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静,马 骥,杨 峥
(金陵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19)
我国图书馆事业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公共图书馆变成了城市的文化地标,其外观和内部的设计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很多地方的新馆在投入使用若干年后就出现了书不够放的现象,只为放书而建设图书馆的方式使图书馆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中外学者提出的“第三代图书馆”的概念,要求站在更高的维度来思考未来图书馆的空间建设,这无疑是图书馆科学的发展方向。芬兰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Oodi)于2018年12月5日正式开放使用,这座被誉为“芬兰人民的客厅”的图书馆一开放就备受全球瞩目;在2019年IFLA的最佳公共图书馆奖评选中从四个入围图书馆中脱颖而出,获得当年的最佳公共图书馆奖。本文通过介绍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的外观设计、动线规划、区域划分、空间设计等方面的设计实践,希望给国内在建新馆以及处于新馆改造中的图书馆带来启示。
在国外图书馆界不少学者对“第三代图书馆”的概念给出定义。美国学者马特恩(Shannon Mattern)在其2007 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中,以西雅图图书馆新馆为例,论述了图书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她把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美国“卡内基时代”的图书馆称为第一代图书馆[1],20 世纪中叶重视服务点建设的图书馆为第二代图书馆,第三代侧重将图书馆服务根植于社区。加拿大安大略省文化部门在开展图书馆战略发展调研时,将此概念延伸到整个区域图书馆服务体系,并发布了题为“第三代公共图书馆”的战略报告[2]7。
对于中国图书馆发展中“代”的划分,图书馆界有着各种观点。从历史时期看可分为“古代图书馆——近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3],但此种分类方式局限性较强,也未从功能角度去定位图书馆时代的变革;还有观点认为,第一代图书馆以古代藏书楼、纸质图书馆、手工操作为要素,第二代图书馆有开放型图书馆、复合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等要素[4],第三代则是依托无线设备的移动图书馆、云计算的云图书馆、RFID 的智慧图书馆等[5-6];程焕文提出,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图书馆为第一代图书馆,以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为主的现代图书馆为第二代图书馆,以网络化管理为主的当代图书馆为第三代图书馆[7]。而笔者更加认同吴建中的观点,他领导的“上海图书馆东馆”筹建调研组根据全球图书馆建筑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图书馆建筑发展特点,深入调查研究后提出,第一代图书馆以藏书为中心,第二代图书馆突出开放借阅,第三代图书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需求、可接近性、开放型、生态环境和资源融合,并致力于促进知识流通、创新交流环境、注重多元素养和激发社群活力[2]5-7。
作为芬兰独立100周年的献礼,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由芬兰ALA 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这座旨在“拥抱技术和进步的价值观,提供各种创新服务以及其借阅书籍”的图书馆位于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对面就是芬兰议会,周围艺术和文化机构林立,包括赫尔辛基日报社大楼(Helsingin Sanomat)、音乐中心(Musiikkitalo Concert Hall)和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Kiasma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赫尔辛基市图书馆从1600个名称征集意见中选出了Oodi 这个名字,意为“颂歌”,根据该馆主页介绍,颂歌图书馆是一个“聚会、阅读和多样化城市体验的场所,为读者提供知识、体验故事和工作及休闲的惬意空间,一个向所有人敞开大门的灵动的功能长新的新时代图书馆”[8]。这座图书馆无论是在建筑设计还是空间划分上无不体现了吴建中先生提出的第三代图书馆应具备的开放性、可接近性、资源融合、以人为本的特点,可称得上是第三代图书馆理念的生动实践。
