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曾在其著作《文化的解释》一书中对巴厘岛深层游戏斗鸡的现象进行深描与解读,运用解释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视角阐释了“深层游戏”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学、功利主义以及宗族个体之间的意涵。由此,学界关于“解释人类学”“文化解释学”以及“深层游戏”的探讨成果频现,尤以关注“深层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的讨论和成果诸多。相较格尔茨笔下的斗鸡来看,中国民族地区斗鸡现象亦普遍存在,例如云南、贵州、新疆、河南等地皆有类似民间斗鸡竞技项目。对于安徽省宿州市砀山斗鸡而言,其作为回汉民族聚居区,斗鸡文化更显特色。笔者于2019 年1 月28 日至2019 年2 月11 日来到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田野调查。本人以砀山斗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砀山斗鸡“原生态文化”进行观察及参与观察,利用“深描”方式进一步发现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心理状态和权利地位的博弈状况。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的北端,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其东连萧县,东南部、南部、西南部、西部与河南省的永城、夏邑、虞城三县接壤,西北与山东省的单县、东北与江苏省的丰县毗邻,砀城东距徐州市84 公里。[1]据《砀山县志》载,砀山县总面积为1192.92 平方公里。砀山地势平坦,系黄河冲积而成,境内中部略高,南北稍低,属黄河冲积平原。
砀山县是一座文明古县,春秋时为宋国砀邑,战国时属楚。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置砀郡及砀县,且砀郡治所在砀县。北齐天保六年(555 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59 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唐属宋州,宋属单州,元属济宁路,明清属江苏省徐州,辛亥革命后,仍属江苏省,1955 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截至2018 年,砀山县下辖13 个镇,另设有1 个开发区、1 个加工园、1 个新区,总人口100.2141 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4.11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3.33 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3.28 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7.49 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6.3:45.7:38.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0402.2 元。①另,砀山县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汉、回、满、蒙、藏、苗、壮、朝鲜、锡伯等9 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人口的99.2%。虽然少数民族占人口数量不多,但在砀山地区的一些民俗活动中,有少部分回族人参与其中。尽管砀山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较少,但却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砀山民族中学”的建立即为此证。
