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静媚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是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部署要求,是“十四五”时期推动东北振兴工作的目标,也是未来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性任务。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一项集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于一身的重大发展改革任务。自2003年国家全面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中央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振兴政策,东北各省(区、市)也陆续出台了多项配套支持政策,振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东北地区主要经历了两轮振兴发展。第一轮振兴为2003—2013 年,大量投资项目、支持政策加上重工业顺周期发展带来的红利使得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度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快速增长,该十年也被称为是东北振兴的“黄金十年”,但由于更多是重工业投资的拉动式增长,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动能培育较为忽视,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脆弱性也就此埋下伏笔。第二阶段为2014—2020 年,由于国际经济复苏低迷,国内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脆弱性显现,经济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被称为“新东北现象”。对此,党中央及时研判,于2014 年再次出台新的东北振兴指导意见和相关支持政策,促进东北地区转型发展、加快培育新动能、增强内生动力。由于结构调整和新动能培育的难度大,新旧动能转换需要一定时间,整体来看,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仍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转型仍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
从当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实现东北振兴的难点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一是经济结构不够优化。东北地区的粗放式发展仍然普遍,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欠缺,创新驱动型增长乏力,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足,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二是体制机制改革仍不到位。东北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依然不高,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较多,未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运行效率较低,营商环境较差,民营经济发展不足,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三是对外开放水平仍有待提高。受地缘因素影响,东北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封闭和边缘的状态,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开放程度较低,外贸产品和区域相对单一,经济外循环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长期缺乏,内循环方面由于竞争力不足使得经济要素处于向外流出状态,有效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能力不足,大大限制了东北地区的发展。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从全球、全国的视角来看东北地区的发展,准确研判发展形势和要求,为东北振兴实现新突破找到合适的发展思路。
一方面,人民群众追求良好生态、食品安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对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功能区和粮食主产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和农产品的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全球发展带来严重冲击,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风险升高,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挑战加大,全球既有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加剧,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增大。在全球有诸多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的发展环境下,东北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高品质粮仓、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并覆盖大面积的生态保护区,同时与俄罗斯、蒙古、朝鲜接壤,所肩负的国防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产业安全责任更加突出。
区域经济发展繁荣兴盛的关键在于能够集聚和吸引所需的人才、资本等各类生产要素从事生产活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失速的直接原因就在于其对经济要素的吸引力下降,大量要素外流,主要是流入国内其他更有发展吸引力的地区。从国内四大区域板块来看,东部板块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稳定器,集聚和吸引各类优质高端要素的能力最强,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是中国最重要的增长极,并分别对应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大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中部和西部地区则是近些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受益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一带一路”建议等,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极加快形成,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5个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势头强劲,同时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级战略的覆盖也有力促进了这些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相比之下,东北地区则缺乏动力强劲的增长极,缺乏国家中心城市,也尚无国家级区域战略的引导带动,在未来要素更加自由流动的市场化发展方向下,若无有力的政策支撑,东北地区对各类要素的吸引力很可能会继续下降,从而导致自身经济发展进一步走向边缘化。
东北地区作为重要的区域板块,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需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包括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加强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安全等,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东北地区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方面主要是东北地区在扩大国外循环方面已取得新突破,利于未来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振兴发展。近年来,东北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贸易与投资合作有较大提升,比如加强通道建设,通过“中欧班列”增强了同欧洲的贸易与投资合作;落实《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规划建设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中韩经济合作将有助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2020 年年底,新签署的中欧投资协定,未来将为东北地区和欧洲企业在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上进行贸易合作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挑战方面主要是东北地区在国内大循环发展中可能面临来自东南沿海地区等国内发达地区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十四五”时期,只有更高端、更能满足国内升级消费需求的供给才会占领更大市场,东北地区在区位通达便利度、物流运输效率和企业竞争力方面还相对缺乏优势只有加快改革和发展速度,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成功应对挑战,实现东北振兴发展取得新突破。
“十四五”时期,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持续深化,尤其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前沿创新加快应用与融合渗透,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之一。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延续加速了数字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渗透。从国内来看,数字经济在重塑产业发展生态、发展模式的同时,也在重塑区域发展格局。数字经济发展抢先,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得好的地区将更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动能培育。以浙江、上海、江苏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强省、强市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愈加卓越,以贵州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后起之秀在经济“换道超车”方面表现抢眼。东北地区必须加强数字化对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加快经济社会转型、促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助力。
