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太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新疆 阿拉尔 843300)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水资源面临着资源总量减少、分配不均匀以及浪费等问题;同时,受自然因素影响,季节性河流灾害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安全威胁。目前,我国已经将水资源问题视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并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水资源治理措施的实施。为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我国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在着重建设大型水利工程之外,同步加强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实现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协同发展,全面改善水资源分配情况;同时,利用水力资源实现生态发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1,2]。
由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河道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进而影响了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因此,国家逐渐重视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3,4]。中小型水利工程能够为周边农牧生产活动和人民生活提供很大帮助,调节区域性水资源短缺,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抵御自然灾害影响,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但是,由于中小型水利工程一般建设在偏远地区,比如农村、山区或者畜牧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建设规模都比较小,甚至由于地方政府个别官员的腐败使工程建设资源减少,在后续管理中也因缺乏系统的专业化管理导致水利工程并不能充分发挥其本来的功能,进而还会给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基于上述问题,从生态学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
我国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区域性、不平衡的发展特点。首先,我国集中力量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如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往往建设周期长、规模巨大、所需资源数目众多,且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在建设过程中,对周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面对洪涝等突发灾害时难以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可能导致流域内局部地区出现水资源缺失问题。反观中小型水利工程,其建设时间相对较短、规模较小,同时出现安全威胁的情况也比较少,相关部门对建设施工过程的监督也随之减少,进而忽视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6]。
在水利工程的后续管理上,工程各项目的运行都需要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操作管理,项目之间的联系也需要具备较强专业性的人员进行控制。大型水利工程具有较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和高端的应用设备,而且有国家的政策扶持,具有良好的专业人才输入和经济运作体系。而中小型水利工程本身地理位置和工作环境比较不理想,还缺少国家政府的关注,经济实力和工作条件都难以吸引相关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因此,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往往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对工程各方面的管理缺失,更难以顾及工程的生态效益。而且,国家相关部门也会因对小型水利工程的不重视而相应减少对工程管理情况的监督巡查,使中小型水利工程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理想工作效果[7]。
水利工程建设主要有3 个目的:①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流域内的水土资源,增加空气湿度,提高植被覆盖率,净化空气,减少生产生活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增强对洪水或旱涝灾害的抵御能力;②为了解决我国水资源区域性短缺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减少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为周边地区提供较为稳定的水资源供应;③利用水资源进行适当的生产活动,大型河流的水利工程能够利用大流量的河水进行水力发电,减少传统的火力发电,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生态保护,推进了国家节能环保建设的进行。中小型的水利工程能够为周边区域提供较为稳定的水资源,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等多方面发展,进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8,9]。基于这3个方面的目标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 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在工程决策与设计阶段,由于受地形、地质等多种因素影响,水利工程的项目策划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内容,最终形成后需要通过一层一层的相关部门的批准才能实施,其准备过程漫长。同时,项目的进行需要不同单位之间的协作,因此要提前对方案各方面内容进行单位组织工作安排,这对工程建设主管单位的组织管理能力提出很大挑战[10,11]。
(2)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一些工程施工队伍工作不认真、偷工减料、诚信度低、拖慢施工进度等不良情况。这些问题轻则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和时间浪费;重则导致工程建设质量堪忧,难以实现目标的运行状态,进而会对工作人员造成生命安全威胁;甚至还会出现施工队工作一半拿钱跑路的情况,直接耽误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进程,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中小型水库管理部门对其建设不够重视,疏于监督,以及施工队伍的懈怠,常出现工程账目与实际支出不相符等情况。同时,由于工作人员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不重视,忽视了建设过程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工程废料就地排放,生产垃圾随处堆积,有的还因为工程策划的不足造成工程建设对区域河流形态破坏,可能导致河流分流进而消失,流域内的植被生态也随之恶化。
(3)部分施工队伍由于工作人员大多不具备专业的技能知识,缺少对工程建设安全重要性的认知,为了获得更多利润选择减少施工成本或缩短建设周期,将建设结果应付过去,因此施工中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可能会导致施工建设中出现坍塌损坏等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4)在资金方面,如果水利工程建设受到意外因素影响,就有可能导致建设成本上升;如果超出计划方案的资金上限,那么工程缺少资金来源将无法完成建设。工程建设中可能会占用居住区,需要居民迁移,因此需要一大部分的拆迁费支出。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周边电路或交通受到影响,还需要部分资金作为补偿来减少受影响居民对工程建设的阻碍。
