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基藏本文献保护研究

2021-01-07 15:50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1年3期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纸张图书

王 芳

(中国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

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履行国内外图书文献收藏和保护的职责。基藏书库是国家图书馆重点书库之一。截至2018年底,中国国家图书馆基藏书库文献存藏总量达868万余册,以中外文图书为主,其中中文图书473万余册,外文图书249万余册,并藏有外文期刊及我国博硕士论文等文献。

基藏本文献兼具藏用双重功能。一方面,基藏本文献被纳入国有资产,是国家图书馆永久馆藏文献,需要妥善保存。另一方面,基藏本文献在文献流通中具有重要作用,满足闭架阅览、外文图书外借、馆际互借、国际交换等对文献的需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图书馆服务格局的调整、业务范围的扩展和读者人数的增加,对基藏本文献的需求量更是逐年迅猛增长。巨大的文献流通压力使基藏本文献频频出现破损现象。

基藏本文献不仅在当下承担提供文献信息的重任,同时也肩负传承人类文明的重大使命。因此,在确保基藏本文献流通的同时对其进行长久有效的保护是国家图书馆应尽的历史责任。笔者长期在国家图书馆基藏库工作,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基藏本文献破损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分析破损原因并提出文献保护措施建议。

1 基藏本文献破损现状

近年来,基藏本文献出现破损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年破损总量大。据笔者统计,2015年至2019年间,每年基藏本文献破损总量均在千册以上,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第二,文献破损类型多样。常出现掉页、散页、书脊断裂、书芯脱离、开胶、撕裂、装订线或纸捻断损、残破、局部缺损等现象。第三,“老书”“新书”均有破损。所谓“老书”是指入藏年代相对较早的图书,如刘国钧号中文图书、美国国会分类号西文图书等。这些“老书”几乎都处于破损的边缘,甚至有个别图书已经到了“一碰就掉渣”的地步。不仅“老书”脆弱,近一二十年出版的“新书”也经常出现破损现象,几乎每天都有数册图书变为破损文献。

2 基藏本文献破损原因

2.1 文献流通频繁

基藏本中文图书的日均流通量为400册至800册,外文图书的日均流通量为300册至400册。在频繁的文献流通过程中,文献不可避免地被反复拿取、翻阅、传递、上下架,即便是小心对待、轻拿轻放,文献自然磨损也是必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长久的自然磨损极易导致文献坏损。

2.2 读者使用不当

每天到馆读者人数众多,读者素质参差不齐。有些读者缺乏爱书护书意识,随意翻折、按压、卷曲图书。一本新书往往仅流通几次就会出现封面磨损、勒口外翻等现象。更有甚者做出割划、撕页等损毁行为,使文献受到不可逆的伤害。

2.3 馆员操作不当

基藏本文献在典藏与流通过程中,馆员的不当操作也会对文献造成损害。比如,图书上架过于紧密,就会增加取书、归架的难度,造成图书封面和封底的磨损、卷边、褶皱。尤其对紧挨着书挡的图书归架时,封面边角处极易被书挡卡住,造成封面折损或撕裂;从书架上提取大开本且比较厚重的图书时,仅抠住书脊护舌或包封使劲往外拉拽极易造成环衬撕裂、书芯脱离;在复印时,把图书打开到最大程度再用手或复印机上盖用力按压书脊,这样反复操作极易使图书出现掉页、散页等不良后果。

2.4 文献纸张酸化

纸张老化脆变是导致文献破损的一个主要原因。而纸张酸化是导致纸张老化脆变的最终原因。酸是损坏纸张的主要因素,由于现代机器纸中酸的存在,使得近年出版的图书只有几十年的寿命[1]。在基藏库中,以刘国钧号中文图书(1949年至1974年入藏)、美国国会分类号西文图书(1966年以前入藏)、日本十进分类号日文图书(1975年以前入藏)和俄文十进分类号俄文图书(1954年至1958年入藏)的纸张酸化情况最为突出。这些图书的入藏时间都在40年以上。随着存藏时间的增长,纸张酸化状况愈加明显。目前,仅凭目测就可以看出纸张已明显泛黄变色,使手轻轻触碰也能够感觉到纸张劣化、脆化的态势。再加之这些图书入藏后历经多次文献搬迁、倒库,已变得十分脆弱。

