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蓄滞洪区建设与现代化发展

2021-01-07 03:02黄修筠
湖南水利水电 2021年3期
关键词:洞庭湖洪水建设

徐 贵,曹 智,黄修筠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如果把长江比作祖国的母亲河,洞庭湖便是她最大的儿子;如果把中国的农耕文化比作世界农耕文化的摇篮,那么洞庭湖八千年农耕文明便是这个摇篮的中心;如果粮食安全属国家安全,那么洞庭湖便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承载地;如果防洪隐患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隐患,那么洞庭湖320 亿m3蓄水量便是消除这个隐患的中坚力量。因此,洞庭湖不仅是湖南的宝湖,更是长江的保民安民湖!

几十年来,洞庭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到目前为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需要达成共识。

1 洞庭湖蓄滞洪区建设现状

1.1 蓄滞洪区建设的必要性

1)长江来水与泄水矛盾突出。长江中下游洪水峰高量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严重不足矛盾突出。2020 年仅三峡入库洪峰流量就达到7.5 万m3/s,同期洞庭湖四水入湖流量2.5 万m3/s,加上其它区间入流,城螺河段以上来水流量超过10 万m3/s,而下游城螺河段的安全泄量不足6 万m3/s,显然来水与泄水能力矛盾突出,在充分发挥上游控制性水库削峰滞洪能力后,仍有大量超过河道安全泄量的洪水,只能在城陵矶附近地区采取分蓄洪措施进行消纳,以保证重点地区安全。各地随着面上防洪能力的加强,洪水汇流加快,长江河道泄洪压力将越来越大。

2)荆江蓄洪与滞洪现实需求。为确保武汉大都市、江汉平原防洪安全,在荆江地区蓄滞洪水正符合现实需求。1954 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暴雨,干支流洪水发生遭遇,造成洞庭湖区365 个堤垸溃决。在现状情况下,重现1954 年洪水,长江中游城陵矶附近仍有数百亿m3超额洪量。充分发挥洞庭湖的滞洪功能与蓄洪作用十分迫切。

3)洞庭湖蓄洪效果显著。洞庭湖吞吐长江,承泄湘、资、沅、澧四水,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吞吐型湖泊。其多年平均入湖径流总量约2 759 亿m3,相当于鄱阳湖的3 倍、黄河的5 倍、太湖的10 倍。汛期洞庭湖多年平均削减洪峰近30%,担负着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的重大责任。洞庭湖天然调蓄与蓄滞洪容积达到320 多亿m3,其分蓄洪水能力基本相当于一个三峡,对于削减长江中下游洪峰、滞纳洪水的效果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要好于三峡。

1.2 洞庭湖蓄滞洪区现状情况

1.2.1 规划布局情况

在1980 年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上,明确在三峡建成前,遇1954 年洪水,城陵矶附近需要妥善安排320 亿m3超额洪量,湖南、湖北各承担一半超额洪量任务。为此湖南省在洞庭湖区规划设置了钱粮湖、民主、共双茶等24 个国家级蓄滞洪区,包括9 个重要蓄滞洪区、4 个一般蓄滞洪区、11 个蓄滞洪区保留区,涉及河流水系包括长江干流,湘、资、沅、澧四水尾闾,荆南四口河系以及东、南、西洞庭湖,涉及行政区域包括益阳市、常德市、岳阳市3 市12 个县(区)。规划蓄滞洪区迁建安置人口总数达165 万人。

1.2.2 历史运用情况

24 个蓄滞洪区中,仅澧南垸于2003 年主动分蓄洪水1 次,转移人口2.46 万人,蓄洪总量2.7 亿m3,降低津市水位1.02 m。由于安全建设设施未完全到位,造成蓄洪损失较大。蓄洪后,湖南省政府组织常德市对居民财产损失进行核查,并提出了补偿方案,经长江委、水利部、财政部审查后,共批准补偿资金2 898.61 万元。总的来说,蓄洪补偿比例偏低。

此外,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由于各蓄滞洪区建设滞后,发生过多次被动溃决:1995 年的围堤湖垸溃决;1996 年的围堤湖、共双茶垸、大通湖东垸、钱粮湖垸溃决;1998 年的澧南垸、西官垸溃决;1999 年的民主垸溃决;2016 年的新华垸溃决。甚至重点垸也曾被洪水挤跨,长春垸、八官崇孝垸、安造大垸等重点垸也都曾溃决,造成重大损失。

1.2.3 安全建设情况

经过多年接力建设,24 个蓄洪垸一线堤防(1169.12 km)已全部完成加固,西官、澧南、围堤湖3处蓄滞洪区已完成居民迁建或安置,建设了分洪闸,初步具备分洪条件,总蓄洪容积约8.81 亿m3,占洞庭湖总分洪容积的5%。