1.2.2 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管理的成本问题。工程建设完毕后,在后续的运行管理过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原因影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故障问题,或者由于建设不到位直接导致投入运行的水利工程无法达到预期的工作状态。因此,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工程问题进行修补管理,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管理资金,一旦所需资金超过项目预算,那么对于工程问题的处理将难以进行。
(2)工作人员专业素养水平不高。中小型水利工程一般在工作人员管理方面缺少完善的管理体制,工作合同内容不严谨,招聘门槛较低,工作人员变动较大。而且,很多单位对工作人员管理松散,入职前没有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宣传和职业技能培训,这样就导致很多单位员工能力低下,不利于工程单位的工作开展和长远发展。同时,大多企业对生态效益关注甚少,几乎不会对工作人员宣传培养环保意识,进而使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破坏。
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反作用于自然。目前,水资源问题已经是全球资源问题关注的焦点,我国也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从生态学视角来看,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应当遵循以下生态理念:客观事物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水利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系统内部所有元素的共同努力,如果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内部某个元素造成了破坏,可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出现问题,如此恶性循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会越发严重[12]。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限制,能够自我消化生态系统内部的环境污染,同时进行更新代谢,对系统内部生物元素有一定的容纳范围。当外来事物加入生态系统中,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冲击,对系统内部其他元素造成一定影响。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容纳能力,一旦水利工程建设超出了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范围,生态系统可能会整体失衡,系统内部功能丧失,生态环境逐步恶化,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通过漫长的努力才能够得以恢复。客观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外来因素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补充效果,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当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与生态系统和谐相融时,水利工程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蓄水固土,增加大气湿度,提高区域内水循环,进而提供植被覆盖率,提升土壤肥度,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自净能高,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进程。
针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问题,首先应提高整个工程建设队伍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工程建设前,先对各部门负责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增强职业责任感,从心理上改变工作人员对项目的态度;加强对工程建设各方面的监督管理,在工程资金账目管理方面,调整管理机制,实行账目分权管理,增加负责人数量,使他们在职权上互相牵制,防止不明资金支出;实行严格的施工队伍招标标准,对参与招标的施工单位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之后对选用的施工队伍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与安全意识培训,增强其对工程重要性的认知以及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在施工建设中,主办部门要与施工队伍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保证工程材料与施工进度得到双方的意见统一,同时减少施工队伍偷工减料、消极工作的情况发生;对工程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巡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的部位,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增强对所有工作人员的环保要求,实行垃圾分类和统一处理,尽最大可能保护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稳定[13,14]。
对参与工程建设的全体工作人员进行环保意识培训,针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环保知识科普,并在日常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制定相应的赏罚机制,增强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引入相关的工程废料处理设备,对工程建设中的一些废料进行处理,防止随地掩埋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着重完善水利工程的水资源环境监测与蓄洪防洪工程,实现对区域内水质变化的实时监测,在夏季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先建设好防洪工程,以防突发季节性洪涝灾害对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严谨制定开发方案,要提前对建设地区进行实地勘察,充分了解建设区内的生态环境情况,以此制定过程建设方案规划;对工程建设各项目进行施工顺序安排,有层次地进行项目开发,以保证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结构和谐稳定;加强对区域内环境的监管,及时反映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内各元素的变化情况,防止工程建设造成人为的生态破坏。
与大型水利工程相比,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需建立完整的人员管理机制,对各部门人员进行严格管理,明确各部门负责的任务内容,完善工作制度与时间安排,提高工程管理的专业性、科学性;相应提高对工作人员招聘的门槛,完善招聘员工合同的内容,严谨语言表述,对新入职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对应的专业技能与理想道德素质培训,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能力;在工程管理方面,制定详细的考察机制,定期对工程各方面工作情况进行监察记录,对于设备也进行完整的使用情况记录,及时对出现的故障进行维修解决。相关部门和政府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工程管理的监督管理,准确反映工程建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国家主管部门的关注,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的完善,实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作用是相互的,由于近年来的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现在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了日程,如何促进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是日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如何做到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仍需要各方面组织的共同努力,实现水利工程与自然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程建设接下来要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