砀山独特的地理条件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和果树林木的生长。砀山梨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砀山梨自明朝便已广泛种植,万历五年(1577 年)《徐州府志》就有“砀山产梨”的记载。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铜山县志》,曾载“黄里(萧县境内)石榴、砀山梨,义安(铜山县境)柿子居满集的民谣。”[2]砀山梨是由砂梨、白梨繁育而成的优良品种,果大皮薄,色黄美观,汁多酥脆、味香甘甜,含有糖、有机酸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不仅是梨中佳品,又是良药,有清热解毒,滋补五脏之功效。隆庆年间,曾作为贡品。
中国“斗鸡”游艺项目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历朝历代,斗鸡项目皆出现在宫廷或民间的大街小巷。自秦汉至明清斗鸡的发展逐步繁盛,安徽砀山位于中国皖北地区亦受到其中的影响。
1.先秦:“宿”州之地以斗鸡起源
斗鸡历史非常悠久。据《古微书》载,“立春元日,万民斗鸡,鸣皆翘首,结带正衣裳”[3]。中国斗鸡活动,最迟起始于周朝。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王侯贵族的府邸中就有斗鸡的场景。在春秋时期,斗鸡亦是十分流行的游戏项目,甚至因为斗鸡还引发过一场政变。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季、之鸡斗,季氏介其鸡,氏为之金距”[4]。此言为春秋末期鲁国贵族季平子和昭伯所举行的一场斗鸡比赛。据载,在这场比赛当中,双方都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一方给鸡安装了金属爪子,另一方给鸡披上了铠甲。结果双方结仇,季平子挫败了昭子和国君鲁昭公企图铲除他的阴谋,鲁昭公自此被逐出鲁国。另据《战国策·齐策一》描述,“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5]故,斗鸡驯养与流行,在中国至少已有2000 年历史,且在先秦时期便非常盛行。现考,砀山地区在春秋时期属于“宿”州管辖,“宿”州在当时乃鲁国与齐国的交界之地[6],故推测砀山地区在春秋时期,已有斗鸡出现。
2.秦汉:斗鸡文物的联想
秦代存续时间短暂,相关记载语焉不详,但在汉代文献中,斗鸡之风盛行,例如在河南郑州就出土了汉代画像砖《斗鸡图》,其生动刻画了当时斗鸡的紧张情形,亦为当时斗鸡风俗的一种真实写照。当时王公贵族、重臣名士都乐此不疲,如汉景帝儿子鲁恭王就好斗鸡,据《西京杂记》载,鲁恭王为此“一年耗谷二千石”。[7]汉宣帝是西汉著名的中兴之主,但据《汉书》记载汉宣帝亦是一位斗鸡爱好者,他年轻时还因斗鸡结识一位叫奉光的人。奉光有一女,正十几岁,宣帝即位后把她召入后宫,此为后来的孝宣皇后。再如袁盎,他是汉景帝时的重臣,他在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事为扳倒了当时著名政治家晁错,故也是名重一时的大臣,很受司马迁的推崇,其免官居家时,亦酷爱斗鸡游戏。据《汉书·东方朔传》载,“郡国狗马蹴鞠辐辙。董氏常从游戏北宫,驰逐斗乐,观鸡蹴之会,角狗马之足”[8]。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斗鸡已至博弈的程度。据《汉书·货殖列传》中载,“博戏趋驰,斗鸡走狗,作色相矜,必争胜者,重失负也”[9]。故,斗鸡在汉代明显已加入博弈与赌博的成分。
出土于河南南阳英庄(图1),[10]此图为汉代画像石斗鸡图,其生动再现了汉代斗鸡时的精彩瞬间。而据《汉书·地理志》载,“砀山出文石”。《水经注》又言:“获水又东经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11]据训诂学家颜师古曾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明史·地理志》曾载:“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12]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 年),迁梁国于下邑(其治所在今砀城东3 里毛李庄处),砀县属梁国。此处砀山的地理位置与出土汉代壁画的位置十分相近,故可大致推测砀山地区斗鸡亦会受河南地区影响而有广泛存在。
3.魏晋:斗鸡文赋的兴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斗鸡甚为流行。无论是黄河流域的北朝少数民族政权,还是长江流域的宋齐梁陈,几乎是无处不斗鸡。对于这个时期的斗鸡现象可从侧面了解此时斗鸡的繁盛。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盛,思想大为绽放,一些文人墨客对斗鸡都有大量文赋传世。例如魏国曹植的《斗鸡篇》、刘祯的《斗鸡》、应的《斗鸡诗》、梁简文帝的《斗鸡》、刘孝威的《斗鸡篇》、陈代徐陵的《斗鸡》、周弘正的《咏老败斗鸡》、褚的《斗鸡东郊道》、北周王褒的《看斗鸡》、庾信的《斗鸡》、岑德润的《鸡鸣篇》等等。其中诗人多集中于梁、陈二朝。斗鸡诗文的肇始预示着魏晋时期斗鸡游艺世界的兴盛。
