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策略研究

2021-01-07 14:22吴思潼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教育

吴思潼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有效开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根本遵循。

一、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把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通过亿万中国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努力实现。把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有助于培养工匠精神。通过解决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在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使大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二)把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是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高校教育和生产与劳动有关,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得到发挥,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提高,有效发挥在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方面的主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应有贡献,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储备人才后备力量。

(三)把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换句话说,是正确的劳动观、积极的劳动态度、对劳动的热爱、对劳动工人的尊敬,提高劳动质量是具体内容。也就是具备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把劳动教育融入高校,鼓励学生涉足专业,满足自身需求,发展劳动价值观并获得劳动技能;帮助学生在新时期理解生产劳动的美,帮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获得实际劳动经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效提高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合理的社会劳动职业观。

二、目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既是增加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的劳动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法规和人的发展规律,“将政策目标纳入高校劳动教育过程,和学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将劳教结合回归教育并取得良好效果”。受各因素影响,劳动教育逐渐被忽视或只停留在形式上。相关调查显示,有16.1%的学生们认为“他们与工人和农民没有共同的语言”,仅有8.7%的人对“每个工人都受到同样的尊重,不应该区分上层和下层”持赞成意见。随着时间的流逝,劳动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和社会所担心的大学生劳动素养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受三个主要方面影响:

(一)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我国历来是传统农业大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谚语都表达出劳动者的地位较低。同时,教育者把劳动作为习惯性的惩罚手段,通常令人有不愉快的情绪。因此,对劳动产生了反感。这样一来,劳动教育本来的意图就会丧失,导致学生们误解了劳动的初心,产生扭曲的看法。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是一种高质量教育活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劳动教育就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教育,这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鼓励学生积极运用他们的智力、体力和创造力来理解和改变自然和世界,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人类社会发展”。高校劳动教育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进行辩证劳动、创造性劳动。但很多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劳动教育的意义了解不够。劳动教育缺乏实质内容成为了口号和题目。举例来说,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部分高校涵盖了“劳动”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关于人才培养规格中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还远远不够。因此以劳动教育为基础的素质教育,其教育制度和内容是不健全的。知行合一,产教融合,这是现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高校对待学生的实习热情不高,特别是对企业的顶岗实习更是如此。他们认为这些学生如果参加企业的具体劳动,会有损学校形象,这是因为劳动教育观念存在了偏差。

(二)缺少劳动教育氛围

学校劳动教育的文化氛围是指师生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上已对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形成共识,并在不知不觉中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高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教育理念。为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现在许多高校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但并没有形成专业的劳动教育文化氛围。一方面,由于高校的劳动教育在各种媒体宣传中涉及较少,劳动的新鲜感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低,抵抗、回避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和充实校园生活和精神世界而学生们又喜闻乐见、乐于参加的校园文体活动劳动教育方面缺少。大部分以“德智体美”为主,劳动教育则与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结合,局限于打扫卫生和清洁校园等体力劳动。其实践形式单一,缺乏实践基地及平台作为有效载体。从而使劳动理论教育与实践相脱节,这也就忽视了劳动在育人方面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高校应在校内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劳动教育的校外实践,挖掘社会、家庭中的资源,探索更多的实践形式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与感受。通过激发大学生对劳动实践的兴趣,体会劳动的乐趣并从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精神。

(三)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高校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是高校劳动教育发展的动力,健全的协作奖励机制缺乏,是高校劳动教育无法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新时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难以落实,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对学生的劳动素养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在毕业成绩表和学分认定方面也无法体现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由于缺乏劳动教育评价标准,高校师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就不足,因此,将劳动教育视为独立的教育内容就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评价形式科学性的缺乏,导致学生的劳动素养就难以体现。目前劳动教育评价中使用最多的方式是实践报告的形式,这种形式存在着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的现象,学生劳动素养变化的真实性、客观性较难体现。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理论的部分学习成果验证,是通过思想政治科目考试的实施对学生劳动素质进行评价的,其结果是缺乏说服力的。只有通过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我们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标准化和制度化的目标。然而,高等教育的劳动标准和考核制度难以建立和完善。