振兴东北目标顺利实现的核心在于能否使东北地区的吸引力在全国经济地理格局中重新处于优势地位。处于优势地位,则资源要素流入,产业集聚,经济发展趋势向好;处于劣势地位,则资源要素流出,产业向外转移,经济走向相对衰退甚至绝对衰退。因此,要通过内外合力促进东北地区区域吸引力大幅提升,阻止要素不断流失的趋势,促进经济要素集聚发展。内力主要指需要东北地区自身去把握和实现的方面,东北地区要以重构产业体系竞争力为根本,围绕这个目标实施配套政策来整体提升区域吸引力;外力主要指靠东北地区自身难以实现,必须由国家予以支持才能实现的方面。“十四五”时期,中央需要给予东北地区更有针对性、差异性、实质性的区域政策,增强东北地区对各类经济要素的吸引力。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尽管老工业基地相对集中,但并不只有这一种特殊类型地区,还同时存在着资源型地区、生态退化地区、民族和沿边地区等各具特点和问题的特殊类型地区。“十四五”时期,在东北振兴过程中必须考虑各类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深入解决各类特殊类型地区存在的问题,促进其功能提升和发展升级。对老工业城市来讲,重点任务是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着眼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城市经济整体转型,加快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推动老工业区改造升级,全面激发老工业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新活力。对资源型地区来讲,重点任务侧重于有效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统筹推进资源开发与转型发展,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重点加强民生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民族和沿边地区来讲,重点任务是兴边富民,提高人口与经济支撑能力,促进边境地区国土安全。对生态退化地区来讲,重点任务是加快采煤沉陷区和工矿废弃地等的综合治理,广泛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全面提高生态恢复的质量,做好草原、湿地、山林、黑土地等的保护工作。
“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要想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实现突围,更要提高创新引领发展的高度。首先是产业发展创新。针对产业结构老化问题要进行产业体系创新和竞争力重构,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打造新时代东北地区的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完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继续组织实施东北振兴重大创新工程,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创新链和资金链对接。务实推动东北地区多层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努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其次是体制机制创新。针对东北地区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从行政体制、人才管理、科技创新、国企改革、民营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彻底的配套改革和创新,打造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
“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提升产业体系竞争力,从产业体系重构、产业空间支撑、发展环境保障、畅通循环渠道4个方面整体配合,实现东北振兴发展取得新突破。
产业体系是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产业体系问题决定区域的兴衰,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产业体系重构是一个地区重新培育具有竞争力产业的一种方式,不仅包括沿着原有产业发展路径进行的纵向产业升级,还包括横向产业链扩张,以及更为彻底的从无到有的新产业培育。实际情况中这三种基本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对于存在产业体系衰退的地区来讲,只沿着既有产业发展路径进行技术升级不能真正提升其产业体系竞争力,不能改变其发展的相对衰退趋势,只有通过思路更广的重构才能重塑产业体系竞争力,走向经济振兴。东北地区存在不少资源依赖型单一产业城市和地区,这类城市和地区的主导产业已经走向衰退,只有通过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发展对其进行产业体系重构才能实现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而对于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为代表的区域核心大城市来讲,由于其具备一些有一定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因此其重构产业体系竞争力的方向则以产业升级、产业链延伸与扩展为主,“十四五”时期这类城市可在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东北地区要以核心大城市集聚提升和收缩型中小城市瘦身强体提升辽中南和哈长城市群竞争力。随着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进入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和城市的竞争力角逐也进入以不同区域城市群为竞争载体和单元的时代。目前,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竞争力最强、要素集聚吸引能力最强的3 个区域。此外,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势头迅猛,相比之下,东北地区的辽中南和哈长两大城市群则发展相对迟滞。“十四五”时期,为实现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必须优化东北地区的城市群发展策略,增强辽中南和哈长城市群对人口等要素的集聚力和吸引力,扭转人口等要素继续外流的趋势。具体而言,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提升东北地区核心城市的发展,增强其对要素的集聚能力。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这些核心大城市要通过更有力度的产业、创新、财税金融政策等集聚人才等要素。二是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健体、优化发展。东北地区的一些资源枯竭型、产业衰退型中小城市要加快衰退产业的企业兼并重组和有序退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三是加强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合作,提升整体发展效能和竞争力。加快东北地区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中小城市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行业的区域集群式发展壮大,提升东北地区制造业补链、强链、稳链、延链保障产业安全的能力和竞争力。
东北地区要以体制机制彻底性改革打造优良营商环境、活跃创新创业氛围。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是东北地区提升自身区域吸引力的重要方面,而这些措施的落地需要通过加快实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举措来实现。当前东北地区的体制机制改革具体落实措施与国家振兴东北的节奏还不协调,制度优势和改革红利没有充分发挥,“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要加大力度对体制机制进行彻底性的改革。重点包括: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优化党政机构职能配置,借鉴深圳等发达省市经验,探索推行行政权三分制改革,打破机构设置的条块模式,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成本,优化公共服务;加快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拆除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各种藩篱,加快制定出台有助于金融业和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加国有企业创新活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加快人力资源供给机制创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东北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此外,为了加快优化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方面,活跃创新创业,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放管服改革,推行“最多跑一次”服务,加快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智慧城市建设。
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性因素是外循环发展相对薄弱,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足,并因此影响东北地区在国内大循环中对经济要素的聚集能力。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和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的不断推进,“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更有条件和机遇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对外贸易合作。对此,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力度支持东北地区的国家级开发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和对外合作,进一步畅通东北地区国际经济大循环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东北亚经贸合作,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探索建立中蒙俄经济走廊自由贸易区;加快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建设,以此为基础推动东北亚经济融合,进而推动环日本海经济区发展,形成涵括中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朝鲜、蒙古六国的东北亚经济区;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另一方面,东北地区在国内大循环中要加强对口合作与战略对接。通过继续深化与国内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的跨区域对口合作,引进更多先进发展理念、高端人才、技术和资金,通过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协调对接,优化东北地区与其他区域的区域合作。通过陆海内外全方位开放,东北地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渠道能更加畅通,从而更好地带动产业发展。