图1 河南南阳英庄出土的汉代画像石
4.唐代:斗鸡趋于大盛
有唐一代,斗鸡迎来最为繁荣的时期。此时斗鸡游戏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且在宫廷内亦为之大盛。据《新唐书·三宗诸子让皇帝宪传》载,“诸王日朝侧门,既归,即具乐纵欲,击球、斗鸡、驰鹰犬为乐。如是岁月不绝”。[13]又《北梦锁言》云,“僖宗皇帝好蹴鞠、斗鸡为乐。”[14]唐玄宗曾在当藩王时便喜爱民间清明节时的斗鸡之戏。其即位后,随即命东宫和掖庭宫之间修建“治鸡坊”,并从长安城“选拔”能斗之雄鸡千只充实鸡坊,以供娱乐。不但如此,每逢清明节、中秋节,或大脯宴乐时,玄宗还要举行皇家斗鸡比赛,要奏乐击鼓,在场中设大旗。这种规模和阵势以及对斗鸡比赛的重视程度是历朝绝无仅有的。此外唐代斗鸡价格非常之高,据《东城老父传》记载,当时长安城中,“诸王、世家、外戚家、贵主家、侯家等倾帑破产,市鸡以偿其值”。因为良种斗鸡价格奇高,更有甚者抵骏马百匹。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资料记载有一则非常有趣且神奇的故事。有唐一代,长安有个市井小儿名为贾昌,从小以弄鸡为事,甚有名声,被唐明皇招为鸡坊小儿,衣食右龙武军。他熟知每只斗鸡的生活习性和饲养规则。而后护鸡坊的王承恩向玄宗推荐了他,玄宗当面测试,果然应验,封其为五百小儿长。开元十三年(725 年)他带着三百个鸡笼追随玄宗封祭泰山,父亲贾忠去世,他奉尸归葬雍州,当地官吏都夹道迎接,风光无限。到第二年三月,他又穿着斗鸡服在温泉与玄宗相会。时人号称“神鸡童”,所受隆恩备受天下人艳羡,当时民谣也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5.宋至清:由娱乐转入博弈
宋代的斗鸡活动依然兴盛,并出现了专论性著作。例如南宋周去非曾在《岭外代答》一书中专设斗鸡专篇,涉及如何选种、如何训练等等皆有详尽论述。例如训练之始,让鸡久立一草堆儿上,使其双足稳定有力;喂食时将米高悬鸡头上令其咬啄,使鸡脖劲坚、鸡喙锋利;常常用翎羽搅入鸡喉,去其涎水,疏通肠胃等。南宋时期有人还在都城临安的园林蒋苑中,专设斗鸡一项,以娱乐民众赚取钱财。
有明一代,民间开始成立一些“斗鸡社”的团体组织,交流经验,举办赛事。明代著名作家张岱在龙山脚下设立斗鸡社,曾常携古董书画、文锦、川扇之类的东西作为赌注前来斗鸡。故张岱在其《陶庵梦忆·斗鸡社》中写道:“天启壬戌间好斗鸡,设斗鸡社于龙山下,仿王勃《斗鸡缴》,缴同社。仲叔秦一生,日携古董、书画等物与余博,余鸡屡胜之。仲叔忿满,金其距,介其羽又不胜。”[15]此时明代斗鸡已完全演化为一种赌博行为,为了获胜,不惜借助某些装备和药物的刺激,如在翅膀上装铁片,撒芥粉,无所不用其极。
清代斗鸡从品种质量上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有清一代,出现一种叫做“九斤黄”的良种斗鸡,体大力足,凶猛耐斗。清代诗人李声振曾写诗《百戏竹枝词》中赞誉,“红冠空解斗千场,金距谁堪冠五坊?怪道木鸡都不识,近人只爱九斤黄”。
关于砀山斗鸡的史料钩沉除上述逆推顺溯般文献考证之外,田野中亦曾多次问及其来源,结果对此有两种答案。一者为先前这里就有斗鸡存在,且这种娱乐活动是一直保留下来的。而从前文笔者的历史梳理中,砀山在秦汉时期可隐约捕捉到曾有斗鸡的痕迹。据乾隆年间编修的《砀山县志·舆地志·物产》中禽属科目记载,“鸡、鸠、”[16]。其中“鸠”为古代的一种鸠鸽部分种类的统称,疑似斗鸡的另一个品种。另“”也是一种“小鸠”。虽然仅凭这一条线索不能充分说明砀山地区在清代就存在斗鸡,但可肯定的是砀山类似于“鸡”的家禽动物确实很多,再有加之前文汉代壁画的某种印证,确实可大致推断砀山是可能有“斗鸡”的存在。
砀山斗鸡流传的另一种说法为河南地区流传而来。在调研中有诸多被访谈者持这样的观点。笔者调查之余曾走访距砀山不远的开封市清明上河园,无意间发现在园区内设置有斗鸡的铜像,其水平及垂直高度皆达4 米有余。北宋时期开封名为汴梁,是为北宋都城之所在,斗鸡铜像的存在,一者说明景观之所需,二者则说明此地早在北宋时期便有斗鸡兴盛。而砀山县距开封仅百余公里,故极可能受开封影响,斗鸡由开封腹地传入砀山。
1.关于斗鸡的游戏时间
砀山县斗鸡游戏多发生在冬季,而夏季虽亦有活动,但比及冬季却没有那么普遍。究其原因,一则当地居民夏季忙于田地农活与日常生计,斗鸡饲养家中主要为其储备体能。冬季农活忙罢,田间休耕,当地村民以及周边人群有相对富裕的空闲时间,故三五成群以斗鸡为乐。二则夏季多高温,如斗鸡比赛中如有受伤,伤口容易引发感染,不利于斗鸡的治疗与康复。再则,冬季时分,春节前夕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过年,随着娱乐群体的扩增,将会有众多人员参与斗鸡游戏。故总体而言,斗鸡游戏时间是冬季多于夏季。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夏季斗鸡亦存在只是不普遍。
