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嘉才仁
陀乐乐团演出照片
2019 年9 月,新中国70 年华诞前夕,北京保利剧院,一支由5 位藏族青年组成的陀乐乐团在舞台上轻声吟唱着来自青藏高原的悠远旋律。没有复杂的乐器,没有繁杂的舞台效果,只有人声与乐器发出的天籁之音在剧院萦绕。台下1500 名观众陶醉其中,仿佛随着音乐置身于世界屋脊的雪域净土。
陀乐乐团是一支中国内地非遗传承世界音乐乐团,他们的音乐源起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藏族唱经调”项目的文化传承。乐团于2017 年成立,五位创始团员泽旺、仁青、扎德、才吉和李毛均师承于藏族唱经调国家级传承人索南卓玛。
2017 年9 月,乐队正式组建后的第一场专场演出在昆明举行,随之而来的紧张感令成员们记忆犹新。尽管5 个人都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但全新的音乐题材与表现形式将会带来怎样的效果还是令他们惴惴不安。
“将吟诵式的藏语唱经调搬上内地的舞台,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与大胆的突破。”陀乐乐团总策划索南卓玛说,“‘陀’字在唐代有歌韵的意思,乐就是快乐的意思,通过音乐传递爱与快乐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我们的使命。”她对团员及这一音乐形式充满信心。
的确,当看到现场观众在音乐的感召下或流泪或面露喜悦时,成员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自然流淌的表达与真情实感反馈间奇妙的互动。
在成立乐团之前,5 位团员都有各自的乐队组合。他们并非科班出身,但凭借自身天赋和成长环境的熏陶,加上后天的努力,都在实践着自己的音乐梦想。“我们原先有着各自的乐队,更多的是偏流行与通俗的音乐风格,虽然童年时也听家乡老人念诵唱经调,但那时根本不认为这也是一种音乐形式,对于一心想走出大山的年轻人而言,这完全没有吸引力。”队长泽旺说。
随着国家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和大力扶持,唱经调这一独具特色的藏族传统音乐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古朴典雅,清丽委婉的优美音调也引起了5 位青年音乐人的注意。泽旺说:“随着阅历的增长,这种独特的唱法深深吸引了我们。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民族、民间音乐除了有粗犷、豪放的唱法外,也有宁静、祥和、高贵的雅乐,于是陀乐乐团成立了。”
“因为遇到了卓玛老师,遇到了好的队友,更遇到了一个好的时代,能够用音乐表达爱与快乐,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乐队成员才吉、李毛这对双胞胎姐妹尽情地享受着音乐本身与传播音乐带来的乐趣。
乐队组建初期,成员们克服语言、文字、音乐理论薄弱等困难,努力系统地学习音乐理论,不断提升音乐素养,只为传承藏族音乐文化的使命,更为演绎出臻于完美的音乐作品。
“尽管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对于音乐的理解,但在创作过程中难免产生分歧,最终我们选择了投票的方式解决。之后,大家就全力以赴地练习,尝试确定后的方案,反复打磨,直到呈现出一个完美的结果。”乐队打击乐手仁青认为,如何正确解决音乐理念带来的分歧是一个乐队成功与否的关键。
“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传统的音乐元素用现代的方式呈现给观众,随着我们对音乐理解与实践的提升,确定了以简为美的表现形式,用最简单的元素让音乐直击听众内心。”乐队编曲与吉他手扎德坚信,团员们有对音乐较为一致的理解和共同的传承使命,一定会产生好的作品。
藏族唱经调国家级传承人索南卓玛(右三)为乐团成员上课
乐团成员在采风途中为藏区儿童教授乐理知识
乐团成立至今已在海内外几十座城市演出百余场,所到之处深受观众喜爱。这种返璞归真、自然纯净的音乐表现形式令观众耳目一新,如痴如醉。通过音乐,观众真实地感受到了爱与快乐。著名音乐人、非遗保护专家田青更是肯定了乐团为保护、传承和弘扬非遗音乐做出的成绩,并鼓励他们继续坚持,把中国优秀的非物质遗产弘扬到全世界。
“从音乐本身而言,乐团使用的乐器以非遗传承的扎念琴为主,辅以吉他、手鼓,再加上干净的人声。不用过多复杂而华丽的技法渲染,通过乐团成员宁静和自然的演绎方式,以体验式的方法引领听众进入音乐,真实地感受音乐本身的意蕴。”只要聊起乐团,索南卓玛就仿佛一位母亲聊起自己的孩子,如数家珍。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乐团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第二届书画春晚文化传播大使、全球传统文化春晚优秀节目等许多荣誉,但这些并没有让他们忘记自己的音乐初心。索南卓玛说:“荣誉和知名度是观众对我们的认可,但我们追求的是音乐本身带给我们自己和观众的享受,我们做音乐的唯一目的就是将来自中国的爱与快乐传播到全世界。”
2020 年,乐团将歌曲《大地恩情》献给了战斗在武汉疫情第一线医护人员,乐队希望以此表达保护地球,感恩大自然与医护人员的真挚感情,更希望在国家与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难关。歌中这样唱道:
天地之间,
江河海洋潮起又潮落,
朝花夕拾大地恩情暖融融;
天地之间,
我们有爱你来我又往,
世界和平大地恩情暖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