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辽,于菊霞,张 歌
(1.西平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河南 西平 463900;2.西平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西平长毛兔是在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下,经过长期选择培育而形成的地方培育品种。西平长毛兔原名“953”巨型高产长毛兔,2009年3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更名为西平长毛兔,并于2012年3月纳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特种畜禽志》。
这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中,西平长毛兔是西平县地方品种普查的重要内容。目前,西平县及周边地区仍然有养殖长毛兔的习惯,饲养过程中存在技术水平不高、管理粗放、繁育能力低等问题,笔者在实践中对西平长毛兔繁育技术规程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期望能够对养殖场户有所帮助。
养殖场户饲养西平长毛兔,目的是提高生产性能,力争在国内中等营养水平下,超过纯种长毛兔的生产性能,具有适应力强,较好的繁殖性能,遗传性能稳定,生产中能够发挥最佳经济效益的特点。
1.2.1 体尺体质量目标
成年兔体尺达到48 cm、体质量平均4.8 kg以上。
1.2.2 产毛性能目标
西平长毛兔产毛量高,产毛率高,料毛比低,毛品质好。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单只兔年产毛量平均要达到1 800 g,单次产毛量平均要达到450 g,料毛比达到40∶1,粗毛率为11.7%,结块率小于1%。
1.2.3 繁殖性能目标
根据笔者多年来对西平长毛兔的调查研究,其性成熟期,公兔:(150±20)日龄,母兔:(130±20)日龄;适配年龄,公兔:(250±20)日龄,体质量达到4 700 g;母兔:(225±20)日龄,体质量达到4 500 g;妊娠期为(31±1)d。平均初生窝重(420±140)g,21 日龄窝重(3 100±600)g,断奶窝重(6 850±1 600)g;平均窝产仔数8±3只;仔兔成活率在90%以上。
西平长毛兔是20 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由原西平县畜牧局技术人员会同大专院校专家通过对本地安哥拉兔、德系安哥拉兔和浙江安哥拉兔以上3 个品系两两进行杂交组合的级进三代开始,选择若干生产性能(产仔数、初生窝重、21日龄窝重和断奶窝重等)高的个体进行混交,组成级进三代的杂交兔群。在杂交兔群中选出体型大、产毛量高的兔进行横交固定,作为继代和零世代,按公母比例1∶8进行交配。然后从零世代开始进行四世代繁育,繁育期内执行一年一个世代。目前西平长毛兔就是经过世代繁育后固定下来而形成的具有遗传性能稳定的培育品种。
对出生后有遗传缺陷的仔兔随时淘汰,其父母转出育种群;在仔兔2 月龄时,依据父母综合指数平均值及其仔兔断奶个体体质量,初选50%的仔兔,对其2、5、8、11 月龄的生长发育、产毛量及毛质水平进行综合测定。以8 月龄、11 月龄的表型值,结合家系平均表型值,确定其中的50%作为种兔,达不到平均标准的一律淘汰。种兔参加繁殖后,其后代同样作上述测定,然后进行每代的选留;留种母兔乳头在4 对以上,公兔睾丸发育匀称、正常,有缺陷的随时淘汰;成年母兔发情周期正常(7~15 d),母性强,泌乳能力及乳质好,窝产仔在5 只以上,断奶仔兔成活率80%以上;成年公兔性欲强,精液品质好,后代无遗传缺陷。
选择体型大和兔毛密度大的同质选配,种母兔选配在8月龄以上,种公兔配种年龄在10月龄以上。
应坚持断奶多留,每隔2 个月精选的原则,为加大选择差,提高选择反应,每个代次尽可能多留后代,以供配种前精选。
应保证每世代所处的测定环境、营养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坚持科学化管理、标准化饲养、规范化防控、生态循环发展,提高每世代遗传改进量,减少环境分差。
全身毛色洁白,毛型较粗,密度大,虎头型,前额扁平,结构紧凑,两眼红亮有神,耳较宽厚,半耳毛或一撮毛。四肢健壮,脚腿毛丰满,反应灵敏,机动灵活。
西平长毛兔3 个月龄平均体质量2 400 g 左右,6 月龄平均体质量4 100 g左右,8个月平均体质量5 000 g左右,11 月龄平均体质量5 400 g 左右。成年公兔体质量(5 100±580)g,成年母兔体质量(5 500±580)g,平均体质量(5 400±58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