,促进形成水面生态系统,促进自然与人和谐发展,促进生态健康和生态文明。
综上所述,在生态理念下的农田水利建设,需要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以生态理念为导向,优化农田水利建设理念;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切实注重和谐共生系统的构建;以生态理念为依据,切实加强生态水利系统的设计;以生态理念为基础,切实加强生态水利建设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