钱粮湖垸、大通湖东垸、共双茶垸三大蓄洪垸安全建设正在建设之中,其余蓄洪垸安全建设工程基本未启动。到目前为止,全洞庭湖区已建或在建安全台346万m2,安全区5 200 万m2,可安置人口47.3 万人,占安置总数的28.6%。

1.2.4 超额洪量变化趋势

随着长江上游水库梯级相继建成,水库群对上游洪水调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库容增大。尤其对于1954 年、1998 年等全流域型洪水,新建的乌东德、白鹤滩、两河口、双江口水库,将进一步削减三峡入库洪量。

但是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汇流与泄流条件发生变化,根据长江委分析研究,重现1954 年型大水,城陵矶地区仍将有305 亿m3超额洪量。因此,洞庭湖分蓄洪水任务任重道远。

1.2.5 洞庭湖蓄滞洪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洞庭湖蓄滞洪区建设整体进程缓慢,大部分尚无法实现有计划地蓄洪,已成为长江中游防洪减灾体系亟需完善的短板之一。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缺统一认识。多年以来,人们对蓄滞洪区的定位认识不统一,尤其是地方对分蓄洪水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点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对具体适应于洞庭湖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方式未形成共识,对安全楼、安全区、安全台建设各持己见。

2)缺系统思维。受限于蓄滞洪区的“帽子”,目前的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方式单一,主要工程目的就是控制洪水和简单安置居民,对蓄滞洪区建设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尤其在不进行分洪的情况下,百姓如何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缺乏系统考虑。

3)缺资金渠道。长期以来,蓄滞洪区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资金来源单一,且投入有限,以三大垸建设为例,国家资金比例仅为43.6%,地方政府压力大,项目推进周期长。

4)缺创新模式。现有蓄洪安全建设工程建设模式与乡村振兴、旅游开发等要求存在差距,另外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政策也不够完善,目前情况下,分蓄洪水后无法迅速恢复,严重影响垸内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此外,滞洪蓄洪、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之间的矛盾复杂,缺乏有效机制来调节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整体发展水平与现代化的要求差距较大。

2 建设与新阶段相适应的蓄滞洪区

建设与新阶段相适应的蓄滞洪区已成当务之急,顺应时代新要求,规划布局新思考、探索建设新模式已是形势所迫。

2.1 顺应时代新要求

2018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水患仍是我们面对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治理水患要拿出战略举措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三峡库区、中部蓄滞洪区和7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还很繁重”。

2020 年7 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研究部署防汛救灾工作,习近平部署蓄滞洪区运用准备,强调“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不备”。

2020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第一站来到“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

2020 年7 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做好防汛救灾工作,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强调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020 年7 月,湖南省时任省长许达哲,在主持召开研究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会议上,强调“统筹抓好蓄滞洪区建设”,同月,在防汛调度会议上强调,“做好蓄滞洪区运用准备”。

作为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于2021年3 月1 日正式实施,其中第三十二条明确要求“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提升洪涝灾害防御工程标准”。

2.2 规划布局新思考

2.2.1 蓄滞洪区人员安置

按照“鼓励外迁、降低基数”、“台区结合、以台为主”、“因地制宜、分类建设”、“高位而居、安居乐业”、“乡村振兴、人水和谐”五大原则,对洞庭湖24 个蓄滞垸165 万人进行合理安置,现有设施安置人口47.3 万人,规划转移迁建人口50 万,规划顺台安置人口67.7 万。

2.2.2 蓄滞洪区建设格局

1)洞庭湖蓄洪垸160 亿m3分蓄洪水任务不变,24 个蓄滞洪区目前阶段暂不作调整(待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修编时确定)。

2)“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完成80 亿m3蓄滞洪区建设任务,解决一般大水年份超额洪量问题。

3)先期对8 个蓄洪垸进行蓄滞洪建设,解决80亿m3蓄洪容量问题,实现3+3+2 模式。

完善蓄滞洪机制,推进西官垸、澧南垸、围堤湖垸常态化蓄洪(“三小垸”可实现有计划地分蓄洪水8.8亿m3);加快完成已批准的钱粮湖垸、大通湖东垸、共双茶垸安全区建设工程(“三大垸”总蓄洪容积约51.9 亿m3);加快推进民主垸、城西垸蓄洪安全建设(总蓄洪容积约18.8 亿m3)。

8 个蓄洪垸总蓄洪容积近80 亿m3,基本覆盖了东、南、西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尾闾地区,城西垸重点考虑长沙市的防洪,民主垸重点考虑益阳市的防洪。

4)加快完成三大垸已批准的安全区建设工程,其他蓄洪区建设探索以顺堤筑台为主,少量结合安全区的建设方案,实现高位而居。

2.3 探索建设新模式

2.3.1 凝聚共识

要想常态化地启用蓄滞洪区,首先必须正确地看待蓄滞洪区,为此,我们认为蓄滞洪区建设与现代化发展,首先应当形成以下三点共识:

