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2021-01-07 09:27荣兆梓
天府新论 2021年2期
关键词:公有制政治经济学范畴

荣兆梓

一、凝练主体范畴是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设,我们多数人的共识是,按照马克思的方法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建成一个从抽象到具体逐步展开的理论范畴的体系,通过对理论范畴全面的联系和关系的分析来展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具体实践。按照这样的理解,我认为,凝练范畴体系的主体范畴是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这可能和之前多数同志的提法有差异。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凝练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资本”范畴相对应的、体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主体范畴(核心范畴)。主体范畴是对研究对象的集中概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范畴应该是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集中概括。对这个经济学范畴的提炼,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运用这个范畴展开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逻辑。

这个范畴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面有一段解释。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其他一切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8页。产生出范畴,应该是政治经济学的起始点,也是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这个既是起点也是落脚点的范畴,也就是所谓主体范畴。我们可以以《资本论》里的资本范畴作为参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中首先提炼了资本范畴,进而以资本为主题展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面分析。资本范畴构成了《资本论》的主线,也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抓手”。《资本论》三卷分别讨论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应当首先凝练这样一个集中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根本性质的主体范畴,然后围绕这一范畴逐层展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体系的全部内容。据我所知,近期发表的或者“在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设项目,几乎都未完成这项基础性工作,甚至没有将此项任务提上日程。

前一段时间大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起点范畴”。从方法论上说,一开始就讨论起点范畴是有缺陷的。如果不明确主体范畴,起点范畴何以确定?《资本论》为什么以商品为起点?因为《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体系的主体范畴是资本,资本这个范畴要展开来讲,需要从源头,从商品、货币到资本导入。确定了主体范畴,就可以找到体系从哪里开始讨论。研究资本主义体系,首先要明确主体范畴是资本,然后才能确定起点范畴是商品。本末倒置是不可取的。

二、平等劳动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体范畴唯一合意的选择

我们现在能不能确立一个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范畴或者核心范畴?我觉得,就我们目前实践的进展和我们认识达到的水平而言,以平等劳动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范畴,是唯一合意的选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与劳动的市场交换仍然是要素结合的基本形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资本统治劳动,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成为主导性经济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劳动统治资本,平等劳动与公有资本成为主导性经济关系。社会主义经济是劳动者当家做主的经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颠倒,因此,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平等劳动范畴应该取代资本范畴,成为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与主体范畴。用劳动取代资本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符合社会主义由劳动者当家做主、由代表劳动者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质特征,与生产资料劳动者公有制、劳动成果按劳分配、劳动民主、共同致富等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相匹配。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总结道: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2)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他倡导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要求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综上,以劳动为核心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体系顺理成章。

但问题是,“劳动”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范畴,不能反映社会主义劳动的历史特征,因此,如果仅仅是把“劳动”确定为主体范畴,未免失之泛泛,并不合适,而需要在劳动的历史规定上有所界定。其实,这件工作前人已经有过努力。比如说南斯拉夫人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自治劳动、联合劳动。国内学者也有这方面的努力:巫继学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自主劳动论要》,(3)巫继学:《自主劳动论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主张把自主劳动提炼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题;李炳炎2003年撰文提出了“自主联合劳动”范畴(4)李炳炎:《人的全面发展与“自主联合劳动”范畴》,《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等等。不过,我认为,把劳动前面的限定词确定为“联合”“自主”“自治”,并不合适,主要缺点是存在片面性,因为社会主义劳动还有历史局限性,还有集中统一,甚至外在强制的一面。这些概括没有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劳动的矛盾性,因此,我不赞成用这些概念来概括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实践表明,用自主、自治这些特点去概括我们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现实是存在差距的。

我们主张选择“平等”二字表征社会主义劳动的历史特征,有三方面理由:

1.经典原著中的依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讨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和分配关系时明确讲了,这个社会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体现的是平等的权利,是以劳动为尺度的平等权利。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把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概括为“劳动的平等” “分配的平等”。经典文献里突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既区别于资本主义也区别于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劳动为尺度的平等权利。

2.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实践已经100年了。从苏联的实践开始,特别是最近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贯穿于社会主义生产的全过程:不仅产品分配过程中的按劳分配,而且生产过程中以劳动能力为依据的分工平等,流通过程中以商品为媒介的等价交换,以及消费中逐步显现的劳动能力发展机会平等,包括基础教育、基本的社会保障等,都体现了劳动者能力发展的机会平等。并且,在社会主义的演进逻辑中,劳动平等对于资本平等的优先性质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逐步完善日益凸显,成了主导性规则。

3.平等劳动范畴内涵两点论。我们的根据是平等劳动内涵两点论:平等劳动这一范畴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劳动的历史进步性,又反映了社会主义劳动的历史局限性;既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又区别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自由人联合体,其历史性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性质同构。平等劳动逻辑本身的矛盾分析恰好可以构建解释社会主义复杂经济现象的“元理论”。关于这个判断,需要做解释。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这个想法做解释,为什么说平等劳动本身的矛盾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同构的,它可以逐步展开社会主义全部实践,可以作为元理论来处理。

