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丰县实验初级中学 涂政国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教学设计者、激励者、引导者,而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的差异化特征较为显著,其主要是基于实际案例的应用,进而由教师站在知识传授者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时围绕案例来进行,促使学生在分析、探讨案例的基础上有效参与教学活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选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针对教学案例进行讲解和展示的前期,可以先提出相关疑问,借此指引学生带着疑问对案例进行阅读和观看,使学生参与案例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得以有效调动。而在学生完成案例阅读及观看的情况下,还需要借助相应疑问的提出,对学生反思和总结案例进行有效引导,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得以持续推进,为案例教学法作用及价值的充分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以礼待人”这部分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案例的选择可以是现实社会中“问路”主题的相关内容。如一名年轻人向老人询问路程的过程中,所用的语言不具备礼貌性,所以针对年轻人的问题,老人并未回复,也没有指出年轻人要走的路,致使年轻人一直盲目地走。展示这一案例内容后,教师就可询问学生,老人为什么没有帮助年轻人呢?借此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大多数学生在交流后通常会认为:年轻人问路时对待老人不礼貌,并且也没有尊重老人,所以老人不愿帮助年轻人,最终年轻人因自己的不礼貌、不以礼待人而自食苦果。针对学生的这一探讨结果,教师可给予肯定,之后可再次询问学生:“如果你是那名年轻人,你在问路的时候应如何做呢?”借此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做法,同时也能指引学生的思维向课堂教学中迅速融入。这一教学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明确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同时也能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为学生后续日常生活中能真正礼貌待人及尊重他人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相关理论概念内容时,难免存在一定的枯燥、乏味等不良现象,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而在学生不具备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的情况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必然会受到阻碍。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上述问题,同时注意如果仅以理论讲解进行课堂教学,则很难保障预期教学效果得以良好实现。所以,教师可选择案例教学法,因为案例故事内容具备的生动性、形象化特征较为显著,将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中,能为学生阅读案例过程中理解理论含义提供帮助,并且案例对学生学习兴趣及思考动力的调动也十分有利。
例如,在教学“诚实守信”这部分知识时,在讲述概念性内容时,教师可选择曾子故事。这一故事主要是说,曾子妻子为了让儿子不哭闹并待在家中,对其进行哄骗,就说他们回来后杀猪给儿子吃,本意仅仅是以此为借口让儿子能乖乖留在家,但是曾子回家后真的给儿子杀猪吃肉了。主要原因是曾子觉得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哄骗他,大人言而有信,才能给孩子做好榜样,不论目的是什么,一旦许诺,就应该信守诺言并切实履行。借助这一故事性的案例内容解读,使道德与法治中诚实守信理念得以生动、形象化地展示,不仅为学生理解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能对学生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等良好道德观念的正确树立提供有效引导。再如,社会中存在的“关爱他人”行为较多,但近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关爱他人,一些道德绑架事件开始产生,如“让座”事件,让座本应该是一种自觉关爱他人的行为,但受一些年轻人不具备关爱他人的意识、老年人道德绑架等影响,使让座纠纷与矛盾越来越多,教师也可针对此类案例进行详细解读,进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关爱他人,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培养学生在社会中生存的必备品质,而这些品质也是学生在生活中、在社会中必须掌握的理念。借助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学生习得知识的情况下,能为学生明确善恶、分辨对错是非等提供有效指引,同时也能促使学生自觉遵守道德理念,进而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为了在生活中体现道德与法治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可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开展教学,借此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索,让学生明确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借助生活案例的应用,强化学生思维实践精神。
例如,对“服务社会”这部分知识进行教学时,为帮助学生切实地体会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先组织实践活动的开展,基于社会实践劳动的组织,帮助学生理解服务社会的意义。如带领学生到社区开展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服务老人、服务社会,促使学生逐渐产生服务的成就感,确保学生能对服务社会的乐趣进行切实的体会。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公益活动等新闻资料进行收集,借此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服务社会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共同交流与探讨,通过公益活动等生活案例,加之自身亲身参与的实践,分析服务社会的重要性,使学生的服务意识逐渐强化,确保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德育价值充分发挥。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使以往单一化、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得以有效改善。同时,借助趣味性的案例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能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基于自身言行举止的自觉规范,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良好品质等,确保初中德育教学效果有效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