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正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作出战略部署,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建议》描绘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立足现实、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切实可行,对于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确立了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展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一)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关键一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上世纪末这两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先后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发展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高瞻远瞩地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實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并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比原先提前了15年。这一既体现历史发展延续性又符合实践发展新要求的动员令,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最强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一步,是“十四五”以至未来15年引领我国发展的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战略安排充分考虑了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的。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蹄疾步稳实现党和国家奋斗目标。
(三)以辩证思维看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特别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多个领域如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等存在“卡脖子”问题,在科技发展面临外部打压和遏制加剧的形势下,亟待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朝着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
党的十九大在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两步走”战略安排时,对两个阶段发展目标分别进行了展望和提出了要求。在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时刻,《建议》展望2035年,进一步从九个方面明确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丰富了目标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制定这些目标,既充分考虑了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有利条件,也充分考虑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因而实现这些目标是有基础、有条件、有把握的。
(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议》重申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同时强调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从2020年到2035年,我国经济将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实现经济发展从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根本转变,加快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经过未来15年的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社会生产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
(二)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四化”的同步发展是基本路径,也是重要目标。我们将持续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四化”。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也将大幅提升。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品质明显提升,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新水平,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补齐“新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将使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重大突破,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体经济与金融、房地产均衡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是,“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实现2035年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目标,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各方面制度都将更加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发展,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我国依法治国将得到全面落实,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格局。
(四)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建议》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丰富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内涵。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化凝聚力显著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我国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五)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我国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能源、水等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状况明显改观,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立,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青水碧的国土开发格局形成,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改善。碳排放总量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后稳中有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六)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守和维护世界贸易规则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将全面提高,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贸易结构更加优化。实行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完善。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我国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并在高收入阶段继续向前迈进一大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将显著扩大,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享有。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发展的协同性整体性明显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八)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到2035年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我国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将更加完善,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了战略安排,提出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我们将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全面推进军事理论、军队组织形态、军事人员、武器装备现代化,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确保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目标任务。
(九)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进入新时代,我们走上了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到2035年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将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建议》擘画的蓝图是宏伟的,目标是远大的。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抓实干、善作善成,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而不懈奋斗。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学理论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针,是指引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地落实。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三)立足当下踏踏实实地干,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靠的是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也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要靠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良好风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实干精神,更加奋发有为地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做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要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积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