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锋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河南省是畜牧养殖大省,畜禽养殖规模化率的不断提高,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副作用。生态畜牧业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畜产品的需求,更是企业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河南畜禽养殖密度高,畜禽养殖过于聚集,循环利用的机制还不健全,粪污处理难度较大。河南省可以通过加强宣传生态畜牧发展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并引导相关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培育地方特色,走生态畜牧业品牌化发展道路。
河南是全国农区畜牧业的典型代表。2020 年,河南省生猪存栏居全国第一位、禽存栏居全国第二位、肉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禽蛋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牛奶产量居全国第六位。河南也是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生产了全国一半的火腿肠和70%的水饺。生猪、家禽、肉牛年屠宰加工能力均位居全国前列,乳制品年加工能力达400 万吨,居全国前三位。畜禽综合规模化率67.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大省。规模化的畜牧业虽然使畜牧业产量大大提高,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小的副作用。
生态畜牧业以畜禽养殖和动物性产品加工为中心,同时运用生态学原理合理地配置其他相关产业,使得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机结合,并转化为高效无污染的完整体系,最终可以使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形成畜牧业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河南省畜牧业急切需要转型升级,将畜牧业的饲养生产方式转型为具有生态化的健康高效的生产方式,达到科技含量高、资源有效利用、经济效益显著、生态效果明显的高质量畜牧业。
我省畜牧业已经向工业化、集约化发展,这虽然是一个好的方面,可是在这一过程中,给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畜牧养殖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已经成为污染源的主要来源之一。据专家测算,每产生1 kg肉蛋奶,就要产生近10 kg 的畜禽粪便和30 kg 的污水,2020 年河南省畜禽粪污产生量约1亿吨,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河南省环境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必然选择。为了解决畜牧业带来的污染问题,只能转变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建立环保与农牧业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
近年来,河南省农业稳步发展,种植业趋向高产高效化,养殖业趋于规模化和专业化,土地等资源过度开发,出现种养分离、农牧分割的局面。从种植业看,一些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过大,草业发展严重不足,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使生态环境严重受损,生态效益低下;从养殖业看,苜蓿、豆粕等高品质饲草料严重短缺,畜牧业发展不仅受到制约,还造成大量畜禽粪便不能还田利用。资源和环境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瓶颈。而生态畜牧业作为生态农业的一部分,可汲取传统农业精华,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注重资源内部循环,最大限度开发利用资源。同步提高种植和养殖两个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藏粮于畜,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质量尤其是畜产品的质量,城乡居民对绿色生态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红心蛋、瘦肉精等有关畜产品的安全事件使人们越来越看重食品的安全问题。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利于扩大优质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人们在实现小康后,更注重身体的健康,对畜产品的需求将会升级换代,对于畜产品的安全问题以及生产区的环境、畜禽的饲养方式等更加重视,人们将更多地消费生态畜产品。在发展畜牧业科技研究的同时,建立科研、生产、服务、贸易一体化的系统工程,不断提高畜产品的品质,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变化,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河南地处中原,是国家规划的中原猪牛羊禽产业带核心区,养殖总量大,密度高。根据2018 年统计数据,生猪出栏6 402.38 万头,年底存栏4 337.15 万头,每平方公里养殖643头,是全国平均养殖密度的5.5倍;牛出栏231.16万头,年底存栏373.41 万头,每平方公里养殖36 头,是全国平均养殖密度的2.6 倍;羊出栏2 208.19万只,年底存栏1 734.07万只,每平方公里养殖229只,是全国平均养殖密度的3.6倍;家禽出栏92 767.28万羽,年底存栏65 799.73万羽,每平方公里养殖9 495羽,接近全国平均养殖密度的5倍。高密度饲养带来的是疫病传播风险和污染物处理难度,河南省年产畜禽粪污量达到全国畜禽粪污总量的8%左右,处理难度相当大。
河南是农业大省,现有耕地约1.2亿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约1亿亩,基本农田约占耕地面积的85%。按照土地承载力计算,全省畜禽养殖量仍然有较大增长潜力。但由于国家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不允许在基本农田内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用地空间十分有限,畜禽养殖场只能聚集在占地仅15%的一般农田或其他用地中,个别区域养殖密度偏大。随着农业科技不断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农业生产趋势正在形成,也带动了我省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快速发展。2020年,河南省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3.4%,肉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29.8%,千头以上奶牛规模场存栏比重超过50%,均超全国平均水平。土地正快速向种植大户流转集中,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面积超过30%,这虽然符合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但同时造成了种地的不养畜、养畜的不种地,种养脱节和种养错位使畜禽粪污就近就地消纳的愿望和设想更难实现。
规模化养殖企业实力较强,可以拿出自有资金开展设施建设,但河南很多规模养殖场是经过多年摸爬滚打,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前期规划设计不够合理,预留环保设施用地不足,导致相关设施配套不足,难以满足生态发展需要,而有的规模化养殖场想扩大面积完善配套设施,但由于耕地管理政策限制,难以落实;而且源头控制设施和粪污收集设施的配套改造成本较高,部分已完成配套设施建设的规模化养殖场为降低运行成本,设施利用率不高;在田间地头配套建设输送管网和储粪(液)收集池等设施落实的还较少,粪污就近就地还田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中小规模养殖场实力弱,积极性不高,应当是支持的重点,但在实际上常常向大企业倾斜。
