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江
(曹江陶瓷艺术工作室,景德镇市, 333000)
景德镇在东晋永昌二年的时候被称为新平镇,这时候是属于江州管辖,开启了景德镇行政建制的开端,在唐武德四年(621年)的时候新平镇被改名为新品下,以在昌江之南,所以又下设了一个昌南镇。武德八年(625年),撤县。开元四年(716年),复置,所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浮梁。镇先后属于于新昌、浮梁县。景德元年(1004年)的时候真宗帝赵恒遣官制瓷,而景德镇镇生产的青白瓷质地优良深的皇帝的喜爱,遂将年号“景德”来赐名后改之为—景德镇,这一名字也沿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景德镇陶瓷业在陶瓷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陶瓷每一次的改革和创新都是足以影响全国乃至全球陶瓷业。传统陶瓷行业种类繁多,大致分为:瓷石开采业、制瓷业、烧窑业、画瓷业(旧称红店)、看色业、包装业等等,因为种种社会原因,从事陶瓷行业的人们有着许多的不便和不易。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陶瓷行业有了专门的机构管理,从而为广大陶瓷工人带来了方便,也大大提高了质量和产量。
景德镇因其独特地理环境,古镇底下酝藏着丰富瓷土,和辖区内丰富水系、林木资源,为陶瓷业带来了天然的优势。瓷土原料以前主要分布在南河及东河流域。其瓷土品种较为繁多,即有制瓷的高岭土,又有制釉的瓷土,还有制匣的耐火土等,而且品质优良,其中,尤其是高岭土更是极品中的极品。
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原料就是瓷石和高岭土,而景德镇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也在于它有着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瓷石都是需要开采的,最开始人们采用的采石方法是露天的竖坑法,就是在一个垂直的坑道里面从上面往下面挖,当挖的差不多了再将瓷石给炸裂,用车轱辘把瓷石给吊打地面上,但是这种方式就有一个缺点,它的排水和通风都不方便,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问题。后来人们开始进行改良,出现了横坑法,在山的侧方位穿出一条隧道出来,再在隧道内用松木来横着支撑起来,部开多条通风的管道,这样采石的时候就先用草木灰把瓷石加热在浇上一盆冷水,利用热胀冷缩的一个原理来让瓷石自然的开裂,之后再用锄头凿松瓷石就更容易采取。
瓷石采取完运送到山下面去后,会有专门的碓户人力敲碎成小块状,之后再利用水碓车把瓷石捶打成粉末状,经过反复的淘洗、沉淀去渣、稠化浓缩,然后制成砖形的白(dǔn),然后卖给胚行。
高岭土最早在元朝景德镇麻仓山,当时大家称为“御土”。其开采容易,只要用锄头就能轻易开采,而且开采方便,避免了土塌方情况。由于高岭土是属于疏松黏土,不需要捣碎,只要进行淘洗就可使用。
匣钵土也称之为耐火土,主要成分是由白土、老土和子土,耐火图主要产之于景德镇高砂、马鞍山、里村等地。做匣时,将三种土混合在一起使用。其制做工艺和拉胚成型相同,造型为圆形。匣钵主要是放瓷器胚胎的,瓷器的大小取决于使用匣钵的大小,钵通常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
陶瓷又称之为瓷器,器就是所谓的器形,如圆、瓶、罐、器等等。因此,瓷器成型是所以工艺中最关键的,而且难度系数较大,要求制作时每个环节都要注意。
手工成型流程分成为复杂,这里我就简单介绍一下。1,、揉泥:柔泥是指在一块一块青石板或长形板凳上铺一块白布,用双手用力揉压泥团,其目的是将泥料中的气泡排出,揉成长条后便二次使用。2、拉胚:拉胚师傅用木棍(或竹棍)拨动拉胚车使其转动,再将揉好泥团摔在胚车中心,双手从下往上拉出自己需要的需要的造型。3、晒胚或烘胚:胚胎做好后,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进行晒。烘胚通常情况下是在冬天或者梅雨季节,因其胚胎上水分太多,或者冬天胚胎容易结冰,所以需要生火,对其进行烘烤。4、利胚:是使用刀具对胚胎里外进行“削”,剔除多余泥巴。利胚工不仅要求工艺高,还要求熟练各种泥料,还要掌握各种曲线变化,俗话说的好,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也不行。5、补水:先扫除胚体上的灰尘和杂质,再用特制的笔蘸清水,平均的对胚胎面涂抹,补水可以消除胚胎上的刀痕和手纹,又可以再一次排除其他粉尘、杂质,避免烧出后,出现麻点、针眼和釉面其他问题。 6、施釉:现代称之为喷釉,釉,是指陶瓷表面上的那一层薄薄的透明玻璃质感的釉,景德镇传统釉面通常是灰釉。施釉方法通常有蘸釉、浇釉、荡釉和吹釉这几种,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不同器形,使用不同的方法。7、剐胚:是圆形器成型最后一道工序,为了画胚、吹釉时方便用手把握,故在此前现在底部6到10公分的实心胚足,在所有程序完成后,就将其利短上釉,这样可以避免在烧制时粘到匣钵。
