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藏王懿棨致吴重憙未刊手札三通考释*

2021-01-06 21:47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1年8期
关键词:知府光绪封信

李 兵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山东济南 250100)

1 引言

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东方文献中心所藏《明清名家书札诗稿》,系原“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连图书馆旧藏,其第三十三册为《仲饴辑存书札》,存有晚清名臣吴重憙亲友致其书札六十余通,目前国内尚未刊布。本文选取山东福山王懿棨(1851—1899年)①致吴重憙(1838—1918年)②手札三通,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逐一进行考释。

关于这三通信札的写作年份,需要综合进行考察。首先,这三封信皆有“弟随侍蓉城(锦垣、锦官)”③之言,可见王懿棨此时随侍其父王祖源(1822—1886年)在成都,而王祖源光绪五年(1879年)才调任成都知府,说明这三封信均写于光绪五年(1879年)之后;又皆有“家严慈康健”云云,王祖源卒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则说明这三封信均写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之前。其次,第一、三封信中皆提到王懿棨托人为吴重憙转交衣物之事,其中第一封信专为此事而书,而第三封信提及此事的时间表述由第一封信的“前”改称“客岁腊月”,说明其写于第一封信的次年。再次,第二封信中“家严本拟仲春请咨北上……并许秋以为期”与第三封信中“家严仍拟秋后北上”相照应,说明第二、三封信写于同一年。最后,从第二封信中“岑督现已出关”“广西徐中丞战败”“新任蜀藩易笏山方伯”等可以考得此信写于光绪十年(1884年)。由此可以明确,第一封信写于光绪九年(1883年),第二、三封信写于光绪十年(1884年)。

2 王懿棨致吴重憙手札三通考释

(一)

仲饴表兄亲家大人阁下:

连奉惠函,诵悉一是。祗以蜀豫遥隔,莫申积素。虽鱼雁频通,藉谂起居,而驰思之懐,与日俱深,迩维禔躬纳福,升祉凝庥,翘首黄堂,弥殷颂悃。弟随侍蓉城,兼挕乌孙饷局,一长莫录,愧无以告。幸家严慈托福康健,公私顺适,堪慰远厪。

前承亲家委购各件,早已买妥,因无便北来,是以迟迟至今。而京饷迄今始行,起解委员系敝本家新城王鹤臯大令(文简公之后,长弟一辈)。兹特烦其顺便带至长安,询交张海峰先生处,觅便代寄。惟闻海翁现已交卸咸阳,是以嘱其到西安问李觉堂太守,再行设法转交海翁也。此一周转未免。勋安,统祈垂鉴,不庄。

姻表弟王懿棨顿首,内子、小儿随叩,十月十八日,灯下。

表嫂亲家母夫人坤安。

表侄、侄女均吉。

家严慈命笔请安,不另。

外棕色小皮箱二口,附呈祈查收。

按:此札共279字,行楷写就,王懿棨写于光绪九年(1883年)十月十八日,主要涉及他帮吴重憙代买物品及欲托人转交之事。信的抬头王懿棨称吴重憙为“表兄亲家大人”,二人为中表亲关系,吴重憙从祖父吴扶曾娶福山乾隆戊子(1768年)举人、山西平阳府同知王钟泰女[1]316,因而称“表兄”;又王懿棨侄女王崇煐(王懿荣次女)嫁与吴重憙次子吴崶[1]304(1864—1921年),因而又称“亲家大人”。时王懿棨跟随其父在成都,“兼挕乌孙饷局”,说明其同时代理乌孙的筹饷工作。“乌孙”原指中国西北古代民族,明清时哈萨克族中尚有乌孙部落。此处“乌孙饷”应当与第二封信中的“西饷”相对应,是指新疆等西北地区的饷项。李鸿章曾因“海防西征,力难兼顾”[2],主张放弃新疆,有“移西饷以助海防”之言。借着上缴京饷的便利,王懿棨托王鹤臯将其为吴重憙所购之物带到西安。王翱,字鹤臯,山东新城(今桓台)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王士祯(1634—1711年)后裔,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人,光绪元年(1875年)署四川洪雅知县,官至直隶州知州,时任四川候补知县。王懿棨本想让王翱到西安时直接交给张海峰,后听闻张氏已卸任,便托王翱先交给知府李觉堂,再由李觉堂设法转交给张海峰。李楹(1824—1888年),字觉堂,山东高密人,咸丰庚申(1860年)进士,历任礼部仪制司郎中、榆林知府、署兴安知府、西安知府、署理盐法道。依此信可知,李楹时任西安知府。据《光绪癸未(1883年)科会试徐宝锷硃卷》,李楹任西安知府、署理盐法道,此年恰为光绪九年(1883年)。

