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常常用铜钱来交易。
铜钱沉甸甸的,用起来很不方便,人们不是很满意。
但是这种不满,咬咬牙是可以忍受的。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人们就忍受着,忍了一千多年,一直忍到了宋朝。
大部分宋朝人表示:没问题,我们还能忍下去。
但,宋朝的四川人表示——
在中国古代,人们也会拿金、银当钱用,但金、银产量低,所以主要还是用铜钱。
当时还有一种钱,是用铁铸的,叫铁钱。铁虽然比铜便宜,但铁钱重且币值小,还容易生銹,所以很少被使用。
可是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川后,把四川的黄金、白银和铜钱都收归到国都开封去了,还给四川批了个特区—铁钱指定流通区。
皇帝动动嘴,老百姓跑断腿。
从此,对四川人而言,出门买菜都要扛上半袋子钱。
如果想买一匹绢,大约需要20贯小铁钱。小铁钱每贯重6斤半,20贯共约130斤重。
张咏到了四川,迅速加入了被笨重的铁钱折磨的大队伍中。
可也正是在这里,张咏亲眼见证了四川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并把这种伟大智慧进一步规范、升级后,收获了跨越物种的感激——不只是这里的人,就连在这里驮钱的驴和牛都由衷地感激他!
原来,张咏到四川后,就在那里的街头发现了一件怪事:不时有人扛着一大袋子钱进了商铺,出来的时候看上去什么都没买,钱却不见了。
被打劫了?
不像。
因为出来的人,钱虽然不见了,但一脸轻松,如释重负。
这是怎么回事儿?
让我们跟随张咏的脚步,钻进商铺去探个究竟。
你看,又一位客人来了,他把一大袋子钱交给老板,老板却只给了他一张纸。
张咏看得目瞪口呆,了解后才知道老板和客人的这场交易,是一场充满智慧的交易。
原来,这位客人是经商的,天天扛着这么多铁钱走来走去,很不方便。
所以,他把这一袋袋笨重的铁钱都存进这家商铺里,这家商铺会给客人出一份存款证明,上面写明存了多少钱。等需要用钱的时候,客人只需拿上这张存款证明,就能到商铺里取钱了。
这种写明存款数额的纸就被称为“交子”。“交子”是四川方言,就是凭证的意思。
这个“化铁为纸”的伟大发明,让张咏大开眼界。
刚开始使用的交子,更像是存折,还不是纸币。
渐渐地,大家为了方便,就干脆用交子买卖东西了,毕竟收款人也嫌铁钱太重了。
如此一来,之前买一匹绢需要130斤铁钱,而现在,只要薄薄一张纸。
这时候的交子,就是实际意义上的纸币了。
最早使用交子的那部分四川人已经轻松了。
可还没用上交子的四川人,依然感觉沉重。
所以,张咏决定扩大交子的使用范围,为全四川人民减负。
张咏首先找来16家信誉好、名气大的商铺,召开了发行最新版交子的会议。
在这场会议中,参会人员就交子的面值、外观设计、防伪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讨。最终,会议决定,新版交子将在正、反面都用颜料印上不同面值、图案和商铺名称等内容,最终由官府盖章生效。
这是一次伟大的会议,新交子的发行,不仅仅标志着四川由大宋“最沉重”的购物区一跃成为大宋最轻松的购物区,更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最早的纸币诞生了!
张咏因此被后人尊称为“纸币之父”,也叫“交子之父”。
中国使用纸币的大幕就此拉开。
纸币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它制造起来相对简便。之前的铜钱、铁钱,从冶炼金属到铸造成型,全是体力活儿,工作环境又危险又热;而纸币的制造过程就轻松、安全多了。
其次,它携带方便。这就不用说了,连四川的驴都可以做证。
到了清朝咸丰年间,政府开始发行两种纸币,一种叫“大清宝钞”,一种叫“户部官票”,宝钞和官票合称“钞票”。
钞票是个好东西,能买香蕉,买冰激凌,还能买飞机。
如果国家天天印钞票,发给大家,让大家尽情地买好玩儿的、好吃的,是不是大家就不用上班工作了?
面对这样的提问,我要说—
大约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战败,要赔数额特别大的一笔战争赔款。
当时德国没钱,怎么办?
于是,德国就使劲儿印制钞票并大量发行,结果呢,国家的钞票变多了,可商品只有那么多,所以物价飞涨,一个面包的价格甚至高达2 000亿马克!
眼看着钞票不值钱了,德国人开始用钞票来糊墙,因为它比墙纸还便宜;小孩们也用钞票糊风筝、搭城堡。商店一看,钞票这么不值钱,卖商品时,就不收钞票了,而是让顾客用东西换商品,比如用洗脚盆换两个面包。
后来,德国政府看到大事不妙,赶紧发行新钞票替换掉了严重贬值的旧钞票,同时不再乱印钞票,这场灾难才结束。
所以呀,钞票不是普通的纸,不能随便印。
钞票是一名服务员,服务于经济运转,让大家购物更容易,支付更方便。
真正的幸福,要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而不是靠印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