2.斗鸡俱乐部的成立
笔者得知在砀山县砀城镇胡庄村为了斗鸡的发展还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斗鸡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能让更多当地的斗鸡爱好者加入其中,交流经验心得。遗憾的是笔者未能找寻到“斗鸡俱乐部”的相关负责人员,但仅从这一点讯息便可得知砀山斗鸡已具有组织性,且在砀山邻近的江苏境内也有人慕名前来参与斗鸡活动。
3.斗鸡游戏的嬗变
砀山参与斗鸡的人大多为成年人,按照当地的规定,不满18 岁的少年是不可以作为斗鸡主人参加的。但小孩子天生好奇心极强,虽不能真正参与其中,但在他们群体内已形成了一种自己亲自参与的“斗鸡”方式。由此,成年人的“斗鸡”活动在他们中间已呈现出一种游戏嬗变的趋势。这种斗鸡游戏非常有趣,笔者将此游戏规则按访谈记录整理转述为如下:
一般而言参与斗鸡游戏的小孩子分为2 人一组。其中预备的姿势为两个小孩相对站立,相距为1-2 米,将力量较弱的一条腿抬起并向内弯曲,用异侧手握住踝关节或脚,同侧手把住大腿的膝盖部分。游戏开始,相互用膝盖来顶撞对方,使其站立不稳,两脚落地或歪倒者即为失败。游戏规则大致分为两个,一则为不许用手推、脚踢或者蹬对方。二则抬起的腿如果松开,应马上恢复预备姿势。
此项“斗鸡”游戏在外观上与斗鸡的形象极其类似,但本质实为不同。因此我们出于考虑未成年不能参与真实的斗鸡游戏,故这是斗鸡游戏本身的嬗变与民俗文化的重构。这样的游戏之所以能在青少年群体中流传且推广开来,一是因为这种游戏顺承了真实斗鸡的紧张感与刺激感;二是因为这种嬗变游戏是对自身体能的训练,在模仿与玩耍的同时,身心皆可得以锻炼。
砀山斗鸡从宏观上讲是一场精彩、刺激、紧张甚至带有“血腥味”且极具观赏性的民俗游艺比赛。但从微观考察这属于非常微小的社会群体。其中包括“我者”“他者”以及主客位不断变换的视角。具体而言,在整个游戏进行当中,有这样几种角色的存在,即斗鸡者、观看者、制定规则者,当然还有至关重要的角色——鸡本身。在砀山斗鸡的各类“游艺展演”中这些角色充分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其中各种斗鸡者权利与利益的交织博弈与看客的复杂心理交相辉映,耐人寻味。
1.主位:斗鸡的主人
在砀山地区,斗鸡主人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性角色。一只斗鸡的战斗力如何完全要靠斗鸡主人的培养能力。
关于斗鸡主人的技能获得。这些斗鸡主人想要养好一只斗鸡的情况分为两种。一种为斗鸡家学,即父辈也在玩斗鸡,故将其间的一些饲养技术,培训环节等等亲传授之。再或者便是自己喜欢玩斗鸡,从他者的手中购买斗鸡自己培养而来。
关于斗鸡主人的年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参与斗鸡的主人通常是在40-60 岁。而30 岁-40 岁的斗鸡者也俨然存在,但是这类群体并不占多数。60 岁以上的斗鸡者仍然存在,只是数量甚小。
关于斗鸡主人的职业。斗鸡主人往往是砀山地区的农民,外出打工者逢年过节回到家乡也能适当作为斗鸡主人来一次角色扮演。但是这样的现象仅作为个案来呈现,在当地不具有普遍性。当地农民只有在冬季田地休耕,农活减少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斗鸡游戏。另外,对于专门从事斗鸡职业这一点,在调查了解中并未发现,但专门从事斗鸡饲养的人是存在的,但职业斗鸡者并没有被固定下来。
关于斗鸡主人的性别。参与斗鸡的大多为男性,或者更精确地讲男性所占比重为99%。女性一般而言不参与,可能是因为斗鸡比平时的家养鸡凶猛有攻击性使女性内心产生恐惧感,虽这不排除斗鸡者有女性参与的可能性,但可得出一个基本事实,即男性是斗鸡者的最主要参与者。
2.客位:当地旁观者
斗鸡之所以极具欣赏价值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斗鸡本身的精彩性,另外还出于旁观者的喝彩与叫好。同时亦是由于旁观者气氛的渲染导致整个斗鸡过程异常精彩。
旁观者的构成。参与充当斗鸡客位视角的诸多看客,人群众多,据笔者观察,这类旁观者的人员构成多种多样。首先,斗鸡者本身怀抱着自己的“战鸡”徘徊于各个“战场”伺机寻找相比自己更弱的对手准备展开“战斗”。其次,便是前来观看的当地民众,他们三五成群攒聚一起对各个比赛评头论足。再则,有一些老人对此仍具有好奇心,散步于集市之余驻足观看一番。复次,偶尔一些当地妇女也会无意间看上几个回合,但其并不会专门前往来看。最后充当看客的特殊人群便是一些小孩子,他们有些是跟随家长前来参加斗鸡比赛,有些是寻时慕名前来观看比赛。