颂歌图书馆地处市中心文化区的一块狭长的位置,由于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的因素,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图书馆与周围各种艺术和文化机构的审美风格相融合,同时也要考虑未来在建筑物下的隧道建设,最终该建筑选择的设计方案以三层各自独立的公共空间为基础,通过在一层空间上方置入跨度超过100米的不对称桥梁结构,形成两个巨大的拱形钢结构提供支撑,外部包覆以钢筋混凝土张力板,外观上像一艘巨型的方舟,这一创新性的结构方案能够在图书馆内部构建无柱空间,提供开阔的活动范围,未来地下公路隧道也可以在建筑物下方延伸,不会影响其结构[9]。
建筑的外墙饰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木质外立面采用33毫米厚度的优质芬兰云杉木预制单元构成,顶层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开放式景观,覆盖白色的天花板,犹如一朵起伏的云。顶层四周为360 度全玻璃幕墙,玻璃上有白色斑点,这种特殊定制的玻璃可以在强烈阳光照射下,缓解室内形成的巨大反光和热度。
建筑物流畅合理的动线规划始于入口的设计。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共设有3个公共入口:南面的入口主要服务于来自中央火车站方向的人群;西面的入口与市民广场形成了无缝对接,由伸出的天篷提供遮蔽,这样形成的空间可用于举办各类小型和大型活动[10];位于东北角的入口则服务于家庭图书馆和电影院的访客,电影院和多功能厅可与大厅连接为一个整体,也可以分开使用以满足不同的活动需要[11],这样周到的设计使图书馆在入口处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图书馆一层呈大空间格局,创造出一个完全封闭的没有立柱遮挡的公共空间,保证了视野的开阔性和连续性。房间均匀排布在周围,主要设施清晰可见,无论读者从哪个入口进入,穿越图书馆首层空间就可以快速接近图书馆,了解整栋建筑的功能和服务,。
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的功能设计分为三层,一层是将外部市民广场功能延伸进室内的空间,设置有信息服务台、借书还书、幼儿教育区、餐厅、电影院和多功能报告厅,是整栋建筑最嘈杂最热闹的区域;二层空间内汇集了该图书馆的科技精华和特色服务,设置有一系列配套设施齐全的工作室。用于支撑顶部桥梁的桁架间,形成了一系列不规则的独立空间,相对于正式的大开间,这种拐角处的小空间更具有私密性,用于办公、小型会议等。还有开放“作业区”,包括宽敞的缝纫工作台、激光切割机、海报喷绘机、3D 打印机,以及各种各样的大小仪器,如徽章制作机、塑封机,甚至还有相当专业的木工和金属手工工作室。孩子有专门的电脑游戏室,成年人有专业的录音棚、琴房、设备齐全的厨房等等,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工作室和设备,充分考虑了人的需求,将图书馆的主体打造为一个以学习、交流为主的空间形态,而顶层仍保留图书馆的传统区域——开放式阅览室,但藏书只有10万册,更大程度上营造一种宁静温暖的气氛,给读者阅读、学习、思考和享受让出更大的空间。
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的外立面和内部大量采用芬兰云杉木作为主材,顶部的玻璃幕墙透光度极佳,室内有绿植围绕的“阅读绿洲”,建筑内部整体呈现一种亲近自然、明亮开阔的空间体验。一层大厅和装有玻璃幕墙的多功能厅与外部广场融为一体,而位于三层阅览室外部的观景平台增加了户外可利用的面积,为读者提供了整个图书馆欣赏城市风景的最佳观景带。室内软装多采用墨绿色、灰色的软垫座椅、懒人沙发等,搭配绿植和原木色的墙面和大阶梯,在灯光方面,除了顶部大面积采用自然光源外,设计时也利用光纤艺术装饰,呈现墙体动感变色的效果,局部区域利用投影呈现绿地、动物、天空、落叶的小短片,配合音响系统播放海浪、海风、下雨,或者动态的风声,让人放松身心、更加集中注意力。
图书馆作为一个城市高级别的文化设施,为了追求服务效能和服务范围的最大化,一般选择布局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并且保证交通方面的高度可达性。从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的项目中可以看到,图书馆的西面直接连接市民广场的便捷步道和自行车道,读者可以骑着自行车直接到达图书馆门口,南面面向中央火车站,慕名而来的游客出站就可以直接到达,同时图书馆周边政府和文化艺术机构林立,包括芬兰议会、赫尔辛基日报社大楼、音乐中心和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这些建筑与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共同形成了赫尔辛基高等级的文化地标区域,形成聚集效应。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这种无形的力量可以将更多人集结在一起,将图书馆这样一个思想的殿堂打造成一个互动的空间,不仅仅是人与人的接触,还包括人与周围文化机构的接触,实现新的互动,迸发出新创意和火花,形成推动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合力。