(二)

仲饴表兄亲家大人阁下:

春初曾肃寸函,敬贺春喜,谅邀鉴及。惟驿路迢遥,往复鱼雁,每有浮沉之虑。兹于三月廿四日接奉,花朝赐书欣悉,禔躬曼福,潭署千祥,式符鄙祝。弟随侍锦官,襄办西饷,诸凡托福,家严慈康健如恒,贱躯顽健,堪慰远厪。

家严本拟仲春请咨北上,无如丁制军以藩臬均系新手,所有事宜皆不深悉,须与帮理数月,再三不让遽行,并许秋以为期,若再不肯,将真留矣。家严因上游如此挽留,不便坚请,只得暂缓,再作商量也。

越南军务无确音,岑督现已出关,得一胜仗。闻广西徐中丞战败,失有两营人马,幸为刘永福军援回,现又添募多人前往矣。传闻如此,蜀中得信甚迟也。

舍侄女随表侄进京,有回信否?弟自二月以来未接家兄来信,盖因有仲春啓行之说,是以京寓不发信也。鹿中丞在川时,即常抱恙,惟其素日以干姜、附子为茶,难免无下热之症,此其痔疮下脱之所由来也。弟常劝其不可多饮,无如非饮,此不舒服则不可解。

新任蜀藩易笏山方伯,人甚正直而讲理学,到任新政,不用门政,专以候补州县官委员司理收发文牍、传事等件,系仿香涛在晋之法也。拉杂书告,以作面谭,余容再肃,以请勋安,不一。

姻愚表弟王懿棨顿首。三月廿七日,内子小儿随叩。

表嫂亲家母夫人坤安。

家严慈命笔请安。

按:此札共438字,行楷写就,王懿棨写于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廿七日。信中提到王祖源本拟仲春北上,但“丁制军以藩臬均系新手”,需要其帮理数月,只得暂缓。“丁制军”指时任四川总督丁宝桢(1820—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属毕节)人,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岳州知府、山东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山东巡抚、四川总督,《清史稿》有传。“藩臬”即清代“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略称的连称[3]。

信中提到“越南军务”指第三次法越战争(1883—1884年),中方参加援越抗法。又“岑督现已出关”,“岑督”指岑毓英(1829—1889年),字彦卿,号匡国,广西西林人,历任云南布政使、云南巡抚、贵州巡抚、云贵总督,谥“襄勤”,《清史稿》有传。光绪十年(1884年)二月,时任云贵总督岑毓英率军抵达越南。因而,此信写于光绪十年(1884年)无疑。“广西徐中丞”即广西巡抚徐延旭(?—1884),字晓山,山东临清人,咸丰进士,光绪九年(1883年)任广西巡抚,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中战败被革职。“幸为刘永福军援回”,刘永福(1837—1917年),又名义,字渊亭,钦州(今属广西)人。曾率“黑旗军”多次参加援越抗法战争,被越南政府授予三宣提督,被调入关后,任广东南澳镇总兵,后驻守台湾[4]。值得一提的是,中法战争期间,刘永福给当时法国海军将领、印度支那舰队司令孤拔写了一封檄文《致法兵酋孤拔书》,痛斥了法军的侵略行径,行文流畅,有理有据,起到了震慑敌军的效果。

