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日高起
——浅谈紫砂作品“大日提梁”的创作感悟

2021-01-07 06:13范学军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泥料紫砂壶紫砂

范学军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出日落,天地之常,自古长河落日圆,浩荡白日斜,天上的太阳东升西落,不断地循环往复,激起了无数人为之怀想,太阳的光辉无人能及,所以各种文艺创作总是围绕着天上那枚大日作出无数文章,眼前的这件紫砂壶作品“大日提梁”就是以太阳为依托,力图以提梁的形式来表现大日的轮廓,用简洁流畅的线条,表现紫砂特有的艺术之美。

在紫砂壶诞生以前,人们喝茶并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慢火烹茶是当时最常见的饮茶形式,而这样喝茶就需要将烹茶的容器架起来,以此接触火焰,这就是紫砂提梁壶的前身。翻开历史,提梁造型的壶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时期,当时的材质是青铜,从用途上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其中的水器造型去掉提梁十分类似于汉代瓦罐,而历史上,正是由于制陶业的发展,粗大笨重的青铜器在汉代以后逐渐被陶瓷器所取代,所以后世的紫砂提梁壶承继的多是陶瓷器造型,只保留了少许青铜器的影子,提梁壶的造型则由于软硬提梁的发展衍变,基本摆脱了青铜器造型的影响。

软提梁的出现是紫砂壶实用且精致的具体体现,由于提梁的材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分为很多种,所以在近现代中国茶馆林立的时候,软提梁成为绝对的主流,而当下紫砂壶造型工艺性的需求更加明显,硬提梁则取代软提梁成为了创作的首选,紫砂作品“大日提梁”的创作就是围绕着硬提梁展开的。这把壶的外形结构非常简洁,无装无饰,契合紫砂壶一贯给人的高贵品质。整件茶壶采用同一种泥料制作,并在紫泥中掺砂,色泽古朴的同时金砂隐含,带着古朴的书卷之气。该壶的壶身表面圆润,壶面的曲线柔和,展现出一种和谐顺畅的柔美,线条处理得十分流畅,整个壶面没有任何突兀之处,壶体饱满,古拙味浓,配合表面包浆内质软细密的颗粒,充分地展现出紫砂材质本身的魅力。

半圆形的壶体中部设置出水口,作品“大日提梁”的壶流相对于柔和的壶面,气质要坚硬不少,六面六棱的流身采用二弯式,流口朝天,呈奉日姿态,壶流不同于壶面的柔和,显出冷硬的力度,同时制作壶流的泥料并没有掺砂,所以表面的包浆更为细腻,结合它的外形,光晕内蕴,显示强而有力的力度,同时流身先丰后窄,出水有力,这样的轮廓气质给人以一种阳光向上的感受。所以与流相呼应的提梁也采用这样的形式来进行制作,由于作品“大日提梁”的提梁如同圆形的大日一般呈一道圆弧,中间没有任何停顿,所以制作的时候需要考虑好泥料的干湿程度,切忌湿度不能过高,过高则软;同样也不能太干,干则裂;所以提梁的制作具有相当的难度,同时提梁的外形轮廓同壶流相近,只是转化为了扁六面形态,前后两端采用明接法镶于壶流与壶颈中间的位置,两处镶接的位置平行,整个提梁圆润而顺畅,如同一抹蓬勃的朝阳。

作品“大日提梁”的壶颈采用升颈的形式,搭配圆形的压盖,口盖之间形成重叠,壶盖外侧塑造成装饰感十足的圈线,盖面则略低于盖边,同时壶盖的表面亦采用壶身同样的掺砂工艺,表现出十足的砂砾质感,在平盖的中心,明接法镶入钮座,钮呈六面宝塔形,气孔居中贯通至盖内,当实际使用的时候,水气从气孔中升腾,大日氤氲,别有一番风味。

总结:立足于传统,尝试于开拓与创新,是紫砂陶艺创作不变的目标。紫砂壶的功用是喝茶,但亦不完全是喝茶,它承载文化的特性总是让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内容,这往往会使原本简洁的工艺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代代传承的紫砂经验总结出一条先繁后简的思考过程,在最初学习制作紫砂壶的时候,从造型最简洁的壶形开始,然后逐步加深,学习更为复杂的形体塑造,当这种学习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创作者就会发现,紫砂壶的美并不是形体越丰富越好,它有着古朴而简洁的艺术语言,这时候就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创作的内容不断精炼凝缩,用紫砂本来的面貌来创造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创作主题。

猜你喜欢
泥料紫砂壶紫砂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无相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刘少白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
紫砂雕塑的艺术表现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年1期

陶瓷科学与艺术的其它文章
茶、泥、壶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