旁观者的功能属性。大多数旁观者其功能属性有诸多不同,简单概括有如下几点:其一,简单式观察与欣赏功能。旁观者最简单亦是最初级的功能便是观察。这种观察又兼具欣赏功能。其二,一种被熟知的“博弈”功能。在斗鸡的诸多看客中不乏一些特殊人群,他们具备一种被熟知的博弈属性。某些看客可能与某些斗鸡的主人有某种联系,他熟知这里的斗鸡规则。由于经常在此观看斗鸡,故熟悉这两只斗鸡的实力水平,并根据这种已有熟悉的判断与别的看客进行金钱上的博弈与交易。其三,异化的赌博功能。此处提及的“异化”并不是指本质上发生了根本变化,而是一种与“同”相反的“异”,即虽是当地人但并不知晓斗鸡的“行情”,故而或与同伴或与当地人进行一种单纯意义上的金钱赌博,用来赌场上的斗鸡哪一方更胜一筹。但这种赌博又与第二种“博弈”功能相异,这种赌博的数额可能是较大的。
3.客位之客位:外来审视者
从斗鸡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有一个群体比较特殊,类似于“完全游客”这样的“完全他者”,完全以异于当地人的角色深入这里观察与发现。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讲都会以一种全新外来审视者的角度出发,发现此地具有特殊性的问题。
人类学与民族学田野中讲求一种“他者”视角,但是唯独在斗鸡这件事上,属于一种“他者之他者”的视角。在当地人作为旁观者来讲已经作为了一层“他者”成分,而对于外来的旁观者,即是在观察他者的视角下再观察斗鸡本身,笔者认为在斗鸡游戏中存在着一种“客位之客位”的视角,亦就是所说的“他者的他者”。这俨然一种“双层他者”情境。笔者无论是在观察斗鸡本身或在与斗鸡者闲谈之余都会有一种被“他者”来“识别”的感觉。虽然民族学人类学讲求的基本方式为观察与参与观察,但是本人始终坚信在田野中一定会存在一种“观察与反观察”。通俗而言,你在观察他们,他们也一样在观察你。正如斗鸡现场本身,我们完全的外来者想要走进这个圈子深入了解斗鸡本身的同时,已经被斗鸡者或者旁观者所审视。无论是何者的观点,我们都需要选择性地甄别与筛选。
1.选种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选种”问题依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想取得斗鸡比赛的胜利,良种鸡便是首要之选。例如《尔雅》中就记载了战国时一种斗鸡良种名为“洋沟巨鸡”。另,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一种鸡名叫“慈鸡”,是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良种斗鸡,这种鸡身材结实、力量大、双爪锋利,喙坚硬有力,是斗鸡者争相求购的名品。这种古代的良种鸡就存在于距今砀山不远处的齐鲁寿光地区,所以亦被之为“寿光鸡”。据相关资料显示,为了防止“寿光鸡”品种的外传,当地拥有此品种鸡的人家在嫁女的同时,都把鸡蛋煮熟之后方能带走,民间所谓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是也。
现今砀山地区斗鸡的选种过程中要保持几个基本特点。第一,性格凶狠。无论斗鸡在游戏中的开局、中间缠斗、结尾中的哪一个环节必须要积极主动,性格稳健而凶狠。要做到卧而不走,宁死不屈。即便是处于下风亦不能有任何退缩的表现,不能有三心二意的进攻心态;第二,体型魁梧高大。根据斗鸡实战型的特点,在挑选斗鸡过程中体型定要魁梧。身体骨骼定要坚实,各个部位骨骼长短、粗细程度定要匀称分布,过于细长或者过于短小的情况都不利于战斗。另外,斗鸡的前胸要宽大,羽毛要紧凑。当地对于斗鸡的挑选有句行话:“小头大身架,细腿线爬抓。”第三,关于斗鸡的色泽。砀山的斗鸡一般以青色、红色、紫色为上等色。青色即乌黑色的毛羽,正面带有青绿色的亮闪,底绒为白色,并有白沙尾羽毛。红色即为项背上的红色羽毛,群边毛色为灰褐色,尾部为黑色或略带白沙尾。紫色即项背的羽毛为深红或黑红,有青紫和白绒紫两种,但砀山这种青紫色的斗鸡并不多见,大多为青红色为主。
2.饲养
砀山地区的斗鸡培养确实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够参与战斗。一般斗鸡从育雏阶段至雏形斗鸡再至成熟斗鸡的培养至少要经过多半年的时间。而且每个环节都要经过精心的饲养。访谈中了解到位于砀山县不远处的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南关有一处三友斗鸡繁育场。这里的人们经常要去商丘购买斗鸡种,有时直接购买成熟的斗鸡,有时购买雏鸡自己培养。
1.时间与地点的选择
斗鸡时间选定。砀山斗鸡的时间一般而言没有太多严格要求,通常会安排在上午或者下午。以本次调研冬季而言,上午斗鸡的最佳时间为上午9 时至11 时为宜。如果下午斗鸡以15 时至18 时为宜。然而对于晚上是否有斗鸡活动,从调研访谈来看几乎不涉及,除非三五好友相约在晚上,才会举行斗鸡。但是这样的例子是极其少有的。