信中提到“舍侄女随表侄进京”之事,“舍侄女”指王懿荣之女王崇煐,“表侄”即吴重憙之子吴崶(字阗生,官至江苏江安督粮道,署两淮盐运使)[5]。光绪八年(1882年)八月,王懿荣由川入都应馆试,“绕道河南陈州府,遣嫁次女崇焕适海丰吴氏,为吴仲饴太守次子崶妇”[5]。王懿棨所言“二月以来未接家兄来信”,是由于他们本拟二月北上进京,无奈丁宝桢挽留。王懿荣则以为王祖源一行已经启程,便没再发信。

信中提到的“鹿中丞”即鹿传霖(1836—1910年),字润万,又字滋轩,号迂叟,直隶定兴(今属保定)人,历任广西兴安知县、桂林知府、广东惠潮嘉道道员、福建按察使、四川布政使、河南巡抚、陕西巡抚、四川总督,《清史稿》有传。光绪九年至十年(1883—1884年),鹿传霖任河南巡抚,当时吴重憙为河南陈州知府,鹿传霖是他的顶头上司。鹿传霖当时“痔疮下脱”,吴重憙此前应当向王懿棨提过此事,王懿棨故在此回应。鹿氏在担任四川布政使时,就“素日以干姜、附子为茶,难免无下热之症”,因而导致如今痔疮下脱。

此外,信中还提到“新任蜀藩易笏山方伯”,指新任四川布政使易佩绅(1826—1906年),字秉良,一字子笏,号笏山,晚号壶天遁叟、沃州山人,又署健斋、函楼,世称笏山先生、函楼先生[6]《谱前》1,湖南龙阳(今汉寿县)人,历任安顺知府、贵州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四川布政使、江苏布政使等。光绪九年(1883年)六月,易佩绅任山西布政使,是年十二月,调补四川布政使,次年三月到任。易氏刚到任,“即禀请总督丁宝桢劾去泸州知州田秀栗,触丁宝桢之忌”[6]256。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载易佩绅“官蜀日,与丁宝桢不相能,赖湘绮为解”[7]。可见当时易佩绅确与丁宝桢政见不和,或许这也是丁宝桢再三挽留王祖源帮理政事的原因之一。至于易佩绅“不用门政,专以候补州县官委员司理收发文牍、传事等件,系仿香涛在晋之法也”。“香涛”即张之洞,易佩绅任山西布政使时与时任山西巡抚张之洞交善④,在此延续了张之洞的做法。

(三)

八月初二日

仲饴老表兄亲家大人阁下:

许久未通音问,倍觉歉然。迩际金风延爽,想起居万福,政祉双清,卜指日之升,恒惬临风之颂祝。弟随侍锦垣,诸托福庇,家严慈康健如常,贱躯顽壮,眷口平安,堪慰远厪。

客岁腊月,曾托四川候补县家鹤臯叔,名翱,新城人,解京饷之便,带去昔日执事嘱购衣料等件,共小皮箱两口。伊到西安时,张海峰先生业已出省,当与李觉堂太尊面,交海峰带去,先此奉闻。

川中入夏以来,雨水甚稀,天气闷热,日间如坐瓮中,汗珠雨滴。幸昨夜大雨,今早便有秋意,不然直似孙行者被困火云洞也,笑之。法越之事闻也,寒盟合肥,又当如何措施。蜀处边疆之遥,得信甚迟,想豫中见闻较确,祈便中示及一二,以广闻见为叩。家严仍拟秋后北上,但未识极峰,能如愿否?藏番、廓夷构兵之事,业已了结,惟星使前往,有半途被阻之说,将来又不知如何结局。

拉杂书上,以作面谭,草草不庄,尚祈原鉴,余容再陈,肃此奉复,敬请升安,统祈爱照不庄。

姻小弟棨顿首上,七月初六日。

表嫂亲家母夫人坤安。

表侄均吉。

家严慈命笔请安,不另。

按:此札共369字,行楷写就。此信王懿棨写于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初六日,八月初二日到。这封信和第一封相同,再次提到为吴重憙设法转交物品之事,如前所述,这封信写于第一封信的次年。自第一封“十月十八”至次年“七月初六”,将近一年时间,王懿棨却再次提及转交物品之事,可见这段时间一直没有收到吴重憙的回信。

