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镇生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高职院校专业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单元。地方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1]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需求,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却难于适应这种新需求。增强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适应性,已然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以漳州市为例,就此问题作些探讨。
“十三五” 以来,漳州市产业转型升级提速增效,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持续增加。据测算,至2020 年该市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17.93 万人、50 万人,比 “十二五” 期间的需求总量分别增加4.20 万人、27.62 万人,“十三五” 期间年均分别增长5.5%、7%。[2]根据生产运作管理需要,产业转型升级无论处于哪个阶段,企业的正常运作均需要决策层(高层决策管理人员)、执行层(中层管理人员)、作业层(技术技能操作人员)等三个层次的人才团队支撑。其中,决策层人才主要是企业原有和引进补充,执行层人才是企业原有和从其他企业招聘,而作业层人才主要依靠地方职业院校供给。在一个劳动力市场开放的环境下,不同区域之间人才是可以流动的,但各地都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均呈刚性增加。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增的技术技能人才主要靠地方职业院校增加供给量给予提供。
由于漳州市地处福建南部,自然地理条件适合发展农业, 素有 “ 鱼米花果之乡” 之美誉,经济发展基础是农业,第一产业较有优势。“十三五” 以来,该市实施 “工业立市” 战略,推进工业化进程,第二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带动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0 年的23.8:39.5:36.7 调 整 至2015 年 的13.4 :48.6 :38.0,且这种变化在 “十三五” 期间一直持续着(如表1 所示),至2019 年已调整为10.1:48.9:41.0。[3]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地方高职院校须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才能有效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表1 漳州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情况表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从产业低端逐渐向产业的中高端转移,是一个持续迭代过程,每个阶段对技术技能人才均具有不同的需求。《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要重点发展石油化工、食品工业、装备制造、特殊钢铁等四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四大新兴产业,[4]这 “4+4” 重点产业2019 年的增加值分别达1093.4 亿元、534.3 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1.4% 和15.2%,比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9.0% 分别高出2.4、6.2 个百分点。 “4+4” 重点产业的发展强力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一批新行业、新岗位、新工种在涌现,对从业者的能力结构也必然有新的需求。[5]地方高职院校需依此新需求,重组所拥有的校内、外专业办学资源,适时调整专业设置,重构学生职业能力结构,提升专业内在价值,增强专业适应性,这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地方高职专业调整的必然要求。
1.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有偏差。漳州市共有5 所地方高职院校,2016-2019 年毕业生所涉及的专业共有16 个大类、49 个二级专业类、160 个专业(含方向,下同)、222个专业布点,毕业生总数43702 人。其中:与第一产业对接的专业6 个、专业布点8 个、毕业生1156 人,分别占总量的3.8%、3.6%、2.6% ;与第二产业对接的专业53 个、专业布点71 个、毕业生11012 人,分别占总量的33.1%、32.0%、25.2% ;与第三产业对接的专业101 个、专业布点143 个、有毕业生31534 人,分别占总量的63.1%、64.4%、72.2%。专业结构中在第三产业的专业数、专业布点数最多,第一产业最少,呈现 “三、二、一” 布局排序,这与该市 “二、三、一” 的产业结构有偏差(详见表2)。
表2 2016-2019 年漳州市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对接情况表
2. 专业设置与工业转型升级不相适应。表3 显示,漳州市工业转型升级12 个重点产业中仅有6 个产业有相应对接的专业毕业生,对接率为50% ;对接的专业有34 个、专业布点48 个、毕业生4193 人,分别占总数的21.3%、21.6%、9.6%。与石油化工产业对接的专业数、专业布点、毕业生数分别仅占对接总数的11.8%、8.3%、7.1%,这与该市要集中力量发展石油化工产业极不相称。四大新兴产业中的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等产业和需改造提升的传统产业,均没有直接对接的专业。
表3 漳州市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设置与工业转型升级重点产业对接情况分析表
3. 专业设置趋同化。表4 显示,土木建筑、食品药品与粮食、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教育与体育等7 大类中的12 个二级专业类的17 个专业有60% 及以上的院校同时开办。2016-2019 年这17 个专业共有高职毕业生11067 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5.3%。其中:财经商贸大类、文化艺术大类的专业相同性最高,合计占相同性专业的52.9%。
表4 2016-2019 年漳州市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相同性分析表
1. 政校企互动不够。一方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技术技能人才发展虽然有专项规划,但却没有与高职院校进行细化对接,专项规划没有落地生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缺乏主动与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企业(用人单位)进行互动交流。各高职院校每年申报招生计划主要是看招生情况,而不是根据地方技术技能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并征求企业(用人单位)的意见后进行编制,高职毕业生所学的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匹配度不高也就在所难免。