2.5 原书印后装订加工质量不佳

原书印后装订加工质量不佳导致图书破损的情况突出表现在胶订书上。胶订者,只在紧压的书脊处用约1mm厚的胶条将不等的书页、图片胶粘在一起,而没有更深的、牢固的扎结[2]。因此,无线胶订书脱胶、掉页、散页问题严重。一本胶订书往往借阅不了几次就会彻底散页,甚至有些胶订书在首次翻阅时就会出现掉页的现象。

3 基藏本文献保护措施

基藏本文献总量较大、文种众多、文献装帧形式复杂多样、文献保存状况参差不齐。因此,要在继续做好基藏本文献外包装订工作、积极开展文献保护教育、优化文献流通政策、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尽可能规避文献破损风险,遏制文献老化势头,力争延长文献寿命。具体而言,在书库环境控制、文献使用维护、文献替代性保护等方面做好预防性保护工作,同时全力推进文献修复相关抢救性保护工作。

3.1 进一步改善基藏库库房环境

适宜且恒定的温湿度、充分的避光条件和良好的空气质量能够有效延缓纸张酸化。

首先,增配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目前,基藏库已配有环境监控、消防、安防等多种设施。其中,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对基藏库温湿度及虫霉病害情况进行监测。此外,《国家图书馆业务规范》规定基藏本库房温度保持16℃~22℃,湿度保持45%~60%[3]。尽管有上述监测设备和业务规范,但是由于基藏库内的中央空调只在每年夏、冬两季的开馆时间内开启,所以还无法严格控制温湿度。建议对基藏库空调系统进行改造,配备独立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并且空调系统一经启用后,应24小时不间断运行,使基藏库真正实现恒温恒湿。

其次,换装防紫外线灯具。光源中的紫外线辐射使纸张纤维素逐渐降解,最终导致纸张脆化、糟朽。基藏库安装有遮光窗帘,能够避免阳光直接曝晒文献,降低日照对图书的损害。除阳光外,基藏库内大量的荧光灯管所释放出的紫外线辐射同样会对文献产生不良影响。建议把现有的荧光灯管改换成防紫外线灯管,减少紫外线光源对文献的照射。

再次,加装空气净化设备。灰尘和浑浊的空气极易给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提供滋生的温床。空气净化器能够吸附、分解、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尽管馆员日常清扫库房、擦拭书架,起到了一定防尘作用,但是如果能在基藏库内加装空气净化设备将大大改善书库空气质量,不仅有利于文献保护,也有利于馆员的身体健康。

3.2 完善细化文献操作相关规则

3.2.1 进一步完善细化文献保护条例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制定的与文献保护和安全有关的规定散见于《国家图书馆文献保护条例》《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库房管理条例》《国家图书馆安全保卫工作暂行规定》《国家图书馆业务规范》等。这些条例和规范主要从原则上对馆员开展文献保护工作提出要求,但是还缺乏具体操作层面上的规定。比如,应该如何规范地取书、归书,如何对图书清洁除尘,如何对藏书装箱打包,如何传递、运输文献,等等。缺乏对具体操作细节做出规范,导致馆员操作时没有可以依据和参考的标准,不当操作在所难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文献造成损害。建议国家图书馆进一步完善细化文献保护条例,针对馆员的具体操作细节,如步骤流程、操作手法、使用工具、注意事项等制定出细则规范,使馆员有规可依,有规必依。