信中提到“法越之事”,结合上文可知,指第三次法越战争,主要指中法战争。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清政府被迫与法国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又称《李福协定》),被迫承认法国对越“保护权”,并同意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等。得知这一消息后,有识之士激愤不已,易佩绅即作《闻中法议和以越南予法书愤》诗[8]。因签订此条约的中方代表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安徽合肥人,亦称“李合肥”。王懿棨称“寒盟合肥”,是指法国违背《中法会议简明条约》,于光绪十年闰五月初一日(1884年6月23日)挑起“观音桥事变”(又称“北黎冲突”),引起后续一系列冲突和战争,导致中法战争全面爆发。“又当如何措施”,王氏在此也表达了对中法关系发展前景的担忧。

信中还提到“藏番、廓夷构兵之事”,即指光绪九年(1883年)西藏与廓尔喀发生的冲突事件⑤。时任四川总督丁宝桢派候补道丁士彬进藏调解,半途被阻,后被清廷召回。之后驻藏大臣色楞额、崇纲又派西藏粮员候补知县刘钧、驻藏委员试用通判赵咸中等驰赴边界,与廓尔喀官方进行商议[9]。直到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初二日,西藏与廓尔喀才达成和议,付之以巨额赔款,即此处所言“业已了结”。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二十九日,丁宝桢上奏《丁士彬入藏中途被阻片》[10],详细奏明丁士彬入藏被阻的前因后果。

3 结语

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东方文献中心藏王懿棨致吴重憙手札三通,写于光绪九年至十年(1883—1884年)之间,内容主要涉及王懿棨与吴重憙之间的日常交往和时政沟通。其中有两通均提及王懿棨托王翱借上交京饷之便,为吴重憙带去代购衣料等物,并设法转交一事。又有两封信都提到中法战争,涉及岑毓英、徐延旭、刘永福等在此次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也表现出王懿棨在中法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后对两国关系发展前景的担忧。此外,信中还涉及到李楹、丁宝桢、王懿荣、鹿传霖、易佩绅、张之洞、李鸿章、丁士彬等晚清名人。可以说,这三通信札为研究王懿棨与吴重憙二人及两大家族之间的交往、中法战争、藏廓冲突、晚清部分官员处事与交游等问题提供了新史料。

(注:本文在信札文字识别过程中,得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刘博的帮助,特此致谢。)

注释:

① 王懿棨(1851—1899年),字信卿,山东福山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1845—1900年)之弟,贡生,曾任四川补用知府,辑有《东古文存》。

② 吴重憙(1838—1918年),字仲饴、仲怿,号蓼舸、石莲,晚号石莲老人,室名石莲庵,山东海丰(今无棣)人,系“海丰吴氏”第十八世孙,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吴式芬(1796—1856年)之子、陈介祺(1813—1884年)之婿。历任工部郎中,河南陈州知府、开封知府,署河南南汝光道道员,江苏江安督粮道,福建按察使,江宁、直隶布政使,护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住沪电政大臣,仓场侍郎,江西巡抚,邮传部侍郎,河南巡抚等职。著有《石莲庵诗文集》《石莲庵词》《律步联吟集》,编有《吴氏诗存》《吴氏文存》《吴氏世德录》《吴氏试艺》,刻有《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等。

③ “蓉城”即成都,下文“锦垣”“锦官”皆为成都别称。同治十一年(1872年),王懿棨之父王祖源(1822—1886年)选授四川龙安知府,携家上任,王懿棨随去。光绪五年(1879年)调任成都知府,后又升授龙绵成茂道兵备道,官至四川按察司使,光绪十二年(1886年)以觐见卒于京师。

④ 张之洞有诗《寿易笏山方伯八十生辰》,略叙二人交游往事。参见《张之洞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84页。

⑤ 关于此次冲突的缘起、过程、结果及影响,张永攀《清代光绪朝藏廓冲突与交涉探微》(邢广程主编《中国边疆学》第九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一文有详细论述,此不再赘述。

猜你喜欢
知府光绪封信
一封信去往紫紫村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给我写封信吧
光绪元宝户部库平一两金币
济公传
奇怪的信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远处识人
远处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