2. 人才需求研究不充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阶段性新要求,是地方高职院校动态调整专业的重要依据。但是,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调整之前并没有很好地收集、分析产业发展新政策、新动向,没能及时掌握产业转型升级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新动态,导致需淘汰的专业不能及时退出,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新专业又不能适时开办,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有偏差也就不可避免。
3. 政策不配套。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必需有地方高职教育为其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既然有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的产业规划,就必需明确与之对接的高职教育专业及其配套政策。在漳州市虽然确定要重点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四大新兴产业及需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产业,但却没有明确与这 “4+4+4” 重点产业对接的高职教育专业及其扶持政策。高职教育需重点发展什么专业的导向不明,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布局上与产业结构发生偏差、与重点发展的产业需求不相适应。
4. 校际协作不力。在现行管理体制下,由于没有强有力的部门牵头驱动,该市5 所高职院校之间没有建立协作平台,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各自独立进行,院校间专业建设资源无法共享,不可能从该市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全局来分工谋划、合理布局专业。同时,由于不同专业的投入与产出是不一样的,招生好、成本低、效益高的专业是各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共同选择,这势必会导致高职院校之间专业设置趋同化。
政校企良性互动是地方高职院校增强专业调整精准性的有效路径。一是规划联动。地方政府要将本地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总体规划纳入其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从宏观层面促成其与产业转型升级产生同频共振效应。在此基础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教育局、人社局、发改委)要根据本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指导意见;地方高职院校要依专业建设指导意见制定专业调整的学年度实施方案,有效衔接产业发展。二是联盟互动。就该市而言,可由该市教育局(教育工委)牵头成立由各高职院校、各县市(区)政府、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及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参加的政校企合作联盟,定期进行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会商,协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专业与产业互动、对接。
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分析产业转型升级动向,强化专业运行评估,是增强地方高职专业调整超前性、科学性的重要环节。一是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地方高职院校要组织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分析预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新态势,这是科学评估、预警、调整专业的基础。二是开展专业运行评估预警。地方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资源优势,合理设置专业运行评估预警指标及其内容,尤其是要设置预警线,定期考评监测、预警与处置。对被预警的专业要深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举措进行整改。对于还达不到淘汰的专业可通过更新专业方向、调整课程配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途径,满足因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阶段性新需求。专业运行评估预警主体必须由与高职教育利益相关的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多元主体的利益聚合。
对接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给予重点扶持。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实施专业分类发展目录制。高职教育专业管理一般可分为A、B、C 三类,其中:A类为重点扶持发展的特需急需专业(产业发展急需,但尚没有直接对接的专业)、B 类为常规性发展的专业(与当地产业需求能对接的专业)、C 类为控制其发展或即将淘汰的专业(与当地产业需求基本能对接但多所院校开设且规模偏大、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或与当地产业需求不能对接、毕业生多数不在本地就业等情况的专业)。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要根据本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提前编制、发布高职教育专业分类发展目录,引导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调优。就该市而言,需重点扶持发展的专业是与工业转型升级12 个重点产业对接的专业,其中急需新开设的特需急需专业包括:装备制造大类尚没有开设的二级类专业,与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等产业对接的专业,与需改造提升的造纸制品、建筑材料、家具家装、钟表机芯等传统产业所需的专业。二是实施差异性专业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地方财政对A 类专业要有重点扶持政策,才能促其较快培养出产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人才。地方财政的生均财政拨款若以B 类专业的系数为1.0,那么A类专业的系数应不低于2.0,且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三是实施特需急需专业教师引进制度。一般情况下,特需急需专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教师多数是需要引进的。对这部分专业人才地方政府要建立专项鼓励政策,给予生活、科研、子女入托、配偶工作、专业技术职务聘用职数等方面的照顾,解除其后顾之忧,激发内生动力。四是实施特需急需专业优先发展战略。地方高职院校要调整、优化专业办学资源,优先投入A 类专业建设。五是强化督导。地方高职院校优先发展A 类专业情况、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对A 类专业重点扶持政策情况要纳入教育督导的重点内容,确保政策落地生效。
搭建跨院校专业协同发展平台,加强校际专业建设协商,实现专业错位发展,是破解地方高职专业设置趋同化的有效实现路径。就该市而言,可由市委教育工委牵头搭建起高职教育跨校专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进行专业调整校际会商,协调解决专业分工发展实施中遇到的难题,实现专业错位发展,避免同区域内地方高职院校间的专业设置趋同竞争,提高地方高职教育专业发展资源的效率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