1)洞庭湖蓄滞洪区不只是湖南的蓄滞洪区,更是分担长江中下游洪水的重要场所。

2)蓄滞洪区不只是滞留洪水的区域,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家乡土地。

3)蓄滞洪区建设不只是水利工程建设,更是推动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的综合治理。

2.3.2 转变思路

形成共识后,我们面对具体的某一个蓄滞洪区建设中,应当形成以下三大思路的转变:

1)资金投入方面,由“依赖政府”转向“两手发力”。由依靠“政府投资”转向政府投资和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相结合的“两手发力”模式,立足结合乡村振兴进行现代化综合治理,盘活当地资源,提升附加值,拓宽投融资渠道。

2)建设方式方面,由“单一功能”转向“系统治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人文振兴、乡村组织振兴”,蓄滞洪区也是洞庭湖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战场,其建设模式要从单功能向多功能转变,从一个部门向多个部门联合,从单项效益向综合效益集结,达到系统治理目的。

3)运行管护方面,由“政府补偿”转向“多措互补”。其运行维护模式要从依靠政府补偿,转向多措互补的模式。首先,完善政府补偿机制,其次探索利用工程效益附加值管护工程,从而实现稳定、可持续运行管护新局面。

2.3.3 构建三大体系

以“乡村振兴”为驱动力,以洞庭湖蓄滞洪区建设为抓手,通过系统治理,把洞庭湖蓄滞洪区打造成为“梦里水乡”,实现蓄滞洪区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主要构建三大体系:

1)综合廊道体系。主要是以蓄洪垸现有一线堤防为基础,通过顺堤筑台等安全建设,构建防洪、交通、生活、生态、景观、人文“六位一体”的综合廊道,实现“人在高出住、水往低处流,生活有保证、发展有势头”。

2)生态河湖体系。蓄滞洪区河湖众多,水系纵横,1 km2以上湖泊就70 多个,堤内天然水网构架已经形成,但淤塞较为严重。长期以来,星罗密布的垸内湖泊,既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承载着历史文脉和湖区人民的乡愁记忆。通过“洁湖取土、沿湖筑台、台面建镇、台台相连”,配以生态、景观、人文建设,实现人水和谐、梦里水乡,也能较好地解决一部分蓄洪安置问题。

3)再生动力体系。把蓄滞洪区建设融入到当地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河湖风光、历史文脉等大环境、大背景中,加大力度挖掘区域水资源、水文化附加值,既要建立蓄洪机制,又要激发再生动力,确保垸内居民安居乐业,确保蓄滞洪区大水后可快速恢复,发展可持续。

3 洞庭湖蓄滞洪区建设新视角(以城西垸为例)

3.1 基本情况

城西垸位于湘江尾闾、洞庭之滨,湘水从濠河口分东西两支环垸而过,与湘阴县隔岸相望,位于长株潭城市群1 小时交通圈。

一线堤防51.760 km,保护面积15.9 万亩,拥有耕地8.82 万亩,人口7.25 万人,蓄洪容积7.6 亿m3,规划启用频率为10~20 年一遇。

城西垸坐拥独特的水文、地理条件,积沙为洲,蓄水成湖,垸内有离长沙最近、最大、最美、最具文化特色的鹤龙湖,内湖水面1.06 万亩,垸内民风淳朴、土壤肥沃、水产丰富。如果说湘阴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滨湖区,则城西垸就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3.2 蓄洪建设总体安排

3.2.1 基本思路

结合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打造环湖特色小镇和环垸综合廊道,完善基础设施,妥善安置垸内居民。推动城西垸作为“水安全”蓄滞洪区、“绿生产”粮食产区、“新生活”休闲旅游区的融合发展。

3.2.2 居民安置

考虑城西垸与湘阴县城距离近、交通方便,计划对垸内7.25 万居民采取“区外安置”与“区内安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安置。

其中20%左右的居民向湘阴县城进行搬迁安置,预计共安置人口1.5 万人;剩余的5.75 万人一部分安置到鹤龙湖沿岸“渔村晚照特色小镇”,安置人口1.5万人,其余部分分别安排到环垸4 个特色小镇,安置人口共计4.75 万余人,总共安置人口7.25 万人。

3.2.3 工程建设

1)进(吐)洪闸门。在濠河口和斗米咀分别建设具有当地人文特色的进洪闸和吐洪闸各1 座,设计流量均为3 000 m3/s,用于蓄、泄洪水,不分蓄洪水时同样要具有很好的景观功能。

