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劳动教育在泥土中“生根”

2021-01-06 13:14:29董以良谭必武张莉
科教新报 2021年48期
关键词:吉首市生根乡土

董以良 谭必武 张莉

“种植蔬菜要选择肥沃、松软的土壤,精细整地避免连茬才能让植物吸收更多的营养。”11月26日,在吉首市排绸乡中心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老师正带领学生体验农耕活动,学习农具的使用方法,传授农业种植的小知识。除草、翻土,师生携手劳动,干劲十足,享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

学校校长张红旗介绍,为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培养人才,2016年以来,该校一直把劳动教育作为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依托农村学校特有的地域优势,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开设劳动兴趣班、创新劳动教育载体、开展居家劳动,“每班一块‘开心农场’,每周一节劳动教育实践课,让劳动教育落地乡土,开花结果。”

然而,这样的育人方式最初遭到一些家长的质疑:“我送孩子上学是来读书的,我在家都舍不得让他干活。”排绸小学是吉首市最偏远的学校之一,在校学生大部分属留守儿童,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隔代教育下,长辈对孙子的溺爱,导致不少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欠缺。

五年级学生小张就曾是这样一个典型。加入劳动兴趣小组后,植物生长的奇妙和收获果实的喜悦瞬间吸引了小张,教学楼后的“开心农场”成了他每节课后必“打卡”的地点。“翻土、育苗都大有学问,可见劳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劳动,他收获颇多。张奶奶对孩子的变化也深有感触:“懂事了很多,放学后会主动帮忙喂鸡、煮饭,像个贴心的‘小棉袄’。”

依托丰富的农耕资源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在吉首市各乡村学校已形成常态。近年来,吉首市教育和体育局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校考核标准,要求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实践体验活动,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内设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示、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

“老师,这是我们小组搭的灶,还有哪里需要改进的吗?”“太高了、火不集中,铁丝上面再裹一层泥巴……”11月27日,正值周末,吉首市双塘小学蔬菜课程群里消息不断。本周给学生布置的劳动作业——“搭灶台”引发了师生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

“依托乡村地方资源,学校创新开发了‘5+1’劳动特色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双塘小学校长曾艳军介绍,学校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巧妙融入德、智、体、美和信息技术教育,形成“以劳树德、以劳益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综合实践课程。

学校对校园内外2块闲置土地进行整改,增设安全设施后,开发了2亩左右的劳动实践基地。本学期以种植蔬菜为主题,依据学生个性和成长需求,开设了智育班、美育班、劳动班、信息技术班等10个兴趣班,每周围绕蔬菜种植开展2个课时的专题学习。

“劳动班负责蔬菜的种植、管理、收获和烹饪,智育班要研究蔬菜种植的学问,美育班负责制作各种蔬菜元素的美术作品,信息技术班的学生需要拍摄记录蔬菜成长各阶段的照片、视频……”曾艳军详细为记者介绍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展情况,“将劳动课与德育课、美术课有机生动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发现生活之美,健康快乐成长。”

位于德夯峡谷入口的吉首市矮寨小学利用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优势,将劳动教育与地质科普课程结合,组织学生开展科学考察探究实践活动。“学生经历‘问题、猜想、探究、创新’的探究过程,在感受家乡自然地理环境的同时,提升用科学思维和技能方法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该校校长石东介绍。

把“乡土田园”作为劳动教育的主线和突破口,創设多维立体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发特色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劳动中摸得到泥土、闻得见书香。近年来,吉首各乡村学校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新路径,充分挖掘当地教育资源和乡土特色,将劳动教育与德育课程、乡土文化课程充分融合,让孩子在劳动中培养热爱家乡的良好品质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吉首市生根乡土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搜城
小康(2022年34期)2022-12-15 10:33:08
洮河流过生根的岩石(外二章)
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00
乡土中国
国外的微水洗车模式如何在本地“生根”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19:44
民族文化元素在吉首市道路边坡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吉首市苗族传统节庆场景为例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30
吉首市乒乓球俱乐部运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 06:34:38
芬芳乡土行
温暖在严寒深处生根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1
读《乡土中国》后感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