斗鸡地点的选择。当地人在进行斗鸡地点选择的时候往往会挑选人员较为密集的场所或者特殊指定的地方。例如大型的集贸市镇或人群开阔的农村广场。砀山县北关地区砀城镇集贸大会可以说是当地最为热闹也是人员最为密集的地区。这里每年的十一月初八都会举行百年古会。持续的时间为农历“十一月初八至十一月十八”。砀山斗鸡的主要比赛场地就选定在大型集市内。虽在一些周边村落的广场也有斗鸡比赛,但依旧是集贸大会最具有代表性。
2.斗鸡前的规则选定
游戏规则大多分为两种,一种为没有金钱式的娱乐游艺,双方斗鸡搏斗切磋也只是“点到为止”,不会有太多的过激动作非要将对方制服。而另一种则是掺杂金钱在内的“赌博”交易,双方看过对方的斗鸡之后便会选取一定数额金钱作为赌金。这样的赌金一般情况下没有较大数额作为赌注或者筹码,只有本资在内的博弈。例如,一场游戏以10 元定价,如果你的斗鸡在比赛中占据上风,一直穷追猛打战胜对方,那么对方便要支付给你10 元。并且这种现金博弈的方式往往是一种现场支付的方式。这里的赌资都不会很大,小则10元,大则50 元—100 元不等,这类的游戏规则完全是由斗鸡双方自己来决定的。至于赌资金额巨大的似乎也有,但数量为数不多,未曾遇及不能妄加断意。
至于斗鸡规则的制定不单只是发生在斗鸡者本身身上,往往还发生在观看者的群体中,也就是前文所提及的斗鸡旁观者。在他们中间也存在一定的游戏法则,例如他们会将一场斗鸡比赛正式开始之前私自买定对方的鸡何者胜,何者败,并委以一定的金额作为赌资。这样的情形时有发生,但金额不高,往往在5-30 元不等,最大不过50 元。
3.游戏结束的“死亡法则”
砀山斗鸡盛行一种既定规则,即“斗死者不负责”。在笔者调研的过程中确实遇到这样一场独特的比赛。参战的双方斗鸡因其中一只遭受致命攻击而倒地不起,而此时由于斗鸡主人主动抚摸了倒地的鸡脖子而导致鸡瞬间死亡。一位旁观者杨大叔这样讲道:
“今儿这个外头人比较窑顶。本来不用摸鸡儿的脖拉(beng)子,一摸就死,邪乎得很!如果不摸兴许还能活。”②
据闻,砀山斗鸡的死亡法则为如斗鸡在战场上表现出非常脆弱的时候,不应用手去触摸,这时要让它自己清醒过来,如借助顺势抚摸,那就可能将其送命,这就是砀山斗鸡中闻名周边的“死亡法则”。
1.“浅层游戏”与“深层游戏”的博弈
据了解,砀山斗鸡中出现的赌资或大或小,但之所以砀山斗鸡参与的人群众多,是因为其间具备着“深层游戏”与“浅层游戏”的博弈,正因博弈的存在,斗鸡才愈发有趣。
对于“深层游戏”(deep play)理论其实是由边沁在其《立法理论》中提出的。边沁的理论实际意指赌注过高的赌博游戏。边沁认为从其功利主义立场出发,那些参与这样游戏的人是完全无理性的。[17]格尔茨在他的《巴厘岛的斗鸡》中曾这样形容这种疯狂性:“假设一个人拥有一千英镑,在一场数额对等的赌博中投入其中的五百镑,那么他赌赢时这些钱的边际效用明显地少于他赌输时所失去的钱的边际效用。在真正深层的游戏中,对参与的双方而言都是如此。”[18]这种深层游戏由于赌资较大,他们为寻求紧张的刺激感与短暂的愉悦感而走到一起。由此边沁给予的结论是非常明确的,即这种深层游戏首先是不道德的,在他看来正确的做法是从法律上禁止它。在砀山斗鸡实地考察中发现,这种巨大赌资的存在性是极有可能的,但就仅从笔者的调查来看,这种“巨大赌资”数额是较小的,仅为“50-100 元”。但又从另一个侧面来考察,即砀山地区物价水平并不是太高,对于一个物价水平偏低的县城,一场几分钟的斗鸡便可换取100 元不等的利润,也可谓是“深层游戏”的“赌博”。同时正因这种“深层游戏”的逻辑驱动着一批批人进行博弈。
相对于深层游戏而言,赌金较小的游戏博弈便是“浅层游戏”。由于浅层游戏只有较少的金钱被卷,故就现金的增值和减值的正效用和负效用而言,近乎相同,在一般而非广义的情况下,这种快乐与痛苦相差不远。通俗讲,斗鸡赢钱也好,输钱也罢并没有过多影响。但这并不排除“浅层游戏”成为一种良性游戏,大多斗鸡者本身或许便是从“浅层游戏”入手慢慢滑入“深层游戏”的怪圈循环,这个过程似乎像极了“吸毒”与“网络游戏”的逻辑。同时也正因“浅层游戏”与“深层游戏”之间存在一座隐性桥梁,故而将二者之间的关系等同来认识。就笔者调研结论而言,目前砀山斗鸡游戏从总体而言,仍处于“浅层游戏”的过程。至于娱乐性质的活动依然存在,这种夹杂于“浅层游戏”与“深层游戏”中间的“娱乐活动”,笔者认为存在时间不会太长。这种“浅层游戏”与“深层游戏”的博弈与互动仍将继续存在。
2.主体民族志的书写:斗鸡原因追溯
田野中,本人对砀山斗鸡一直有较深体会和对“主体民族志”的进一步理解。朱炳祥曾对“主体民族志”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主体民族志是包括活动主体、观念主体以及田野主体组成。[19]即对应砀山斗鸡的研究中便可发现这是一种砀山当地人、旁观者、笔者本人以及而后的文本书写的一种多重关系。
