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韶华:德若赤子的双重革命者

2021-01-06 07:53赵雯尹璇
党员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黄河创作艺术

赵雯 尹璇

周韶华,1929年10月出生于山东荣成市石岛,中共党员,中国画家、理论家。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先后任湖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8所艺术学院的客座、名誉教授。2008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获评2014年度“中华文化人物”,党的十三大、十五大代表。他1941年参加中国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中荣获一等功。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此后一直工作和生活在湖北。他1982年创作的《黄河魂》是第一张被认为向现代转型的水墨画作品,引发了中国水墨画创新浪潮。他多年致力于中国画理论与创作革新的探索与研究,是中国画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曾在世界各地举办80余次个人画展,影响广泛而深远。

多年以来,周韶华一直致力于中国画创新的探索。他是中国气势派山水画的开派人,与吴冠中被学术界并称为“南周北吴”。

对于周韶华的艺术贡献,著名作家莫言曾评价:“用青松喻革命者,早已经是大俗套,但我实在也想不出更恰当的喻体,来比附这个12岁即参加了八路军,20世纪80年代初又用高屋建瓴般的理论建树和横扫千军般的艺术实践掀起了一场画坛革命的双重革命者。”

溯源:江河中蕴含的民族之魂

中华文化精神是艺术的生命与灵魂,也是周韶华完整的理论核心与艺术精神之所在。

12岁成为“小八路”参加抗日,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8岁荣立一等功,周韶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等各个历史时期,都献出了他的全部热血。这使得他对祖国的壮美山水有着强烈的共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创作就不会单调、偏泛。”周韶华选择从黄河、长江中寻找切入点,“我想去母亲河寻找中华文化的根源、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

他于1981年、1982年和1983年三下黄河,沿着黄河的源流对沿岸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遗迹进行考察。1983年,周韶华发表了组画“大河寻源”。展出了《黄河魂》《狂澜交响曲》《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作品,这些作品以波澜壮阔的形式、纵横吞吐的气势彰显了黄河的性格与民族的精神力量。

“在对黄河的考察中,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坚毅、勇敢、痛苦、牺牲和创造历史的百折不挠的精神。”

之后,他又于1985年从长江的发源地唐古拉山脉主峰,沿着万里长江的走向,行程一万多里。由此而创作出三个系列:“魂系长江”“江汉抒怀”“荆楚狂歌”。其中“荆楚狂歌”,描绘的是他“第二故乡”湖北的荆楚文化。

在湖北省博物馆,周韶华被楚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所震撼:“楚文化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文化都要丰富、精彩。楚国800年,不仅历史悠久更幅员辽阔。”在他笔下,楚文化多种符号元素通过整合与重构,得到充分表现和再现。

周韶华生于大海之滨,2007年,周韶华创作了“大海之子”系列组画。

周韶华曾说:“横跨两个世纪的黄河、长江、大海‘艺术三部曲’几乎倾尽了我的全部心血。祖国的大山大河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在三部曲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我的脚印。实际上我只做了一件事,即把中国山水画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

革新: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处于激烈而深刻的大变革之中。此时,中国美术界也正处于中西交汇、新旧转型的时期。反感“复旧”的周韶华,自觉承担起了为中国当代美术探索出一条道路的责任。

“中华文化辉煌灿烂、举世无双,给予我们丰富的精神滋养,传统艺术的创新,不能只看到眼前,要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并观照当下。”在周韶华看来,“革新”是从艺的必然,也是艺术家的使命。

他打破了水墨画坛对“文化传统”的狭隘理解,扭转了将文人书画和院体艺术传统视为基本传统甚至唯一传统的狭隘观念,在原始艺术、石窟艺术、陵墓艺术、民间艺术、文人书画艺术和院体艺术中,甚至在文学、哲学中寻找更大更根本的文化传统之源。

周韶华理论著述颇丰,其中最有影响力和最具学术价值的,一是“隔代遗传”论,即“跳过元明清以近的传统,把借鉴的触角伸向宋代和魏晋六朝以远,驰骋于汉唐秦楚,上溯至春秋周殷,直至仰韶文化的活水源头”;二是“横向移植”论,即积极借鉴国外、民间艺术中的一切于己有益的因素;三是“全方位观照”论,即“传统与现代契合,东方与西方融汇”,“天、地、人融贯一体,过去、现在、未来相连”。

周韶华解读说:“我们并不能简单‘照抄’其方法,而应将其消化成自己的语言,来进行全新的创作,比如用西方的色彩来绘就中国的古往今来。”

正是这三大具有前瞻性的艺术理念,为中国水墨画的现代化创新之路奠定了基础。周韶华也以其独树一帜的理论和艺术创作确立了自己在画坛的独立地位,成为20世纪中国山水画坛革新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当下:鲐背之年想画遍祖国山河

2017年6月,中国国家画院周韶华研究所挂牌成立,他向中国国家画院捐献的163件套作品也同期展出。他说:“包括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黄河魂》在内,我最好的作品都捐给了各种机构。”

这些作品饱含周韶华的心血。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创作“大河寻源”系列时,他说:“我在美院白天忙于工作,只能晚上9点之后开始创作。每每到院子里所有的灯都熄了,我的画室还亮着灯。直到凌晨3点,我休息一会早上7点起来继续工作。”很多人都不知道,当时周韶华常常累到呕血。“我也不与人言,只等身体好点再继续工作、创作。”

进入新时代,已至鲐背之年的周韶华仍然站在时代的前沿,将时代发展作为艺术创作的鲜活内容,担当着文化艺术传承和革新的双重任务。

多年来,除非病倒了,周韶华每天吃过早饭,就一头扎进画室,中午短暂休息,每天最少画4小时。常常画到汗水浸透衣服,慢慢变凉,换身衣服继续画。

即使如今已经92岁高龄,周韶华依然每天都要拿起画笔。“可惜的是如今拿不动拖把般大的画笔了,只能画一些小画。”

“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不能只坐在家里创作。只有走进生活、深入生活,才能画出最有血有肉、生龙活虎的‘真’山‘真’水。”

近两年,周韶华带领一批艺术家深入神农架,驻点创作了大批水墨山水、人物、花鳥和摄影作品,展现了神农架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凡成就,献礼建党100周年。

周韶华说:“明年,我还准备去湖南,争取画一些我没见过的好山好水。我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画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猜你喜欢
黄河创作艺术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