“十四五”时期,东北振兴实现新突破要在保障5 个“安全”战略定位基础上,围绕重塑产业体系竞争力优势,从优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发展数字东北、强化创新引领政策、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等4个方面加强支持,筑牢战略要地之本、促进内外循环畅通、重塑区域发展优势、推进产业人才集聚、建设活力市场经济。
5个“安全”,即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是东北地区维护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战略定位,在“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必须抓住存在的重点问题和难题,对5 个“安全”的发挥作用予以充分保障。一是国防安全方面,加强同周边国家的沟通对话与战略合作,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确保边海防安全稳定,巩固边疆稳定屏障,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二是粮食安全方面,重点促进大豆产业振兴,强化黑土地保护,保证东北粮仓优产稳产;加强东北地区优质种源保护利用以及种子库建设,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东北大豆产业振兴;进一步强化黑土地保护,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三是生态安全方面,深化巩固东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森林、草原、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重点流域与区域环境整治,保障祖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四是能源安全方面,保障中俄油气管道稳定运行,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有序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东北地区电力等能源的向外输送能力。五是产业安全方面,支持东北地区围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已有发展基础的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部署一批创新链,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实施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适应东北产业需求、彰显东北科技优势的重大科技项目,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开发一批重大创新产品,加快突破“五基”领域的薄弱环节,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要在交通贸易通道、能源输送、农田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优化提升,并在新型基础设施方面加快布局建设,促进经济内外循环畅通,为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打好基础。一是构建内部充分联通、外部更加畅通的综合交通贸易运输网络。完善构建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一小时交通圈”,推进中俄、中蒙和中朝跨境铁路、跨境公路和跨境桥梁建设与改造,开通更多从东北地区始发的中欧班列,开辟经珲春借港出海的多条内外航线,推进海港陆港空港和各类口岸联动发展。二是共建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构建连接蒙东煤炭基地与东北地区主要能源消费区的大运量煤炭运输通道,完善蒙东和黑吉辽相互之间的电力输送通道,完善东北地区天然气管网。三是共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松花江、嫩江、辽河等综合整治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实施一批大型水利枢纽及引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四是加快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立足当地禀赋和产业分布,统筹市场需求和本地发展实际,重点在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资源相对丰富的节点型、枢纽型城市推动新基建的发展,推动东北地区重构产业竞争力、建设智慧城市和“一带一路”信息枢纽,通过新基建激发东北地区投资活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潜力。
“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要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数字东北”战略定位,将数字化发展作为创新转型发展的重要引领驱动力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扭转数字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缩小同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振兴发展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持续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领域,提升“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在工业领域,利用数字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立足装备制造领域优势,加快推动以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转型升级,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打造成为中国制造的先行区。在服务业领域,借助“互联网+”促进文化、休闲、娱乐、商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以大数据、5G等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鼓励数字赋能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双创活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加快数字社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社会治理、乡村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城市软环境竞争力。三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政府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发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助力营商环境实现大幅改善。
“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要坚持中央支持和自身创造性发挥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一是优化提升国家对东北地区的创新资源配置。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在东北地区落地;高质量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省级以上高新区,打造创新资源集聚高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产学研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二是对东北地区的创新创业发展给予更优惠更倾斜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比如,健全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导向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制定《东北地区鼓励类产业发展目录》,给予符合要求的新进入企业税收优惠、投资补助或贴息倾斜;设立国家东北振兴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在东北地区投资力度,提高一般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比重等。四是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留住人才,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把大学生留在东北地区就业创业,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安居、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人才保障政策。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和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支持东北地区加强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重点急需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必须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一是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推进存量土地有序流转和开发利用,提供灵活高效的产业用地保障。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二是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取消各类歧视门槛,提高公平竞争水平,形成对创新的压力和推动力。毫不动摇地支持、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与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鼓励冒险、包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服务水平,保护企业创新热情。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因企施策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紧紧围绕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大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在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三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各方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