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仕芬 杨杰华 叶善文
翼状胬肉属于慢性结膜变性疾病[1],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翼状胬肉切除术与羊膜移植术联合应用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复发率低,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术中使用了缝合线,会导致疼痛、异物感等不适症状出现[2]。角膜绷带镜近年来在某些角膜疾病中较为常用,能够起到修复角膜上皮、缓解眼表不适的作用[3],本文就角膜绷带镜与翼状胬肉切除术+羊膜移植术联合应用于该病患者中的效果进行观察。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时间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研究对象为本院的翼状胬肉患者51例(51眼),根据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眼科学》中关于原发性翼状胬肉诊断标准且经视力、眼压、裂隙灯等眼科检查确诊者;(2)均为单眼初发翼状胬肉者;(3)无眼部手术史的患者。
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眼部疾病者;(2)存在全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者;(3)存在长期眼部用药史者;(4)难以耐受手术或不配合检查者;(5)研究期间失访者。
对照组25例,男6例,女19例;年龄为35~80(50.65±4.49)岁。胬肉入侵角膜缘大小为3~5(4.01±0.34)mm。
组间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翼状胬肉切除术+羊膜移植术治疗。在术前2 d予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次/日;制备羊膜并妥善保存。由同一名眼科医生进行手术操作。分别应用盐酸奥布卡因4 g/L、利多卡因20 g/L进行表面麻醉、局部球结膜下浸润麻醉。从翼状胬肉颈部角膜缘处两侧将球结膜平行剪开,将胬肉组织、球结膜分离至半月皱襞处。在角膜表面应用刀片从胬肉头部前0.5 mm处剖切,将胬肉头部剥离并将残留的胬肉组织轻轻刮除。将增生的胬肉组织分离并清除,对巩膜面进行点状烧灼止血。羊膜复水后将其修剪成稍微大于创面形状并覆盖在暴露的巩膜面上,注意上皮面朝上,应用10-0缝线将其间断缝合固定在浅层巩膜上。在手术结束前,两组均使用常规纱布敷料对眼部进行包扎,观察组患者佩戴角膜绷带镜。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 d予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氟米龙滴眼液滴眼,6次/日,睡前予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观察组在术后5 d内取下角膜绷带镜,两组在术后10 d拆线。
1.3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1)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第1d、5d、7d时的眼痛情况,总分为10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轻。
(2)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裂隙灯显微镜联合荧光素染色技术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第1d、5d、7d时的角膜上皮愈合情况。
(3)在术前、术后7d时对两组患者的眼部症状(视物模糊、畏光、异物感、流泪、眼痛)进行评分,每个症状的分值区间为0~5分,分值越低,症状越轻。
步骤3 根据式(11)~式(13)计算各栖息地的将所有栖息地复制为临时种群P0,在P0中寻找不被其他栖息地支配的栖息地,即非支配栖息地,赋予其非支配等级c=1;在P0中删除被赋值的非支配栖息地,寻找新的非支配栖息地,赋予非支配等级c=2;重复操作,直到P0中栖息地的个数为零或不存在非支配栖息地,剩下的栖息地非支配等级为c+1。将每个栖息地的非支配等级取倒数作为虚拟HSI。
(4)术前、术后15d后,应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对两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进行评分,百分制,≤12分为无干眼症状,13~22分、23~32分、>32分依次表示轻度、中度、重度干眼症状。记录两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其中时间越短,干眼程度越严重。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试验总分为0~12分,分值越低,染色越不明显。
(5)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疼痛评分
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5、7d时的疼痛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见表1所示:
表1 对比两组的疼痛评分分)
2.2角膜上皮愈合情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第5d、第7d的角膜上皮愈合率同对照组进行比较明显更高(P<0.05)。如表2所示:
表2 对比两组的角膜上皮愈合情况[n(%)]
2.3临床症状评分
术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对比区别不明显(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术后前下降,且组间各项症状分值对比差别较大,P<0.05。如表3所示:
2.4OSDI评分、BUT、CFS评分
两组患者术前的OSDI评分、BUT、CFS评分对比差距较小(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各项指标对比存在较大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OSDI评分、CFS评分更低,BUT更长,P<0.05。如表4所示:
表3 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分)
表4 比较两组的OSDI评分、BUT、CFS评分分)
2.5术后复发率
随访6个月发现,观察组中未出现复发情况,对照组出现1例复发(4.00%),组间复发率对比差异不大(2=1.061,P=0.303)。
翼状胬肉一般是由长期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引起组织增生所致[4-5],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该病的复发率较高,且术后角膜创面暴露会导致患者出现早期刺激症状,并降低泪膜稳定性[6],进而对角膜上皮功能产生影响,缩短泪膜破裂时间[7-9],故临床多与羊膜移植术联合应用,羊膜中含有的胶原蛋白和多种生长因子可抑制胬肉成纤维的细胞分化运动,促进角膜愈合,促使眼表状态改善及术后炎症反应减轻,有助于复发率的降低。但两种术式联合应用由于角膜创面暴露、缝线等因素,在术后仍会出现疼痛、眼部刺激症状,促使炎症反应加重,故在术后还需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角膜绷带镜能够将角膜缘处的缝线遮盖,促使缝线引起的刺激症状减轻[10],其优势在于:(1)角膜绷带镜应用的硅水凝胶材质具有较好的柔软性和弹性[11],紧密贴附角膜,可覆盖保护角膜,减轻眼部刺激,因此可缓解疼痛及消除水肿[12],可提高术后眼部舒适度。(2)角膜绷带镜具有较好的透气性,不仅可促进角膜愈合,减轻干眼症状,还可使感染风险下降;(3)佩戴角膜绷带镜方便每日滴眼,促使羊膜更贴合伤口,加快切口愈合速度,延长泪膜破裂时间;(4)角膜绷带镜能吸附药物,促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及药物有效率提高[13]。
本文研究表明,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低且术后角膜上皮愈合率高,眼部症状评分低,OSDI评分、BUT、CFS评分均更优,且无一例复发,充分证明了加用角膜绷带镜具有较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