作为芬兰独立100周年的献礼,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在设计规划的最初阶段就考虑到未来图书馆所有人平等享用空间的权利,所以在2010 年启动了“梦想树”计划,该计划体现了一个以市民为核心的包容型城市的项目规划过程,“梦想树”既是一个虚拟网络平台,又是一颗真正的树木,赫尔辛基的市民被邀请来为即将开始建设的中央图书馆提供灵感和想法,他们既可以在网络平台提交关于图书馆的想法,也可以到现场来,将想法亲自贴在树上。“梦想树”计划共收集了约2300条意见,为今后图书馆的设计方向和服务内容提供了宝贵意见。同时由市民主导的预算编制委员会,选取8了个来自“梦想树”的想法,发展成项目提案,通过讨论提案来确定如何支出预算资金,市民还应邀为图书馆建筑设计团队的遴选提供意见[12]。这种公众参与的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图书馆设计的全过程,大到布局、功能,小到家庭趣味性设计、家具的选购等事项。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通过悉心听取并采纳图书馆设计规划的不同声音,回应广大市民对图书馆的关切和需求,有助于增加城市居民的凝聚力,提升公民意识,让每一个居民对这座建筑物产生拥有感和自豪感。
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被打造成为一个从幼儿园到创业实践中心的文化家园,规划井然有序,并且响应市民的需求,在空间上划分出家庭阅读区、公民学堂、工作室、娱乐空间、社交空间、安静的阅读空间等,而藏书仅有10万册,充分为人的需求腾出空间,不仅如此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还为使用空间的人提供生产工具,如缝纫工作台、激光切割机、海报喷绘机、3D打印机、徽章制作机、塑封机,木工设备、录音棚、琴房、设备齐全的厨房等,创建了一个可供市民学习和创作的空间,市民只需要支付少许的材料费,就可以借用这些设备,成为内容生产者。由此可见,在我国各大城市建设第三代图书馆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图书馆作为文化中心,并不只有通过提供书,倡导阅读来促进人们对知识,对信息的获取,而是要担任更多不同的角色,引导人们利用生产、创作、与人交流的方式来学习和创新,共同进步来应对未来社会的变革。
印度图书馆学大师阮冈纳赞在其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出: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馆员作为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定也要伴随其不断成长。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占地17250平方米,但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空间用于放置图书,且总量永远保持在10万册左右,这么做并没有削弱图书馆的核心功能。相反,它顺应技术的发展,利用在线服务和图书分类机器人团队,为方便读者获取知识和信息创造新的机会,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访问近340万册/件藏品,同时,该图书馆得到成熟完善的HelMet 在线图书馆编目与订阅系统的支持,通过该系统读者可以接触到整个赫尔辛基大区内的所有图书馆的藏书。
大量静态书籍的储藏不再是图书馆的第一要务,如此一来馆员们便要重新考虑角色的转变了。除了基本的公共服务,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的馆员们需要学习电影院、录音棚、制造空间的各种设施的使用技能,同时也需要收集市民的反馈意见,通过询问他们是如何使用图书馆的,以及他们希望图书馆将来能帮助其实现的目标,这样图书馆的馆员得以继续优化图书馆空间的优先等级,为活动和参与提供更多空间。更重要的是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不断发展进步的文化计划与图书馆管理人员组织工作的方式相辅相成——每个团队都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能够通过员工投票做出集体决策。而对图书馆整体产生影响的事项则提交给所有工作人员投票决定[13]。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为将来图书馆员的角色塑造提供了模板,面对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图书馆员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新知识、新思维,拓展思维方式,与图书馆共同成长。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向第三代图书馆发展转型之时,芬兰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作为先行者,为当地市民提供了新的思想殿堂,让人们与图书馆彼此接触,实现新的互动、体验和理解,开启了图书馆的新纪元。本文初步研究了该图书馆的外观设计,动线规划、区域划分、空间设计等方面的创造性实践,同时也对我国第三代图书馆建设提出了启示,如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辐射力,以阅读活动、各类文化活动为推手,全面打造集成体验式的文化共享空间,以及图书馆员角色的转变,即保持学习,成为复合型人才,甚至馆员以团队形式参与图书馆决策等。作为国内的同行,需要对这座“样板式”的图书馆继续观察和研究,特别是对市民使用该图书馆的后续体验和该图书馆的活动案例,这将为我国第三代图书馆的建设提供较高的经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