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梅
(巢湖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
中国制造业如何转型创建品牌效应,是当下设计教育界、 行业等多个层面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之一就是如何培养设计类创造性人才。设计类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设计教育状况,总体来说对西方技术操作层面的学习和消化成效显著,西方现代或后现代的各种设计手法在中国得到很好的应用并被设计师掌握,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整个设计艺术行业模仿多于原创。技术层面的消化学习可以快速解决,但如何将技术与本土文化有机融合,设计出富有原创性的产品更是一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 本文研究着眼于创造性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高等学校设计教育中不仅仅要完成设计技术层面的教育, 同时也要融入设计思维和设计文化的教育,要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因此需要在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建构起合理有效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本文通过对设计教育中如何建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研究,探讨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和目标;总结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立的作用,探讨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宗教、民俗、民间工艺等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传统文化的原创价值和内涵。
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经过30 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已逐渐形成较完善的体系。 但整体上不少院校设计专业仍没有摆脱大美术的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大多是技能型人才, 课程体系以专业技能课、技法课为主,培养出的设计人才普遍缺乏创造力,创新精神不够。 进入21 世纪,设计艺术教育应符合新时代要求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教育观念需要重新构建。
中国的设计教育最初源于工艺美术教育, 历经了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等不同阶段教育教学模式,前苏联 “苏化教育模式”在相当长的阶段对中国设计教育起到引领作用。 上世纪80 年代以后,“包豪斯”及比较成熟的西方当代设计教育模式、体系被引入中国, 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广泛、 快速的应用推广,使中国的设计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设计学科的内涵从实用美术扩展到产品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艺美术、服装设计等与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课程体系也从“重艺轻技”向“艺术与科技统一”的方向发展。 设计人才培养中逐步重视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传授。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中国已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快速发展,产业转型迅速。 对设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中国的设计教育却滞后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求, 因此如何在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尽快建立起适合时代发展的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 设计教育领域开始重视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开拓学生的视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融入到设计教育体系, 但往往只是停滞于孤立的学习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图形、图案等应用元素或单纯的增加一些传统文化学术讲座等,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设计学相关专业需要的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课程体系, 对如何培养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 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设计人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本文的研究力争在形式和内涵两个方面有所成效。 形式的表达是有形的,可以向国外设计教育发达国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 思维方式是无形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其文化精神、文化意识会有不同的体现,是本质意义上的差异。 形式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学到重复, 而富含本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的训练能让设计人才培养有新的模式和特色。
20 世纪以来的欧洲设计教育体系在全球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具代表性的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强调设计师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培养过程中反对模仿抄袭,加强创造能力的培养;创作实践中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提高表现能力的多样性;交流融合各门类艺术,提高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将学生的在校教育与社会生产进行有效结合,保障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出有文化修养和应用技术能力的现代设计师。 这种以实现功能为主体目标的设计教育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 忽视了民族文化和传统工艺在设计中的作用。
中国的现代设计起步较晚, 改革开放以后受到包豪斯的影响较大。 难能可贵的是,中国设计教育不仅接受了包豪斯设计教育理论, 同时已意识到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人是属于一个具体的民族,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之中,中国设计艺术不可能脱离民族文化而发展。 一个文化可以支持和推动着一个国家、 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壮大, 一个国家和地区要有较好的发展离不开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他人的先进文化、成熟经验,但每个国家和不同民族都有着自己长期形成的特有审美与生活习惯,这些明显的民族差异,构成了民族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思想源泉之一,对中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影响较深,在设计教育中应当尊重、继承和很好地发扬传统文化。 设计需要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深刻理解, 不能直接挪用西方设计的形式和内容, 更不能丧失中国设计的民族特性。 中国的设计教育在强调培养时代性人才的同时应将民族性的要求渗透到培养体系之中,在课程体系中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有效结合,如何保持民族特色,正是设置传统文化课程的核心要求所在。
目前全国己经有几百所院校开设了设计学相关专业,设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本文的研究选取了一些著名综合高校和专业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通过对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现状的了解,分析了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有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观,外国工艺美术史、图案创作与审美、传统陶艺、视觉语言训练、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文创产品数字化设计等课程。 以文创产品数字化设计课程为例,课程主张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资源保护, 以文化创意、高科技为核心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注重在课程实践中融入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邀请资深专家和著名企业高管进入课堂与学生进行课程交流,使学生具有前瞻性视野。
南京艺术学院相关专业开设有设计原理、 设计史、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古代史、文化创新产品设计等课程。 专业课程能有效注入传统文化,且与设计实践结合使设计落到实处,如文化创新产品设计课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并落实到具体的产品设计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化产品提出思考与再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本民族人的生活方式、心理方式与行为方式, 激发学生对于探求中国文化智慧的兴趣,设计出符合现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产品设计。
香港某大学艺术系在相关专业开设有中国艺术传统、西方艺术传统、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国陶瓷史研究、中国青铜礼器研究、中国宮廷画研究、中国文人画研究、中国玉器研究、行草、楷书、隶书、篆书、篆刻、山水、花鸟等课程,非常注重传统文化修养,传统文化设置占有很大比重。
上述几个学校中, 清华美院和南京艺术学院在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上值得借鉴, 大多数地方性高校设计专业的传统文化课程融入还比较匮乏, 少有几门课程或是几乎没有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 不足表现在: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性比较广泛,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界限不够明确;对专业界定较刻板,各自形成独立的教学系统,专业壁垒严重,交融性不够;对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重视不够, 忽视了对设计艺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 可喜的是近几年这些问题有较大的好转, 传统文化在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高度认可。
针对上述比较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中国的设计教育在吸收西方设计教育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的同时,需要梳理和研究传统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设计学科的特点有效结合起来, 更新和完善设计教育理念,构建具有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更多的文化底蕴厚重、创新能力较强的设计人才。 传统艺术与古典文学等应成为设计教学的重要知识内容, 这是传统文化与艺术在现代设计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会对中国现代设计特征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经过多年的实践, 总结出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建构方法如下:
第一, 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加大基础性传统文化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置。 在设计学大范畴里,梳理总结各专业之间对传统文化的共性需求, 加大对传统文化课程选择的广度和深度。 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学到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 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第二, 在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 传授相关知识内容具体教学方法和实施安排上,可以采取小组研修、沙龙式研讨、专题讲座等不同形式。 不仅要学传统技法,更要将教学重点放在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上, 尤其是要注重研究物或技法背后的事理。
第三,在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门类和方法上,将单门课程与综合研究课程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更深刻、更广泛的理解传统文化。 每学期设置一定量的相关课程, 系统深入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专题讲授, 具体内容的选择应做到富有针对性和兴趣性,并适当增加其趣味性等。 引导学生在对传统文化共性学习的基础上, 能够更加自觉深入探讨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 使学生紧密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 获得和掌握与专业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信息。 这类课程设置要做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较短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综合性的创造能力。在开设上述课程内容时, 将各部分内容融合在某一区域文化学习的课程中,进行综合、系统、全面地学习与研究,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份,将传统文化中的元素有效地运用到现代设计中。
本文以培养设计创新人才为目标,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手工艺技艺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相结合、大众需求与个性品位相结合,强调高等设计教育中既融合到世界文化的潮流中去,又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重视传统文化对设计人才培养的作用,建立富有特色的设计文化教育体系,并依此制定合理有效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疏理适合设计人才培养的相关知识内容。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构起合理有效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研究,通过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取得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这对在培养方案制订中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建构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生也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较多的了解和吸收,使创新创意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对设计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