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王雄伟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办学62年来,坚持“根植化工、合作育人、创新驱动、铸造品牌”办学理念,对接“中国制造2025”绿色制造工程和长江流域+粤港澳大湾区石化行业产业布局,围绕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以石化行业产业链设置和调整专业,全面推进学院特色专业体系建设,构建了以化工生产技术、化学与生物制药技术、化工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专业群为主体,以人工智能技术和化工生产运营与管理专业群为环绕服务的“三主两环绕”特色专业集群,如图1 所示。
图1 学院三主两环绕专业群构建示意图
通过近年来建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湖南省首批示范性特色专业群、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专业群现拥有国家级骨干专业3 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 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 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 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 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1 个、省级精品专业2 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实习实训基地2 个、石化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2 个、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国赛基地1 个、省级国赛集训点2 个、省重点建设实习实训基地1 个、全国石化行业和湖南省级专业教学团队2 个、主持建设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 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项目1 个、省级专业技能抽查标准2 个。
以服务现代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智能制造等需求为导向,瞄准现代石油化工及其衍生产品、专用化学品等产业领域结构升级、技术发展及岗位变化,适时停办有机化工等岗位对接不精准的专业,新增跟紧化工新材料、健康产业发展前沿的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化妆品技术等专业,按照依存于产业链的上下游,相互依存,化学通识基础相通,化工生产技术领域相近,化工智能操作控制、分析与检验、产品复配等职业岗位相关师资、课程、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充分共享的原则,重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如图2 所示。专业群中有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技术、化妆品技术、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工业分析技术5个专业。专业群结构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吻合,与区域“十三五”期间化工行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匹配,与化工行业向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转型升级契合。
图2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构建示意图
通过打造德艺双馨的“五双型”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开放共享国际可借鉴”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智慧型国家级化工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措施,形成化工类专业交叉、复合、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范本,努力建成国家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化工领域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中小微化工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引擎,中国化工职教高水平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和中国化工职教品牌资源输出的引领者,服务和引领我国化工产业智能升级和中小微化工企业创新发展。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专业动态调整思路如图3 所示。
图3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专业动态调整思路
学院勇于创新“三精、两全、三保障”招生工作机制,一是工作方案做到“三精”,精心做好前期调研、精准做好数据分析、精细拟定招生计划。二是招生宣传做到“两全”,形成“全校重视、全员参与”良好氛围。三是机制优化做“保障”,用好单独招生分类选材的政策优势,保障化工类专业生源,在化工类专业单独招生政策方面予以适当倾斜;高考招生时加大对化工类专业志愿的征集力度,适当增加化工类计划,以确保完成学院化工类优势专业的招生计划且能录取高考成绩更好的生源。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实践探索,学院化工类专业不仅没有萎缩,反而不断壮大,学院录取人数和录取分数线逐年上涨。由2017年到2020年,学院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分别由300 分和226 分增长到401 分和334 分,招生录取人数从3 927 人增加到5 864 人;在校生规模由9 511 人增长到16 500 余人。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技术等学院化工类品牌特色专业录取人数增长比例均高于其它非化工类专业,走出了化工类专业的招生困境。学院扩招经验被教育部遴选为典型案例在全国宣传推广。
⑴ 校企融通,培育专业领军人才队伍
学院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建设为载体,建设了大师名师工作室,聘请了罗和安、刘卫东、夏金魁等一批学科和行业企业领军人才担任专业群特聘教授和校外专业(群)带头人,增强引领专业发展能力和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经过近几年的培养,学院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拥有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级学科和专业带头人、湖南省“青年芙蓉学者”、株洲市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等20 余人;颜鑫等11 名教授被评为全国化工行业和省级教学名师,受聘国家级技能竞赛裁判12 人、全国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35 人。
图4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示意图
⑵ 引培并施,夯实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持续加强了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和专业创新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双师素质教师占比达90.86%,打造了一支德技双馨的“双师型”队伍。一方面,修订完善专任教师引进标准、大幅度提高企业工程技术骨干、博士引进待遇,引进了大批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近年来从企业引进了童孟良、田伟军、吴卫、王罗强等近30 名高级工程师充实教师队伍,从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引入了11 名博士。另一方面,选送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企业开展实践锻炼和轮训,开展“培、研、赛”系列常态化活动,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近三年来,获授权专利171 项,其中发明专利7 项。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60 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 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 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 项。颜鑫、李继睿、阳小宇等10 余名教授成为企业生产指导专家,学院教师为株洲旗滨集团、湘潭九华国家级经开区等100 家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改造、工艺革新、产品孵化等技术服务100 余项,助推中小企业技术升级,提升了学院教师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能力。
⑶ 深化改革,提升专任教师队伍教学能力
以“1+N”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模式创新为着力点,以承办全省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比赛和协办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为推动,实施教师教学竞赛与培训一体化设计,推进“三教”改革,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近年来,学院教师在省级以上教学能力竞赛中获奖130 余项,其中获全国一等奖3 项、二等奖7 项、三等奖4 项;获省级一等奖30 项。在今年高职发展智库的历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高职院校获奖数量统计排行榜中,全国排名第9,湖南省排名第1。