解决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最终出路在于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效结合,实现畜禽粪污还田消纳、循环利用。但河南省及各市县农业与畜牧部门配合不足,尽管有些市县由政府牵头推进循环农业发展,但总体上农业部门与畜牧部门联合作战、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链条还未建立,部门与行业割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循环利用的机制还不健全。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绿色发展思维方式,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发展观,彻底扭转重生产轻环保思想。发展目标上,统筹兼顾保供给、保生态、促稳定多重目标,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发展方式上,推进由粗放高耗型向节能高效型转变。发展机制上,建立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营造种养循环发展的新局面。要求畜牧生产单位转变生产经营理念,从过去以营利为目的,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逐步转变到更加关注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更加重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的生态发展理念上来,积极引导消费者树立生态消费观,打造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一体的生态消费链。
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纳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饲料兽药生产、生态养殖、畜产品物流与加工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要制定政策,大力推广绿色循环畜牧发展理念,推动优势生态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绿色、科技、生态、安全”的畜牧聚集区。加大财政对畜禽养殖企业土地流转,投资建设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设施装备的补贴力度,带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传统畜牧养殖企业转型升级。开辟多种融资渠道,促进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建设,探索建立生态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价格补贴政策。
严格落实规模养殖环评制度、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制度和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制度,新建规模养殖场落实“三同时”制度,完善畜禽养殖污染监管制度,努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格法制保护生态环境。结合国家政策要求,创新金融、税务、财政扶持政策,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给予支持,不断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撑保障能力。培育第三方治理企业,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加快构建“分散收集、集中处理、综合利用”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不断探索就地利用、异地转运利用和分散收集、集中处理等多种模式。
一方面要强化畜牧科技创新,完善标准规范,实施绿色清洁生产。畜牧部门要积极引导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有关龙头企业,对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技术装备等进行研究攻关,着力解决不同畜种、作物、地域精准结合、有机肥质量标准不配套、科技支撑缺乏的问题,建立适宜我省省情的生态畜牧业创新体系。另一方面要重视现代科学和方法在良种培育、饲料、兽药、养殖、加工和流通等方面的应用,不断完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一是要加强畜禽的良种繁育技术,提高畜禽单产水平,减少资源消耗;二是要根据河南省饲料资源的优势和畜禽品种特点,选用消化率高、安全性高的饲料原料;三是要加强研制高效能的微生态制剂,大力推广使用低残留兽药,减少药物对畜产品质量和环境的污染;四是要不断提升畜牧产品加工工艺,减少畜产品加工环节的污染;五是要建设畜禽产品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对养禽场的防疫、消毒、用药、用料、饲养进行全过程的监管,严格控制药物的残留,切实提高畜产品质量,保证畜产品的安全。
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和实行畜禽清洁生产,推行畜禽养殖场的规范化和生态化发展。一是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区域,从源头控制污染,考虑周围环境对粪污处理的承受能力,建立适度的规模养殖小区。二是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组织畜禽养殖场的生产,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禀赋,根据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倡导生态养殖,大力推广“林牧结合”、“果牧结合”和“菜牧结合”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三是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在棚舍建设和生产布局设计中,应实行干湿分离方式,既可以节约水资源,也可以有效防止次生污染,在养殖场、养殖小区较为密集的地区发展大型沼气池建设。四是强化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行业主管部门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型不同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引导大规模养殖企业完善粪污处理机械化、自动化设施设备,推进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引导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在田间地头建设储粪池和输送管网,打通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推进就地循环利用;在高密度养殖区,推广建立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引导小型规模养殖场对粪污进行集中处理。
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散养户退出市场或者扩大规模联合进入市场。以畜牧大县为重点,组织实施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将中小规模养殖场纳入治理范围,不断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覆盖面。强化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特色生态畜牧业,积极探索种养结合新模式,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对排放废物的综合利用,提升高效生态畜牧业的规模和水平。增强“品牌”意识,树立围绕品牌发展品牌经济的理念,以提高生态畜产品的生产水平,着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在国内外站得住、叫得响的生态畜牧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