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权
(大庆市水务综合事业保障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311)
江河湖库既是水资源的主要载体,又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大庆市共有河湖库295个。其中:河流80条(规模以上76条,规模以下4条)、湖泊204个(规模以上172个,规模以下32个)、水库11座。
1)河流。大庆市共有80条河流。其中:市级河流共16条(规模以上共15条,规模以下1条),县级及以下河流64条(规模以上60条,规模以下4条)。分为天然河流和人工河流,天然河流共7条(嫩江、松花江、乌裕尔河、双阳河、八家河、松花江左分岔、特勒河),73条为人工河流。
2)湖泊。大庆市共有204个湖泊。其中:市级湖泊14个(规模以上共13个,规模以下1个),县级及以下湖泊190个(规模以上159个,规模以下31个)。按功能可分为景观、纳污、集雨、农业养殖、滞洪等五类(景观14个,集雨105个,农业养殖33个,纳污29个,滞洪4个)。
3)水库。大庆市共有11座水库。其中:市级水库2座(南引水库、东城水库),县级及以下9座。按水库工程规模来划分,其中大(2)型有2座(大庆水库、南引水库),中型水库2座(东城水库、八一水库),小(1)型水库有3座(治国水库、卫国水库、朝阳沟水库),小(2)型水库有4座(吉兴水库、志兴水库、永强水库、东兴水库)。
大庆被誉为天然百湖之城,但涉水事务管理比较分散,分别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省市水管单位、中省直企业和市直有关部门分割管理,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人类活动对河湖产生了严重的侵害,绝大多数河湖无人监管,乱倒垃圾、堆物堆料、污水乱排、环境卫生等重点污染源无法实时监控,不仅影响到河湖正常功能的发挥,甚至影响到河湖的健康生态。从当前实际情况看,以水利一张图为抓手,打破信息条块分割,初步建立覆盖全市所有河湖库的综合监管平台,全面加强河湖管理与保护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切。
浙江省嘉兴市和衢州市河湖长制工作具有部署起步较早、主题特色突出、高点推动定位、信息化程度高等特点。
1)体制机制方面。嘉兴市和衢州市河长制领导小组切实发挥作用,市河长办和“五水共治办”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河长办主任均由市级领导担任,副主任及工作人员均通过抽调挂职方式解决,嘉兴市河长办总人数17名,衢州市河长总人数30名。市级重点河湖治理项目均由市级河长担任总督导协调,每个河湖长均有一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担任对应部门,负责制定巡河方案、协调推进河长制工作。适时召开河长制领导小组及河长办会议,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县(区)政府,解决了部门责任不清等问题,促进了部门协作,强化了牵头部门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了“治水,不是一家的事”。
2)河湖长履职尽责方面。嘉兴市把河长信息全部“晒”在“河长公示牌”上,“河长制”全民知晓,河长工作还有考核办法,对治水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明显的河长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整改不力的河长,实行扣减河长保证金、行政约谈、通报批评等措施,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免的重要依据。嘉兴市还以不同形式开展河长述职,如海宁市举行了半年度河长述职报告会,会上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河道请河长讲述河道治理情况,并邀请广大群众、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媒体代表等进行现场点评和提问。衢州市自2013年起,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市、县、乡、村全覆盖河长队伍的同时,率先在浙江全省实行河长履职承诺、述职评议、媒体问询、考核问责等机制。在衢州,每一段河道都有一块“河长公示牌”,内容包括河长姓名、手机电话、河长职责、监督电话等[1]。
3)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方面。嘉兴海宁市建成使用的是“五水共制”智慧管理平台,该管理平台是全国第一个样板点,得到水利部的认可和推荐,参观考察人员很多。作为指挥中心,将与水环境相关的各系统的视频接入进行统一指挥。主要的功能是做视频监控和重点水域和断面水质分析。衢州市建成使用的是智慧环保监控指挥中心,该指挥中心是环保局用于监控全市主要污染源,排污口等而建立。与环保相关的监控摄像头都纳入监察范围,比如:河道、工厂排污、污水处理、危险品存放、医疗废弃物存储处理等等。对需要重点监控的水域安装水质监控设备,并同步上传监测数据,当污染物超标时,将进行告警,由办公坐席处理。