2)环湖筑台建镇。以鹤龙湖为核心代表,开展“洁湖取土、沿湖筑台”,打造水上休闲、旅游观光、美食餐饮为一体的“渔村晚照特色小镇”,与对岸洋沙湖景区交相辉映。主要建设内容有:

①疏挖:对鹤龙湖平均疏挖3~4 m,洁湖取土2 470 万m3;②筑台:顺鹤龙湖周边筑台6 个,总面积350 万m2;③修道:顺鹤龙湖修建交通四车道、国际赛道,慢行道三道并行,台台相通;

④建镇:按不同特色台台建镇、镇镇相连,环湖形成“渔村晚照特色小镇”;

⑤建区:引湘水之灵动,设置“远浦归帆码头区”。

3)环垸综合廊道。以一线堤防为基础,结合南洞庭湖疏浚,打造防洪、交通、生活、生态、景观、人文“六位一体”综合廊道。

垸北,围绕鹤龙湖休闲旅游,开展螃蟹养殖和花卉种植等都市休闲农业,顺堤筑台打造“花海邂逅特色小镇”。垸南,开展长大湖、南阳湖、黄泥湖等天然湖泊连通,恢复原有水体自然流动,整合耕地资源,开展规模化现代有机农场建设,发展生态田园,顺堤筑台打造“荷塘月色特色小镇”、“稻花香特色小镇”、“濠河口特色小镇”。

3.3 机制创新

为确保城西垸蓄滞洪区长效、稳定运行,同步开展三方面机制创新,主要包括:完善蓄滞洪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蓄滞洪区养护基金、探索洪水资源化利用。

3.4 水利部门主要任务

建好两闸(进、吐洪闸),修好围堤(常遇洪水保安全),筑好顺台(实现高位而居)。

3.5 效果分析

3.5.1 社会经济效益

蓄滞洪区未启用时,可结合农业生产、休闲旅游、举办各类比赛等,为长株潭城市群及城西垸周边居民提供一片独具特色的休闲去处。

当遇到蓄滞洪区启用时,由于堤垸已构建了完备、可靠的基础设施,可以开发类似“王家坝分洪闸分洪,央视直播”、“钱塘江大堤观潮”等现场观看蓄滞洪区分洪等一系列次生项目。

垸内各大片区、各项功能相互融合,既为乡村振兴发展、洞庭湖粮仓稳定、当地居民幸福生活提供保障,也为蓄滞洪区可持续运用提供支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为分蓄洪水提供可靠保障,降低区域整体防洪压力,提高重点区域安全系数;恢复天然水系,重塑洞庭之滨美景;改善区域投资品质和投融资环境;实现湘阴县长期、稳定财政收入。

经济效益:形成固定投资200 亿元(含土地成本);解决当地1 万余人就业;吸引年均40 万游客。

3.5.2 差异对比

与传统蓄滞洪区建设模式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显著的效益和效果差异:

1)资金渠道拓宽。显然以“乡村振兴”为驱动力的新模式,相较于传统蓄滞洪区建设模式而言是真正的“两手发力”。

2)项目推进提速。传统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洞庭湖区治理项目,大多涉及以往的治理,加之主要依靠国家资金投入,项目推进周期漫长。盘活垸内水系依托乡村振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项目推进的速度和效果更有优势。

3)效益综合发挥。以往的蓄滞洪区建设,主要以需要什么就建什么:要防洪,建堤防;要安置百姓,修建安全区、安全台、安全楼等等。在以“乡村振兴”为驱动力的新模式下,则是开展防洪、交通、生活、生态、景观、人文的系统提升,真正能够稳人心、聚人气,形成综合效益。

4)运管持续保障。以“乡村振兴”为驱动力的新模式,在不需要分蓄洪水时,完全有条件利用垸内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农业、旅游等资金收入,建立“蓄滞洪区养护基金”,既可用于日常维护、也可用于蓄洪后修复。反观传统单纯依靠政府补偿的模式,蓄滞洪区的日常运维可持续性将差很多。

5)洪水资源化利用。目前,由于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洞庭湖的蓄滞洪区基本上没有洪水资源利用的概念,基本上是把洪水拒之垸外;以“乡村振兴”为驱动力的新模式,其完备的基础设施为分蓄洪水提供前提,综合的利用模式也为洪水资源化提供了可能。

紧扣“乡村振兴”要求,推动城西垸蓄滞洪安全建设,重焕洞庭之滨人水和谐之美。

4 结 语

“仰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对洞庭美景的赞叹。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有全体同仁的高度关注,洞庭湖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同时,我们也期盼着,当蓄滞洪区成为新时代的“梦里水乡”,“大美洞庭”的画卷也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猜你喜欢
洞庭湖洪水建设
浅谈洞庭湖渔文化(下)
浅谈洞庭湖渔文化(上)
洞庭湖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又见洪水(外二首)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