而笔者认为“主体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在“砀山斗鸡”个案中应充分回归至“斗鸡”以及“斗鸡者”本身的研究宗旨之上。这种回归“研究人类”的原旨就是实现人类前途终极关怀的目标。对于主体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中,为了避免田野工作中由于知识、地位等原因形成某种实质性质的权利而干扰当地人讲述,所以在斗鸡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三个原则即“不提问”“不追问”与“不反问”。在观察与“深描”的基础之上探寻其关于“斗鸡”的陈述。
其一,砀山斗鸡现象已是一种娱乐式的消遣行为。人们在茶余饭后,相约几个玩伴斗上几盘,当然是一种自我消遣的方式。一般而言这种消遣方式的斗鸡行为往往不会掺杂利益的纠纷,斗鸡双方或是亲属又或是朋友,这是一种自我娱乐式的活动体验。
其二,砀山斗鸡最大的驱动因素是金钱诱惑与赌博式的成就感。前文已有提及砀山斗鸡发展原因,正是由于许多人想试图通过斗鸡来换取一些微薄的收入或由短期金钱而带来的满足感。这种区界于斗鸡浅层游戏与深层游戏间的赌博方式,是这些斗鸡者以及旁观者的“赌徒”游走在金钱边缘。斗鸡往往是一个媒介,俨如一张面具,而斗鸡面具的背后便是真正赌徒的现身。
其三,民间游艺事业的逐步发展,促使斗鸡功能不断发生嬗变。斗鸡之所以能够发展迅速,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整个砀山地区历史上与河南等地相接壤,斗鸡历史悠久,延续至今。其次,与砀山地区距离相近的商丘睢县是斗鸡养殖大县,砀山受其影响较大。最后,随着近年来砀山民俗活动的日益兴盛,这种斗鸡活动被逐步拉入至民俗活动的表演大潮中。
3.“深描式心理”:旁观者攀望与斗鸡主人声望
在激烈的斗鸡比赛中,笔者发现斗鸡主人与斗鸡旁观者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层级关系。在日常的斗鸡活动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善于斗鸡,也从来不养殖斗鸡,但只是充当每场斗鸡的看客,日久时长,这样的一群人积攒起了丰富的“斗鸡经验”,以至于只要斗鸡出场,他就能根据每个斗鸡的特点,看出孰重孰轻,孰胜孰败。也正是由于具备这样的能力,也被诸多旁观者所相攀望与追随。当然具备这样能力的旁观者为数不多,诸多看客亦是根据这样的“能人”来酌情下注。笔者发现这样“厉害”的旁观者有时比斗鸡者本身地位还要高,获得了诸多看客的无限攀望。
关于斗鸡主声望的问题。斗鸡主人是整个斗鸡比赛中具有核心控制的幕后之人。竞技场上往往都有那么几个最强的“王者选手”。只要砀山砀城这里有名的斗鸡主到来,那么周围的人便不敢再与其缠斗。有趣的是,有些自觉弱势的斗鸡主人反而会与这位“高手”请教一番,这使一些斗鸡主的声望得到提升。在《游戏心理学》中找到了其对应的原型。在“游戏心理学”领域倡导一种为“巴图玩家模型”,[20]在这里被分为诸多类型。对于绝对强势的斗鸡主,它属于“杀手型玩家”。他的角色属性就是要在短时间内对游戏中的其他玩家进行致命的一次性伤害,宣誓其独特的主权地位。而上述旁观者玩家便是一种“社交性玩家”,他的目的便是通过斗鸡本身将自己与顶级斗鸡玩家建立交流平台,通过这种外场社交的能力,将部分斗鸡高手的技能掌握于自己内心。
从斗鸡作为民俗游艺项目的本身出发,日常斗鸡活动可作为一种良性博弈来看待。去除真正意义上的“赌资”,那么“斗鸡”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的民俗活动而存在。这种由“深层”至良性博弈的转变,会对斗鸡群体乃至整个砀山社会产生诸多影响。
1.优秀民俗游艺文化再推广
从古至今,斗鸡项目就是作为一种民俗游艺文化的娱乐项目而广泛存在,砀山亦不例外。斗鸡是砀山境内一项古老的竞技游艺活动。笔者认为砀山斗鸡今后的发展应与砀山当地的民俗游艺文化紧密结合,做到优秀民俗游艺文化的再推广,避免“斗鸡”项目产生单链式发展。这实则为一种斗鸡而产生的影响,亦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砀山地区的民俗游艺文化非常广泛,斗狗、斗羊、斗鹌鹑都是砀山地区所独有的民俗竞技性游戏。除此,砀山地区仍有一些优秀民俗游艺竞技项目应与斗鸡项目相结合进行再推广。例如砀山故道之人会自发组织一些民间竞技游戏活动,例如摔跤、拔河、推手、武术散打等活动。这些活动可适当与民俗竞技活动,例如斗羊、斗鸡进行结合,定期举办一些民俗竞技活动展演,做到优秀民俗游艺文化的再推广。通过这些活动,也可体现出皖北砀山人民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多姿多彩的竞技游艺文化。
2.民俗文化与民俗产业有机结合