(1)平等劳动的矛盾二重性。平等劳动本身是存在矛盾的,就像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制与劳动力个人所有制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特征,将来的共产主义不会这样。平等劳动与生俱来的矛盾就在于,平等的权利建立在劳动能力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制与劳动力个人所有制的矛盾这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矛盾表现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双重人格,即,劳动者既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又是劳动力个人所有者,进而表现为共同决策中劳动者“众意”与“公意”的不一致。多数人投票的结果是不是反映多数人的利益?不一定,它需要由一个“主控程度”来引导,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平等劳动的内在矛盾表现为管理平等与分工平等的冲突。劳动平等包括生产中管理权的平等,同时又强调分工平等,即按能力分工的原则。分工平等涉及管理劳动和操作劳动的分工,它与管理平等的权利是有矛盾的。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制度经济学“团队生产”理论强调监督,即团队生产要有监督者,公有制经济的劳动也需要监督者,我们将此称作公有制的代理人制度,公有经济需要代理人。列宁早年曾经希望社会主义全体劳动者直接参加管理,后来实现不了,还是要有代理人,还是要有金字塔式的自上而下的官僚等级制。所有这些都可以从平等劳动本身的矛盾中引申出来。有了公有制的代理人制度,如何防止代理人官僚主义,是伴随社会主义始终的难题。我们从这些矛盾当中甚至可以推导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政治经济学解释。这是我讲的元理论第一层意思。

(2)平等劳动实现程度的限制。对于平等劳动的概念要动态看待,它实际上是有限制的。我们讲平等劳动不是粉饰太平,不是说社会主义完全平等了,不是这个意思。相反,我们从平等劳动固有的矛盾可知,它的实现是有限度的。首先,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劳动关系需要在改革中完善;其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限制了平等劳动的范围;最后,市场经济通行的“要素平等”原则既与平等劳动有重合(市场要素中包含了劳动),又与平等劳动有冲突(在私有制经济中,资本平等、土地所有权平等与劳动平等有矛盾)。因此,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政府在维护社会主义平等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因为劳动是有限制的,光靠市场不行,政府要发挥作用,要尽可能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平等。

(3)平等劳动与社会生产力协同演进。平等劳动具有动态性,平等劳动与社会生产力协同演进。在社会主义整个发展过程中,平等劳动的形式和程度一直在动态变化当中,平等劳动的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完善,社会生产力和平等劳动协同演进。我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将这个动态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为第一个阶段,我把它叫作强制工业化进程中科层的平等劳动。在这个阶段,国家自上而下地管理平等劳动关系,对应的工业化进程是强制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不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发展,产业发展顺序与市场规律相反,先发展重工业后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所以必须要有国家的强制。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30年,我把这个阶段称作内生工业化进程中竞争的平等劳动。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利用市场机制来推进工业化,工业化进程基本上和市场经济内生规律是一致的;这个阶段的平等劳动是竞争的平等劳动,特别体现在通过企业平等竞争来完善平等劳动的企业关系。2012年以后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我把这个阶段称为可持续工业化进程中共享的平等劳动。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转变,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动力的模式。以自主创新为主动力的模式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当前阶段的特点;共享的平等劳动,即平等劳动实现共享发展,企业内劳资的共享,全社会范围内的各产业各区域、各阶级各阶层的共享。目前,这个发展阶段才刚刚开始。我们在这个阶段要完成的工作,就是随着可持续工业化进程来完善平等劳动。只有在共享的平等劳动阶段,才能实现资本对劳动从形式上从属到实质上从属的转变(5)参见顾海良,荣兆梓,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04-107页。。只有在这个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三、以平等劳动为主线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以平等劳动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范畴,就可以以这个主体范畴为主线来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我们的初步设想是,按照四篇结构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第一篇 直接生产过程

第一章 现代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章 公有制与平等劳动

第三章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第五章 经济增长与社会主义积累规律

第二篇 流通与社会分工

第六章 平等劳动的循环与周转

第七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与地方政府

第九章 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协调发展

第三篇 生产总过程

第十章 平等劳动的要素价格:工资与利润

第十一章 商业利润与服务业

第十二章 金融与虚拟经济

第十三章 地租与土地公有制

第十四章 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第四篇 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

第十五章 自力更生与开放发展

第十六章 国际贸易与“发展利益”理论

第十七章 国际金融秩序的现状与重构

第十八章 平等开放、共赢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册计划”的设想比较,这里少了一个国家过程。这不是因为国家过程不重要,而是因为我们主张把国家范畴贯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始终。对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它的主体范畴是平等劳动,基本的经济关系是劳动者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再具体一点说,是劳动者个人、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植根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底层,如果到第四篇才导入国家范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讲不清楚。从直接生产过程开始就导入国家范畴并把它贯穿于体系始终,可能更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身的特点。

猜你喜欢
公有制政治经济学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正义逻辑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
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