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2021-01-06 18:06李应刚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中华法治道德

李应刚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技能培养,还注重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法律法规意识的建立。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提高个人综合素养,从而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方式进行探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中华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9.043

中华传统文化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道德与法治课堂与中华传统文化充分融合,有利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制法规观念。教师需要充分探究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容衔接点,利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同步教学,落实两者融合教学的目标。

但现实情况是,部分教师还不能正确认知中华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只会机械地让学生来背诵或者记忆相关的文学内容来衡量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效果。比如让学生背诵《三字经》《世说新语》等古代文学作品。以“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判断学生文化素养培养效果不符合现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因为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只是对知识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结合自己的生活来理解这些内容,所以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效果微乎其微。教师应该重新审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以此为导向来决定应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目标,那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法律法规意识。

一、明确合适的教学目标

课程教育要实现计划内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明确一个合理有可行性的教学目标。合理有可行性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建立一个高效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端正自己的价值观以及提高自己的法律规范意识,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而不仅仅是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理论。将中华文化渗透道德与法治课堂,也应该聚焦学生的文化素养,以此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从而推动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传统文化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生活经验上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有效缩短课堂内容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可以更好地将课堂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例如,在《吃饭有讲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课外任务“学生自行查阅符合餐桌礼仪的吃饭习惯以及自己家乡的吃饭习惯,并在课堂上分享”。学生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可以学习相关的礼仪,在课堂分享的时候可以展示家乡的餐桌礼仪以及地方文化。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到良好的餐桌礼仪,实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有趣教学情境

为满足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其中情景教学的方法已经越来越普遍用于课堂。对学生来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积极调动自己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而对教师来说,创设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相接近的教学情景,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在创设教学情景的时候应该注意情景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衔接性,如果情景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背道而驰或者相差甚大,则会降低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在教学情景中融合生活情景,并在其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做聪明消费者》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是相关的,教师可以充分探究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相似性,利用生活情景来创设一个课堂教学情景。而在《有多少浪费本可以避免》的章节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日常外出吃饭或者在饭堂吃饭时的浪费情景,如“水果吃一口不喜欢就扔掉”“为了营造一个好客形象,点过量的菜”“餐余回收处大量的餐余量堆积”等。这一个教学环节与学生的生活情景充分融合,学生回忆生活中浪费食物的情景,并以此为情感出发点,来思考节约食物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与此同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向学生灌输“节约粮食”的中华传统美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充分融合,理论内容与文化内容同步教学,促进学生充分吸收其中的道德价值理念。

三、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当今处于一个科学发展的时代中,生活被科学技术衍生品所覆盖,教育领域更是如此。学校教育中,教学设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都与科学技术充分融合,使学校教育迎来改革。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该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将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融合,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搜索教学内容,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内容,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辅助手段来展示教学内容或者丰富教学内容展示形式,改变过去板书展示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美好生活哪里来》的单元中,内容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饮食、劳动等等,而且这一个章节内容主体展示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美好的生活要靠诚实劳动来创造”。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搜索教学资源,如井然有序的城市、环境优美的乡村、氛围和谐的家庭、丰收的粮食等图片,然后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接着再向学生展示过去几十年国家的城市农村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图片,与上一个展示进行对比,引起学生思考。接着教师用相关的“国家发展”的纪录片,让学生对其中的原因有具体的理解。最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后感,并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感想和心得。教师在做总结的时候,要说出其中暗藏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那就是勤劳是美好生活源泉,勤劳守法能够致富,创建美好的生活以及推动社会的发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拓展知识内容,还能够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衔接生活进行教学

在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充分融合的课堂中,真正落实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自己的个人素养。生活中,往往从人的行为举止以及谈吐来评判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学生要真正內化中华传统文化,拥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遵纪守法意识,从行动上落实。行动是人思维意识的产物,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以此加深内心的感受。比如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等等。

例如,在《我们爱整洁》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拥有干净整洁的生活习惯,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以及文化渗透,难以让学生在行动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意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才是从真正意义上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在这一个章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课堂活动,安排学生回家自行整理自己的床铺,并让家长根据具体标准来打分。或者举办一个“校园是我家,保护靠大家”的保护校园环境的活动,组织学生在活动课里在校园中捡垃圾,以身作则保护校园环境。垃圾分类的环保活动不断落实,教师可以在课室里设置一个“垃圾分类箱”,向学生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让垃圾分类先从教室开始,并将这个良好的习惯延伸到生活中。爱护环境、干净整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积极将其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行动中获得感悟,提高个人素养。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效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以及遵纪守法观念,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从而成为一个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

参考文献:

[1] 刘永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求知导刊》2020年第52期。

[2] 甘宗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甘肃教育》2020年第24期。

[3] 郭忠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向探索》,《教育家》2020年第41期。

猜你喜欢
中华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