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精选行业典型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优化课程建设方案,动态更新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建成了“三层两贯穿”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如图4 所示。截止2019年12月,学院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项目1 个,校企联合开发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7 门、新形态教材20 余种,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门数占开设课程总门数比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数等均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工学结合为主线、践行产教融合,完善了“三层三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对接企业生产先进技术,坚持“对接现场 产教融合”的建设理念,优化、整合、扩建、提升实训基地,实施“基础技能实训-认识实习、专项技能实训-跟岗实习、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完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建设为例,其“三层三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如图5 所示。
⑴ 开放共享一流的“模拟信号+真实设备”的煤制甲醇仿真工厂
为解决化工类专业学生去企业只能看、不能动的实习实训难题,保障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训安全操作。学院总体投资2 000 余万元建成了以煤制甲醇综合实训车间为中心的国内一流校内仿真工厂,将现代化工企业真实的工艺设备、安全理念和智能控制技术搬入校内,再现了现代化工企业“中央控制分岗执行”的真实状况。目前,基地除了承担本院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外,还成为中南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10 余所省内外本科院校学生实训基地和企业员工技能强化提升培养基地,每年承接了各类校外实习实训10 000 余人日,并成功承办了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中国教育报头版以《名校实训课堂搬进高职》为题对学院“模拟信号+现场真实设备”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服务进行了专门报道。
⑵ 合作共建具有研发、生产及产品孵化功能的技术中心
学院探索了由学校提供场地,由企业提供设备和资金,与瑞阳化工合作,学习包括美国PPG 公司、荷兰阿克苏诺贝尔(Akzo Nobel)以及日本关西涂料(Kansai Paint)在内的国际知名涂料企业工厂建设理念,共建了涂料研发与应用技术中心;与广州梦采生物科技公司共建了化妆品研发与品牌推广中心,涉及护肤、护发、洗发、洁肤等高端化妆品,既满足了专业群内外学生实习实训、技能鉴定的需要,又满足了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同时实现了校企双方在水性涂料和高端专用化妆品研发与生产及产品孵化的需求。
⑶ 整合资源建优质校外实外基地
学院作为全国示范职教集团培育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学校,充分利用集团内校企资源和校友外资源,基于互利共赢理念,已建立1 000余家稳定的就业基地,同时,在巴陵石化、千金药业、兴隆新材料有限公司等160 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2019年与怀化化工园区、衡阳建滔、松井新材料等深度合作共建22 个企业(园区)教学点,形成“厂中校”。
图5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三层三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图
化妆品技术专业入选2019年度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项目, 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入选2019年湖南省专业教学资源备选库;建成省级网络名师课堂17 门和创新应用示范空间17 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17 门课程入选“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4 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项目;首批数字教学资源合作开发课程10 门,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课程1 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2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5 项。开发与应用院级空间课程233 门、社区课程23 门、单元测试题库95 门、微课1 000 余个;“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57 门课程为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在学院“四个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引领,构建了“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集基础能力、专项能力与拓展能力培养于一体,将技能竞赛融入教学全过程,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如图6 所示。
图6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六对接 三递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⑴ 坚持党建统领,以德为先,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始终将品德及职业素养教育摆在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强化思政育人的“情”、注重思政课堂的“活”、把准课程思政的“味”,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始终保持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协同效应,构筑“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⑵ 强化知行合一教育,内化“人格修养”,培养职业精神
把握学生成长规律,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将“大国工匠”“行业先锋”等时代楷模的工匠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知行合一”教育,内化“人格修养”,毕业生的工匠品质正逐渐显现。毕业生刘健因参与公司新产品试制、技术攻关被评为长沙市劳模;毕业生何志学、卢益辉包揽江西铜行业仪表工技术比武冠亚军,何志学获2017年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毕业生唐新国荣获“浙江金蓝领”、省部属企事业首批“能工巧匠”。
首创了安全素养中的安全稳定教育、职业素养中的就业创业教育“三年不断线”特色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抓实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升毕业生职业素养水平,大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注重融“教、学、做(评)”为一体的教学改革,构建了“三阶段、九环节”的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职业素养、强化素养认同,全面推行实践教学环节“6S”管理,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各项技能竞赛中先后荣获一等奖11 项、二等奖10 项、三等奖22 项;就业创业教育系列成果获国家、省级荣誉10余项。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13年、2015年、2016年、2019年分别荣获国家级一等奖。2019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点多面广,成绩喜人。9 个项目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率100%,其中获一等奖3 项、二等奖2 项、三等奖4 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统计数据显示:我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成绩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排第28 名,在湖南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2。
围绕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构建了立体多维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教学工作注重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工匠精神与专业教学的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通过优化育人环境、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等,由“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改革到形成教学生态转变,在教学实施中做到了思政教学有温度、创新创业教育有深度、职业精神培育有广度,学生获得感强,满意度高。有效保证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院已连续五届荣获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优秀单位,是首批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以学院2020 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例,招聘会提供岗位23 419 个,毕业生人均可选岗位数6.7 个,参会企业中世界500 强43 家、中国100 强18 家、中国500 强48 家,上市公司103 家。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秉承“根植化工,合作育人,创新驱动,铸造品牌”办学理念,以建成国家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职业院校为目标,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驱动,持续推进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粤港澳大湾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国化工企业“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