三、新时代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加强日常思政管理,增强劳动观念

尽管有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劳动教育,但它的内容只是与思想和道德等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高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不能单靠思政课程有效地实现。学生必须理解劳动,理解劳动的本质,正确对待劳动。如果没有劳动教育的相关主题活动形式,学生就不能参与其中,因此,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应以课程思政和辅导员的日常政治思想教育为基础,调动所有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形成合力达到共同教育的育人效果。教师将整个课程结合起来,通过场景教学、分析案例、研究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劳动观。积极分享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激发出爱劳动的情感。教师除了训练学生劳动的管理能力、监督能力和掌握劳动技能,还会鼓励学生对科学劳动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对探索新的劳动模式感兴趣。可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从社交媒体中获益,加强课后的互动,协助学生解决在活动上产生的困难。此外,辅导员与学生关系非常密切,是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除了做好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等主要工作外,还应将劳动教育纳入日常管理中,以团日、班会等专题活动的形式推进思政课程育人成效。

(二)利用新媒体的途径,激发劳动情怀

截至2020年12月,互联网普及率为70.4%,网民规模达到9.89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 亿。伴随我国的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类似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型媒体平台,不仅实现了信息的传播、交流和互动,而且影响了信息的获取、职业规划甚至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高校教育中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对传统媒体的忠实运用,例如橱窗、电子屏幕和海报,通过新媒体方法,微博的官方账户、微信公众号和抖音等,宣传劳动技能、技术、典范等各种不同的优秀案例成果。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炫丽的视觉冲击、广泛的分享能力和强大的互动效果宣传劳动教育作品,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传达劳动的情感。

(三)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完善实践体系

第二课堂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来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但在正确理解劳动教育前提下,必须明确定义第二课堂的劳动教育范畴还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例如:学生可以参加社团、宿舍、志愿服务、社会活动等以合唱、辩论、演讲等形式融入劳动因素,指导大学生参与劳动,使第一课堂资源得到补充。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培养他们勤俭、奋斗、奉献、创新的劳动精神,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劳动中,发挥第二课堂的隐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体系。

(四)提供多方平台支持,促进产教融合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义务参加劳动、加强劳动锻炼和无偿服务,而且在于课堂教学中理论学习和职业知识的结合。它还有实践、奉献和创造性教育职能。劳动教育必须尊重知识和实践的统一原则,加强校企合作、以产教融合的项目基础,把学校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指挥中心”,并把社会环境作为就业教育的“主要战场”。同时,需要把学校作为中心,促进实现学校内外的合作模式,找到真正的职业经验和职业需要,推进与地方企业的密切合作,制定各类的学科培养实施计划。建立不同种类的劳动实践基地,给学生机会去实践、实习,用他们所学到的理论来为当地经济服务。因此,劳动教育实践必须与日常教育体系相结合,而劳动实践必须是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程,以使劳动教育在促进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方面发挥实际作用。

(五)实施多元多维评价,健全评价机制

《意见》要求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从而促进劳动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目前的劳动教育课程改革中最紧要的是探索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手段并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劳动教育具有特殊性,所以不能以单一的分数定结论。学校应结合自己的专业性质、培养目标和校园文化,建立符合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内容、评价体系和督导办法,使劳动教育成为教师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建立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估体系。对于教师的评价,要建立科学评价系统。制订全员参加的劳动教育框架,改进高校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传统观念,拟定必要的评价要求和教育方法;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实践的教育,将教师的劳动教育指导与课程体系融合作为岗位评聘的依据,成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建立新的评价目标,以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把焦点放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上,关注不同学生的起点与发展潜力,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和过程性评价。实施多元多维评价,用教师、社区、企业、家庭、学生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代替原来的教师单一评分主体,建立劳动教育的量化考核标准,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把劳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先、评优的参考,并作为评估学生总体表现的重要内容。

四、结语

如何准确实施有效策略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开展,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探索。每一所高校都应该投入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去,理解和探索劳动中的教育核心价值和实用方法,采取有效策略,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风气。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并鼓励他们在新时代加强理想和信念,从而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