“斗鸡”不仅是一项传统体育竞技事项,随着“斗鸡”参与人数的逐步扩大,参与斗鸡养殖、参斗、“理疗”等等环节,这俨然已发展成一种“斗鸡文化”或称“斗鸡产业”。而笔者认为单凭“斗鸡产业”的单独发展势必也会产生孤立状态,故与民俗文化与民俗相关产业结合,将民俗文化融入至民俗相关产业之中应是可行的路径选择。
砀山地区民俗文化非常独特,在实地走访调查中便能发现,除独特的服饰、民俗与别具特色的虎头鞋之外,仍有诸多民间手工艺匠人,例如民间传统手艺——吹糖人、捏面人、拉洋片、张箩旋锭子、纯天然印花布等等。将“斗鸡”的文化元素与这些民间手工艺有机结合,将“斗鸡”的文化标志充分融入糖人、面人的制作中,将斗鸡与民俗文化做到有效融合。
3.避免“黑色博弈”的现实迹象
斗鸡主体的一个重要影响表现为“黑色博弈”。无论赌资的高低与否,这里的斗鸡游戏已经由古代最初的娱乐性质转变为诸多带有“黑暗色彩”的赌徒游戏。如今“砀山斗鸡”如何良性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前文述及,斗鸡主体中存在斗鸡主声望过高以及众多旁观者争相追逐攀望,即以说明“声望”与“攀望”的存在可能会加剧“黑色博弈”的漩涡。故在当地政府监督与市场监管的保证之下进一步杜绝“黑色博弈”的迹象蔓延。当地政府部门要利用好相关制度的机制管控和遏制“黑色赌金”的蔓延和扩大,使“砀山斗鸡”作为一种大众娱乐活动而良性发展。
4.有度区隔:宗教与斗鸡隔阂
砀山斗鸡的文化事项没有像格尔茨所描绘的巴厘岛斗鸡具有宗教与权利地位那般明显,通过调查了解到参与斗鸡的人群都是没有宗教信仰的。这在宗教与斗鸡二者之间形成了适度的区隔,即宗教与斗鸡之间的隔阂。
其实,任何一个宗教都不可能拥有每一位公民,同样斗鸡也不可能容纳每一个信奉宗教的人。在诸多庙堂中,我们都会发现供桌上被摆放着诸多例如猪头、整鸡一样的祭祀品。诸多信徒也明令不可以参与斗鸡游戏,在砀山地区斗鸡的影响只是波及众多未信教的普通百姓,至于在寺庙门前、教堂前后附近是绝对禁止斗鸡活动存在的。在砀山,宗教的信仰与斗鸡的民俗活动有着不可融合的有限区隔。
5.斗鸡的文化符号及砀山民众的性格阐释
砀山斗鸡,目前已慢慢转变为一种当地民俗文化的现实符号与文化标志,人们通过了解、接近、学习、掌握和运用等几个环节对斗鸡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演绎与表达,其中也代表了砀山民众的诸多性格。
美国学者高德耀在《斗鸡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就提出了斗鸡活动的民间文化意义:“民间文化饱含着民众生活方式的历史积淀,同时又是今天的生活现实。当我们说要继承和弘扬民间文化优良传统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要关爱、保护和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和优良的生活方式。这种关爱、保护和发展当然是在充分认识民间文化的本质、形式、功能、价值、既往历史和未来趋向等的基础上。”[21]其中,砀山斗鸡作为一种民俗游艺项目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民众。
“斗鸡”已经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民间民俗文化符号来赋予一定的情感诉求。“斗鸡”已被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人们消遣、娱乐、博弈等等多种意趣和意义。正如格尔茨所言:“表面上看,人类学家只是研究习俗、信仰和风俗。但本质上,人类学是对思维的研究。”正是由于这种赋予性格情感在内的民间体育竞技项目的存在,进一步迸发出斗鸡主以及旁观者等诸多人群的性格特征。
斗鸡诠释着砀山人勇敢、拼搏以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斗鸡的文化事项虽然在整个华北地区广泛存在,但在砀山地区尤其兴盛。斗鸡的养殖、训练、战斗等各个环节彰显着砀山人对于此项体育事项的热爱。与此同时也凸显出当地人顽强拼搏的性格特征。表面上为鸡与鸡之间的斗争,但实则为男人与男人间性格的比拼。斗鸡俨然变为“社会基体的模拟,即相互穿插、重叠、高度共同化的群体等复杂系统的模拟,而那些热衷者就生活在其中”。这些热衷者包括斗鸡者、旁观者以及像笔者这样的完全“他者”,多种身份在此重叠与交织,体现了有别于其他运动的思维观念与社会秩序。砀山斗鸡的民俗游戏实质上是砀山人性格的集中阐释。
注释
①砀山县人民政府所编《砀山县201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查阅时间:2019 年1月30 日上午.
②访谈对象:杨大叔。访谈地点:砀城镇集贸城。访谈时间:2019 年1 月30 日上午。外头人,砀山方言,指男人。窑顶指不通事理的人。脖拉子指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