3.2.2 进一步完善细化文献使用规则

目前,国家图书馆只在《读者入馆须知》和《文明读者公约》中零星提出几条与读者使用文献有关的要求和倡议。如《读者入馆须知》提出禁止读者将食品、液体物品、危险品等携带入馆。《文明读者公约》倡导读者要爱护公物;不污损建筑设施、毁坏书刊资料。由此可见,一方面,涉及读者使用文献的规范太少、太过笼统,读者行为无法完全受到约束。另一方面,《读者入馆须知》和《文明读者公约》多是针对读者某些行为提出禁止性要求。那么,应当倡导读者怎样做,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恰当并且是有利于保护文献的?对于这些问题,还缺乏明确、细致的回答。建议国家图书馆进一步完善细化文献使用规则,对读者的倡导性行为和禁止性行为分别加以细化,并以此来指导和规范读者行为。比如,可以从翻书页的速度,手指触摸书页的位置,发现书页有撕裂、脱落等破损情况时的处理办法,打开被折叠的书页或地图时防止折缝处撕裂的方法,笔记本电脑、电源线、水杯等物品的放置位置等细节方面对读者行为做出规范。

3.3 在阅览室内增配辅助阅读设备

书枕、书托架、书夹等辅助阅读设备能够给予图书物理结构上的支撑,并且能够控制书页的开合度,起到一定的保护文献的作用。目前,这些设备在美国的图书馆里被普遍使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美国德克萨斯州图书馆与档案委员会为读者提供书枕;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文献保护服务机构为读者提供书托架、书夹。建议国家图书馆在国内外范围内积极采购辅助阅读设备并在各阅览室内配备,提供给读者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文献损害。

3.4 对部分基藏本文献进行载体转换

目前,所有基藏本文献均处于流通状态。然而,一些入藏年代相对较早、目前保存现状不太乐观的“老书”已不再适宜频繁流通。建议利用缩微拍摄、数码扫描等技术对这些文献进行载体转换,制作缩微复制件、电子复制件,以复制件代替原件为读者提供阅览服务。同时,停止文献原件流通,将其妥善保存。

3.5 破损文献定级

破损文献定级不仅有利于明确文献破损程度,还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修复技术,同时也为后续文献分级保护工作打下基础。目前,我国只针对古籍特藏推出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对其他文献尚未制定破损定级有关的文化行业标准。建议国家图书馆在对基藏本破损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参考《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制定《国家图书馆基藏本文献破损定级标准》,并在国家图书馆内部试行。

3.6 建立文献分级保护体系

建议国家图书馆建立基藏本文献分级保护体系。可根据以下几个要素确立文献修复与保护级别。首先,文献破损等级。经破损定级,被列为严重破损、严重老化的文献优先修复。其次,文献价值。对具有较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学术研究价值的文献应当尽快开展修复与保护。再次,流通程度。对读者需求量大、频繁流通、经常复制的文献,也应当及时修复。最后,复本数量。单本文献要优先修复。有复本但保存现状较差的文献也应当优先安排修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基藏本外文图书第一本入藏书库的文献,等同于保存本。并且,外文文献绝大多数为单本,极少数文献有复本[4]。因此,对外文文献的修复与保护应给予充分重视。

3.7 设立基藏本文献补充修复部门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将基藏本破损文献装订业务外包给一些印刷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印刷厂精装后,绝大多数破损文献得以修复。但是受印刷厂装订工艺所限,仍有个别文献无法修复,主要是一些装帧形式特殊的图书,如立体洞洞书、儿童玩偶书、册页装或线装图书、封面由非纸质特殊材料制成的图书等。文献修复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专门机构的设立有助于更加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建议国家图书馆设立基藏本文献补充修复部门,作为外包印刷厂的补充修复机构,对印刷厂无法修复的文献做单独修复,打破目前这种完全依靠外包印刷厂修复基藏本破损文献的局面,开展面向全部基藏本文献的修复与保护工作。

4 结语

从文献保护的发展规律看,未来基藏本文献将成为文献保护重点对象之一。现在采取的一系列文献保护措施将在几十年后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国家图书馆应在当下建立从预防性措施到补救性措施兼备的完整的文献保护体系,全面深入开展基藏本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不仅为今人也为后人保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资源。

猜你喜欢
国家图书馆纸张图书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1月)
图书推荐
纸张黑白变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撕纸张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2016年3月)
《安徽园林》杂志继续为国家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