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华
(南京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18)
阅读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获取智慧和经验的重要途径。基于特殊的心理发展规律,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持续往往更容易受到父母价值观和家庭环境的制约。公共图书馆在馆藏建设、馆室布置、读物陈列、活动设计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有时候会出现孩子在室内兴致勃勃地读书、参与阅读活动,父母在室外看手机玩游戏的情况,图书馆成了家长的免费保姆室。要想使儿童对阅读的喜爱更加长久,更为重要的是来自家长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本文旨在借鉴中国传统书香世家阅读文化,重塑现代书香家庭精神,使图书馆内的阅读与家庭环境中的阅读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助力全民阅读推广的社会职能。
2003年朱永新教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国家阅读节”的提案,呼吁建立国家阅读基金、设立全民阅读国家委员会[1]。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之下,2015年全民阅读最终上升为国家战略,“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万事兴”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如果以书香家庭建设为切入点,通过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把阅读意识融入到家风家教中,进而对家庭成员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将使全民阅读社会的创建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各地公共图书馆纷纷通过打造未成年人主题阅读场馆、丰富少儿馆藏资源、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阅读推广活动,激发儿童阅读兴趣,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管是努力丰富馆藏、简化借阅手续,还是引进先进的阅读设备,都是为了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读书,长大后能成为有社会正义担当的知识分子。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不能简单地满足于收藏资源、开放资源,还需努力盘活资源,探索阅读规律,帮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真正掌握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实现人生规划。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尤其重视子女的读书问题。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在单一分数评价体系的影响下,自然阅读变成了功利阅读,许多孩子在多年苦读之后成为拥有高学历的“低能之人”。回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在“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诗礼传家”“书香门第”等人文价值观的影响下,家庭长辈在教育孩子时,围绕经典启蒙读物,通过传统思想文化的教育,把小孩培养成有文化、有教养、有品位的“有用之人”。全民阅读要从娃娃抓起,娃娃阅读要从家长抓起。图书馆人有必要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引导家长塑造现代书香家庭价值观,破解当下家庭阅读困境,让全民阅读之路从全家阅读的行程中起步。
在中国传统书香家庭中,“书香”一脉要被传承,必定是以家族荣誉感召、长辈家学授受,或童蒙就读于家塾(私塾)为前提,而拥有蒙学读物、科举用书乃至正经、正史部类的若干藏书,则是其重要的文献基础。只有获得家庭或者家族所藏遗书者,才能担当起所谓“书香门第”“藏书世家”及“世代书香”的称谓[2]。可以看到,“书香家庭”的传承,一方面需要创造条件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父辈祖辈自身学养的不断累积。不管是一味要求孩子读书、家长荒废光阴,或是家长兢兢业业、孩子放任自流,都无法形成书香家庭的良性运转。只有把“小我”与“大家”、把个人与国家连接在一起,书香家庭的阅读目标才会变得有意义,家庭成员才能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动下,去忍耐阅读中那些枯燥乏味、孤灯清冷的时光,让阅读最终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老子之道》第二十六章谈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对于生命的成长,树根的分量要远远大于枝叶的分量。延伸到书香家庭阅读体系的构建中,就是对孩子心智思维阅读的关注程度要远远大于对孩子兴趣爱好阅读的关注程度。如果书香家庭阅读树的根系组织能够从华夏民族经典思想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就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在21世纪的今天,每一个深受全球一体化浪潮猛烈冲击的现代中国家庭,在构建书香家庭阅读体系时,首先要选择这些陪伴、支撑华夏民族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绵延不绝的传统思想经典读物,来滋养现代书香家庭阅读树的根系组织。
《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向孔子问礼,孔子赞叹他问得好,没有像别人一样总是关注细枝末节。无论铺张奢侈或是俭约节省都只是表面仪式,敬心诚意,心与心的连接才是礼的根本。现代书香家庭在构建家庭阅读体系时也是一样,除了用传统思想经典营养“树根”,还需要选取中外文学经典滋养内心支撑“树干”。当经典文学打开和激活了孩子的内心,丰富了孩子的共情体验,心与心的连接、敬心诚意就成为可能。当孩子的内心得到了滋养,就不会再为那些细枝末节的琐碎所牵引而时时刻刻处在“被焦虑”状态。在面对商业社会的诱惑时,就能保有一颗平和之心,从容不迫地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接受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不断扩张,过度开发以及过度消耗不仅引起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也带来人类社会矛盾的激化。现代书香家庭通过自然科学书籍的阅读能够使人学会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工业化、信息化、知识化特征日趋显著,而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消费也越来越成为新经济时代中最重要的因素。虽然说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一切知识,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及行为科学知识。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单元,未来发展目标是适应飞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在社会变化中实现家庭成员的高效生存和持续发展。因而,自然科学素养、高新科技素养以及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在内的行为科学素养,对于现代书香家庭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塑造阅读价值观的榜样。