陶瓷又称之为“土与火的艺术”,因此烧制成瓷这一工序也是很关键的,无论器形多么优美,还是绘画的多么精美,最后都要经过火的洗礼。景德镇窑炉从五代的馒头窑到宋朝的龙窑,还是到明代的马蹄窑、葫芦窑,再到清代的蛋形窑,最后到现代的煤烧、天然气、液化气等等。每一次的窑炉形式的改变,每一次烧造技术的进步都是在为奠定世界瓷都而做的基础。
烧窑是胚胎烧炼成瓷器的全过程。旧的烧窑成瓷时间大约是16到18小时,通常要工人们轮流进行。现代气窑烧制是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烧制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满窑、烧窑、开窑。
所谓装饰工艺,是在陶瓷釉面或胚胎上进行艺术绘画加工工艺,绘画对提高陶瓷产品价值起到了积极做用。景德镇装饰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类:
(1)刻划花胚胎装饰:使用刀或者竹片在胚胎上进行雕、划、剔等装饰手法,刻画出需要的纹饰后再吹釉(或不施釉),后入窑经高温烧制成瓷。
(2)颜色釉装饰:颜色釉装饰分为低温和高温两种,其中高温颜色釉是石灰釉利用氧化钙作为助溶剂,后经1200°C以上高温烧制而成。低温颜色釉是用氧化铅为助溶剂在700°C到900°C的温度烧制而成。颜色作画到了近代为巅峰,因其在烧时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为广大绘画者所喜爱。景德镇颜色釉品种繁多,颜色更是美轮美奂,故有“七彩天然宝石”之称。
(3)釉下彩装饰:釉下彩即是在胚胎上进行彩绘,通常分为青花、釉下五彩、釉里红等,绘画完成后吹透明釉,再入窑高温烧成,其特性清新、素雅所以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宋代褐彩就是釉下彩最初形式,到了元代青花更是开创世界彩绘的新纪元。
(4)釉上彩装饰:是指在已烧成瓷器的表面上进行彩绘,后经750°C到850°C低温二次烧成,这一工艺目前也是景德镇陶瓷装饰绘画的主流之一。景德镇釉上彩绘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如红绿彩。明、清时期釉上彩达到巅峰,如粉彩、古彩、珐琅彩、五彩、素三彩等,其中粉彩、珐琅彩多数为皇家用瓷,普通老百姓一般很难拥有。到民国时期,浅降彩,洋彩(后称新彩,由德国引进)等装饰彩绘品种。
(5)陶瓷综合装饰:是有别于其它种类的陶瓷装饰,它是一种全新表现形式,其工艺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呈现在陶瓷上的,而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工艺手法的装饰形式结合起来运用在一件作品上,使陶瓷产生全新的艺术效果。它的表现形式灵活多变,既可以釉下、釉上单独完成装饰,又可以釉上、釉下结合在一起完成装饰,还可以雕刻后与不同颜色釉相互结合等等,这种装饰形式之间相互呼应、相互互补,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独特装饰效果。
古代外销瓷运输包装,主要是在每件瓷器里灌满沙土,再在沙土里洒上一些豆类或者小麦等种子,让其发芽,发芽生长出来的绿植相互交错从而形成一个坚固的整体,从而便于漂洋过海运输。到了清朝中晚期景德镇的瓷器内包装有纸包和草扎两种,外包装则主要有木桶装(也称筒、笼)和竹蔑包扎两种。选用不同包装方式的依据,主要是瓷器的质量等级差异:相对上等的用纸包桶装、次之草扎桶装,而商用销售或相对低等的瓷器则“只用茭草、竹篾包扎。”、“将茭草置于内,竹篾横缠于外。”
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现代艺术的组成的重要部分,纵观历史的进程,优秀的作品往往都是紧扣时代的脉搏,不同的时代都有着与其不同的风格、特点和时代背景,每个阶段的陶瓷作品都是有着一定历史时期生活的写照,朝代的繁华、兴旺、没落都能够在陶瓷作品中体现出来。现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进步、繁华都是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坚持不懈,大家共同努力,好的作品都是时代的统一和谐诞而诞生的,相对而言,社会发展也是时代在推着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