4)综合施策和取得实效方面。嘉兴80%的水属于入境水,分别从江苏、湖州和杭州三地进入,且水质较差。治水难,难在“九龙治水”、“多头管理”,却无法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2012年,嘉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建立“河长制”的实施意见》文件,成立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一个包括市委书记、市长在内的各级党政负责人带头担任辖区内主要河流河长的治水机制正式启动。“大禹鼎”是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最高荣誉,2018年嘉兴市共捧回5座治水最高奖“大禹鼎”。2013年以来,衢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市级“河长”率先垂范,多层次组建河长队伍,并率先在全省推行河长履职承诺、述职评议、媒体问询、考核问责四大机制。各级河长对污染源治理、长效机制建立、水利设施建设、旅游业发展等问题展开调研,谋思路、寻良方,力求所管辖河道最亮、最美。2014年开始,连续4年获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大禹鼎”,2017年衢州市出境水全部达到Ⅱ类水标准,比上年提升一个水质类别,同时衢州境内13个省控断面也全部达到Ⅱ类水,实现历史性提升。
为推动大庆市河湖长制工作有效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1)在河长制办公室设置上,积极探索挂职锻炼制度,由水务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与河湖长制工作紧密相关的主要成员单位选派业务骨干(每单位1-2名科处级以上干部),到市河长办挂职集中办公,2年一轮岗,以加强部门联动,避免日常协调时间上和精力上的浪费,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细化内部分工,设立综合管理、督察考核、信息管理和宣传4个职能部门,确保高效运转。
2)部门履职上,强化河长制办公室成员单位责任,按照河湖长设置情况,建议主要河湖分别设定行业部门与同级河长进行对接,各部门为相应的同级河长制定巡河方案、协调推进河长巡河提出问题的落实工作,对河湖治理和保护进行督导推进。
3)河湖长履职上,调整并完善现有公示牌信息,重点将各级河湖长和责任部门联系人的手机号码进行公开,让全民知晓。同时,建立奖惩机制,加大对各级河湖长巡河履职能力的考核力度,考核结果提交组织和检察部门备案。
4)在财政经费上,针对河长制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治理任务重的特点,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门的河湖长制管理工作保障经费,配备相应装备,并设立奖励资金,财政每年列支专项奖励资金,用于奖励全市河湖长制工作先进部门和县(区)[3]。
5)在河湖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上,嘉兴市和衢州市智慧管理平台起步早、效果好,做到了“点”的查看,还没有做到“面”的监控,只做到了“看得清”,还没有做到“看得懂”。上述经验,值得我市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进行借鉴。
针对我市水利信息化发展总体滞后,基础支撑不足、技术手段单一、业务协同不够等情况,应加快推动建立水利遥感和视频综合监测网,提升监测、监视、监控覆盖率和精准度,整合提升各类应用系统,增强水利信息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的能力,以水利信息化驱动水利现代化。
1)总体解决方案。采用无人机巡河、远程视频监控、无线数据传输、遥感监测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数据信息采集和汇集,强化全市已有数据的共享融合,降低系统应用成本,打造河湖网格化监测物联网,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河湖水位、水质、排污口、泵站等重要位置实时采集监测,做到监测系统数据随时可调用,确保河湖日常状态正常运行以及应急情况下非现场指挥顺利开展,实现对各类水务信息的实时共享和高效整合,为全面提升我市水务信息化水平提供支撑和保障。
2)平台技术优势。根据大庆市的水域特点,建议依托通信高塔资源、便利的传输网络、不间断的电力供应和优秀的综合方案解决能力,在35m以上高位安装高清摄像头,实现半径2-5km360度全覆盖,真正做到无死角立体式监控,同时打造现场视频、数据采集、报警处理、派单回单融为一体的智能水务监管系统,最终实现长效的智能化监管手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覆盖面大。嘉兴和衢州视频监控摄像头安装高度不足(低于6m),可视范围有限,不能有效覆盖。我市可依托铁塔资源,俯视范围广,不仅做到“点”查看,而且能够做到“面”监控。二是智能分析。充分使用AI技术进行视频分析,从“看得清”到“看得懂”跃升,读懂监控视频中的“情报”,自动预警、报警、录像。三是点面结合。充分利用无人机高空和快速优势,代替人眼巡视江河湖泊,实现对河流、湖泊等的例行巡查和查证取证。四是万物互联。发挥物联网的技术特点,水体监测物联先行,让监测点位的部署不再受限。
3)具体实施步骤。采取先易后难,通过两个阶段进行建设。
第一阶段:搭建24h实时监控平台。采用视频监控、数据采集、遥感监测、智能处理等现代化手段强化日常监管,重点对水源地、景观水体、松嫩两江等管理和保护范围进行实时监控。在搭建视频监控总体框架基础上,监管平台给生态环境、水务、城管、自然资源、公安等部门预留接入端口,为后续河湖相关信息的共享融合提供支撑保障。
第二阶段:推进规模以上河湖纳入系统,最终实现全覆盖,形成监管常态化。实现无人机高空视频监控接入,与相关部门河湖信息实现共享对接,将监控中心打造成指挥中心,进入常态化监管模式。
4)预期实现效果。远程视频监控建成“天眼”,5个市级专业基层站所织成“地网”,大庆市打造成“12345”立体化监管体系,即一个云瞰水务平台、二级河湖长办、三个政法机关、四级河湖长、五个保障所,实现监管全覆盖、问题早发现、责任快落实、处置高效率、保障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