公共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推广时,可以人物传记阅读课为载体,通过与家长和孩子共读古今中外人物传记,去感受不同价值观选择所造就的不同人生道路,引导家长认识到孩子的阅读目标不是为了当下某一门课程的高分,或是实现小升初、中考、高考某一阶段的成功,而是为了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能贡献社会的人。如果孩子以“得到”作为阅读目标,那么他会在实现目标前不择手段,而在目标实现后陷入虚无倦怠。只有从端正阅读价值观入手,让孩子认识到当下的“阅读”是在为未来的“给予”做积累,个人的阅读行为是与家人的福祉、与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复兴紧紧连接在一起的,孩子就能静下心来,慢慢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并且能够忍受阅读中的枯燥乏味,在不断地刻意练习过程中,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思考——表达(包括写作或演讲)——反馈——再阅读的五环阅读链条中,阅读和表达是同样重要的阅读技能。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阅读、演讲、写作是有着不同规律的学科,相互间有联系但却有明显不同的训练法则。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策划中,要注重运用闭环阅读法则开设专门课程,为书香家庭搭建阅读输出平台,达成与他人的链接。比如开设讲故事训练营和写故事训练营,探索标准化、可复制、可操作的学习流程。而且在公共图书馆的阅读输出展示平台中,更多的是注重参与,而不要求一定是一个较高的起点。无论是60秒、3分钟、5分钟的故事讲演,或是50字、100字、400字的故事新编,都可以帮助孩子通过阅读与他人建立链接。如北京市图书馆开展的“我的阅读我做主”青少年评书荐书活动就打破了成人为孩子推荐图书的传统,大胆地让孩子自己推荐书籍,相比以往,该活动参与人数和阅读推广效能大大提高[3]。孩子在经历了一个阅读——思考——表达(包括写作或演讲)——反馈——再阅读的完整阅读体验后,对图书馆的功能也会产生新的认知,对孩子来说,公共图书馆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海洋,而是一个动态的互助平台。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孩子们可以在自然科学书籍的阅读中看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却很难用眼、用手、用心去体会真实的自然与生态之美,这种脱离实际的自然科学阅读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人类与其他物种同属自然的一部分,都是自然的产物。孩子只有在真实的大自然中才能够激发各种感知觉细胞去体会自然中细微的变化,并在这个过程中领悟到生命的本义,体会到自我与世界的链接。孩子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自然生物,不管是山坡上的一棵树,或是池塘里的一只蝌蚪,虽然它们形态各异,但却和人类有着相似的基因组,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当孩子在野外观察一粒种子破土而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凋谢腐烂,就会对生命产生具体的认知,会对自我的生命产生思考。这些宝贵的生命体验,仅仅靠阅读书本是无法获得的。因而,公共图书馆在开展书香家庭阅读推广时,有必要把自然书籍阅读与自然生态体验结合起来,以弥补阅读本身的片面性。比如深圳少儿图书馆荣誉馆员米菲主持的自然阅读推广活动就通过几本精选的自然绘本,结合深圳常见的鸟、虫、木,带领孩子和家长通过视、听、说、闻、尝、摸等多形式的体验与观察,以及绘本阅读与写作等方式,觉知自然之美[4]。小朋友在观察和阅读中,从动植物的萌生、成长、死去中感知到生命的美好,学会了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也更愿意去阅读更多的书籍,通过阅读来感知人生的价值和美好。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以及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的不同,中华大地孕育出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又明显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公共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时可以从地域文化符号出发,助力家庭通过阅读建立与地域文化的链接,共同推进中华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比如上海图书馆电子书阅读推广品牌“微阅读”线下活动——“微阅读·行走之海派人文行走、非遗传承、另一种阅读”,营造了新颖的、开放的阅读交流环境,给了参与者一次又一次将“行走”与书本知识串联起来的实践,让他们体验了生动有趣的活化知识的行走[5]。南京图书馆的“走近明城墙”公共文化走读活动,以南图馆藏图书《旷世城垣——南京明城墙》为载体,邀请该书作者朱明娥教授做专题讲座,现场演示传拓非遗技艺,并实地触摸明城墙。这种行走的阅读推广模式,以“地域特色文化书籍”为媒,有效地建立了书香家庭与家乡文化符号的亲密链接和身份认同,每一个家庭成员在形成了对自己的家乡人、家乡美食、家乡建筑、家乡风物等地域文化的清晰认知之后,又可以经过个人的思考升华,通过演讲和写作的形式,对社会产生二次地域文化传播。
由于“每一项同一体系维度的新知识一定是建构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因而公共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时,可以把“八面受敌”精读法融入阅读推广活动中,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运用阅读叠加法则对同一主题的讲座、展览、电影赏析、手工制作、征文演讲等系列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加以延伸,以更好地实现精读熟读、学以致用的目标。在运用叠加法则策划阅读推广活动时,馆员需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去思考,本次阅读的推广与以往哪一期活动在知识体系上是有逻辑关联的?是并列的?还是递进的?或是有因果层次的?一年大大小小的活动开展下来,能不能画出一张完整的知识地图?今年的阅读和往年的阅读有什么联系?此外,馆员还要反思自己在活动中是不是能够引导每一个参与了阅读的孩子和家长,把在本次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添加到自己的知识地图中?在绘制地图的过程中,是不是能够激发出更多的阅读情境,规划出下一步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阅读目标?如温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办的“新雨少年电影学院”,除观影品读活动外,又衍生了将同名书籍与电影进行对比阅读的“书影共读”系列,将书、电影、儿童剧、音乐会串联的“立体阅读”系列,以及邀约温州大学教授为教师及家长开展的“教授约你看电影”系列活动[6]。阅读推广中叠加法则的运用,有助于书香家庭从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在日积月累中不知不觉地拓宽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公共图书馆以家庭为单位开展阅读推广,从塑造书香家庭阅读价值观着手,引导孩子认识到当下的“阅读”是在为未来的“给予”做积累;同时在与他人、与自然、与地域文化建立链接的过程中,发展出阅读——思考——表达(包括写作或演讲)——反馈——再阅读的五环阅读能力,把知识的力量传递出去,在助人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那么孩子就能够培养出终身阅读的习惯,其阅读生命就会年复一年蓬勃生长。而随着中国大地上越来越多现代书香家庭的涌现,全民阅读社会的到来必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