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针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农业生产,而劳动力的缺失,导致劳动成本和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增加。农业机械不仅能够弥补劳动力的缺失,同时又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遏制成本的过度增加,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总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新时代背景,首先剖析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并提出了农业机械化推进策略,以期能够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借力农业机械,推进“藏粮于地”战略实施。采取农业机械化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以此来减少化肥的使用,改良土壤结构,恢复土壤微生物群落,进一步促使有机物分解,从而使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提升。另一方面使用污染性低、喷量精准的大型喷药机,能根据农作物病虫害情况进行智能分析,从而选取适宜的农药品种,自动调节作业速度和喷药量,可实现精准喷洒、科学用药。此外,借助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播种施肥机械、水肥一体化设备等农机设备,在减少化肥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利用率;与此同时,借力机械化废弃物捡拾设备,还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再利用。
一方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品,使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地板”抬高和市场价格“天花板”挤压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面对日渐突出的劳动成本高、生产成本高、利润收益缩窄等问题,亟需探寻有效手段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稳定农业生产。为进一步普及农业机械化,我国政府出台了诸多政策,如农机购置补贴、土地深松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而随着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跨区农机作业等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购机的压力,减少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各项投入,为提高粮食产量奠定了良好基础,使得农业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农业机械,还可以减少农业生产环节中的损失,真正实现节能降耗。如通过对收获机械、干燥机械、仓储设备等农机产品的性能进行提升,可以降低在收获、烘干、存储等农机器具使用过程中的损失率。通过鼓励农民精量播种、科学种植,还能提高农作物产能;通过更新农机报废补贴,加速老旧设备的淘汰率,推进复合型、多功能农机器具的普及,能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一方面,借力农业机械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当前,秸秆禁烧是各级政府在农业污染治理中的重点,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可使得该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在秸秆综合利用中,农业机械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通过秸秆粉碎设备可以自动完成秸秆还田;自走式捡拾打捆机可以自动进行秸秆打捆;穗茎兼收玉米收获机可以将青黄秸秆制作成饲料。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可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设备通过切碎、发酵、高温消毒等流程,对病死禽畜进行无害化处理,不仅避免了环境污染,同时也加强了动物疫病的防控。设备处理后还能产生生物有机肥,有利于资源的再利用。在规模化禽畜养殖场、垃圾站,利用粪便、生活垃圾等资源,借助秸秆气化设备、沼液沼渣运输设备、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备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开展沼气工程,对沼气沼渣进行深加工,从而产生可用于种植的生物有机肥,不仅取得了环保效果,同时还实现了废弃物的再利用。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农业劳动者主体的大力支持。因此,在推进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研推广、培训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农作物各个生产环节所需的农机设备的研发,如农作物播种环节机械、适合山地丘陵地区的小型农机设备等。在农业机械中,农用柴油作为主要动力存在着污染性大的缺点,可推广和研发电力型农机,立足生态环保理念,走绿色无污染发展道路。与此同时,面对当前农村机播面积不断减少的局面,农业机械应将发展重点落在农作物播种和收获环节,多研发或引进一些相关机具,推动农作物播种和收获机械化,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奠基。此外,还应加大农机宣传力度,定期到乡镇开展宣传活动,从多方面入手推动农业机械在农村普及。
农业是国家财政扶持的重点产业,要想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就必须要做好农机补贴政策,具体可以从四方面入手:一是优化结构,高效扶持。面对时代的不断发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也应顺应形势,对补贴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满足农业高效发展的需求,对于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农业机械可予以优先扶持。如秸秆还田机械、秸秆打捆机械、秸秆综合化利用机械等,可以优先补贴,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帮助,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二是突出重点,择优扶持。煤炭、农用柴油、石油等是农业机械的主要燃料,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污染环境。因此,在农机购置补贴上可优先补贴低耗能、低排放、技术先进的清洁能源农业机械。三是因地制宜,精准扶持。在推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对补贴政策进行合理调整,优先考虑补贴适宜当地农业生产的机具。四是统筹兼顾,系统扶持。在落实和推进补贴政策时,应适度兼顾与农产品相关的冷藏、保鲜、运输等环节农业机械的补贴,同时与其他支农政策相配合,系统化推进补贴政策。
农机主体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普及的重要载体,当前新型农机主体主要有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等。一方面,要精准把握培育对象,在培育对象的选择上要做到有的放矢、聚焦重点。譬如,一些有学历、有激情、愿意投身于农村农业发展的青年一代、返乡创业农民工等,这类人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情感,所从事的工作与农村息息相关,且有一技之长傍身,属于留得住、有影响的群体。此外,还可以通过政策引进一大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这类人群学识广博,接受了系统化的教育,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人们的发展理念发生转变,农村成为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有利于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要精准把握培育方法,针对不同农机主体实施差异化培训、因材施教。这样在培训过程中才能有明确的目标,彼此之间才有共同语言,从而产生经验和情感上的共鸣。当然,培训内容应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培训重点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将培训班办在田间地头;发挥榜样激励作用,通过典型引领,激励其他农民能够对农业机械产生信任感,同时激发典型示范带动的责任意识,通过言传身教和辐射效应,培育更多新型农机主体。此外,还应重视社会资源的利用,积极与大中专院校进行对接,尤其是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具有技术、师资等资源,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培训资源,在培育新型农机主体中发挥应有效应。
总之,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能够促使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增加,是维持农业发展基础条件的重要因素。对此,要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农机推广和宣传力度,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新型农机主体培育,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