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治疗及研究进展

2021-01-06 06:33张梅柳壮曹文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91期
关键词:利胆气滞证型

张梅,柳壮,曹文富

(1 重庆市南岸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重庆 400067;2 重庆市潼南区古溪中心卫生院,重庆 402673;3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 400016)

0 引言

在国家经济环境不断改善的背景下,环境污染、不健康饮食习惯、较大的生活压力等因素也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这也是导致胆囊息肉患病风险不断升高的重要原因。此类疾病的发病群体以男性居多,多数患者的疾病症状缺少典型性,容易被忽视。通过定期接受彩超检查,如果影像学资料显示胆囊息肉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大,应当及时进行病因的分析,让患者及早接受有效治疗。随着专家学者对胆囊息肉的临床研究不断增多,在治疗方法方面有了一些新进展,文章对此进行综述。

1 中医对胆囊息肉的认识

1.1 中医对胆囊息肉的病因病机研究

“胆囊息肉”为现代医学对该疾病的称呼,中医学中没有此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可以纳入“胆胀”“积证”“胁痛”等中医学范畴,病灶位于胆,同时与肝脏、脾脏存在密切关系。分析病因,不良饮食习惯、肝胆宿疾、情志不畅等都会使患病风险明显升高。

中医对于此类疾病的研究由来已久,对病因病机也有较多阐述。《灵枢·本藏》中记载:“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丹溪心法·胁痛》中则记载“胁痛者,其脉沉涩,当作郁治”。《临证指南医案·胁痛》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气郁血阻,瘀血滞于胁络。近代中医学者对胆囊息肉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多研究进展,认为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受湿热邪侵袭、患蛔厥证等,会造成湿热蕴结肝胆,气机阻滞,痰浊瘀滞于络,从而引发相关疾病[1]。熊成名等[2]认为,忧思过度导致肝郁气滞,疏泄不利,进一步造成胆汁淤积而形成息肉。周汉清[3]认为肝郁气滞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气滞血瘀;也可能因肠胃消化功能不佳而造成积食,水湿内停,日久化热,蕴蒸肝胆,久而久之便发生病变,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

1.2 辨证分型和分期论治现状

中医治疗胆囊息肉需要先对患者实施辨证分型,但是很多医家对于该疾病的证型有自己的见解,没有统一标准。朱乐乐[4]认为胆囊息肉属胆热痰湿证;文献[5]将胆囊息肉分为肝郁气滞兼脾虚、痰阻血瘀2 个证型;许向前等[6]收集病例中包括肝郁气滞、肝胆湿热两种证型;夏德军[7]认为胆囊息肉常见证型为气滞血瘀夹湿热;黎强等[8]认为胆囊息肉为肝气郁结、气滞湿热证型;袁帅强[1]认为胆囊息肉属肝胆湿热夹血瘀证;李瑞娇等[9]收集符合气滞血瘀夹湿热证的胆囊息肉患者。

1.3 中医治疗

(1)中药单方:王佳佳等[10]发现复方中药中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在胆囊息肉治疗中的使用最多;排在第2位的为补益类药物;具有渗湿利水功效、理气功效的药物排第3 位;第4 位为清热类中药;第5 位为化痰类中药;对中药用药频率排前15 位的进行排序,依次为柴胡、郁金、甘草、金钱草、莪术、三棱、枳壳、茯苓、黄芩、白芍、穿山甲、青皮、山楂、薏苡仁、鸡内金。

(2)胆囊息肉的复方验方治疗现状:夏德军[7]认为胆囊息肉常见证型为气滞血瘀夹湿热,予以胆石通利片+自拟利胆胃颗粒联合用药方案,口服用药,治疗总有效率为92.0%。朱乐乐[4]认为胆囊息肉属胆热痰湿证,治疗原则为行气利胆、化痰散结、清热祛湿,方用利胆化痰丸,临床疗效显著。黎强等[8]认为胆囊息肉为肝气郁结、气滞湿热证型,选用乌僵汤加减疏肝利胆、清热泻火,临床显效。

(3)其他疗法:中医治疗胆囊息肉方法很多,除口服中药治疗外,还有针灸等治疗方法,徐平等[11]运用现代针法脐针结合传统针灸法治疗胆囊息肉案1 则显效。

2 西医对胆囊息肉的研究

胆囊息肉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发病机制复杂,当前很多西医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胆固醇代谢异常有密切关联[12]。

2.1 常见胆囊息肉类型的发病原因

胆囊息肉以非肿瘤性息肉最为常见,其中发生率最高的类型为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也比较常见;肿瘤性息肉患者比较少,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发病率有所升高,且此类疾病更容易发生癌变,癌变后预后比较差,接受放疗、化疗的效果均不理想。

(1)胆固醇息肉:该疾病发生机制主要为胆囊收缩功能衰退,影响胆汁正常排泄,造成胆汁淤积。胆囊黏膜上皮巨噬细胞对胆汁中胆固醇进行吞噬,产生很多泡沫细胞,从而导致胆囊增生并侵袭胆囊腔,形成突起,最终导致胆固醇息肉的产生。

(2)胆囊腺肌增生症:这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病灶部位主要在肌层、黏膜上层,上皮、平滑肌增生是其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有>8.7%的患者属于此类疾病。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结节型、弥漫型、局限型患者占比较高。

(3)胆囊腺瘤:这是一种良性肿瘤,在中老年女性中发病率较高,肿瘤直径通常<2cm,若肿瘤直径较大可占据整个胆囊腔。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发病机制主要是结石、炎症产生长期刺激作用,导致黏膜上皮增生,形成的增生物向胆囊腔内突入而导致息肉。

2.2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西医诊断

西医诊断胆囊息肉主要是通过CT、彩超、胆囊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其中彩超在该疾病检测中具有无创、经济、准确性高等特点,因此为首选诊断措施。超声检查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位置、大小、数量、病灶局部情况等都能进行直观清晰的显示,并且可以对息肉实施动态观察,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依据,使诊治效果得到保障。另外,超声能够对多切面进行动态扫查,检查指标能够量化。其中胆固醇息肉通常呈现出强回声,腺瘤以等回声为主。

2.3 西医对胆囊息肉的治疗

2.3.1 保守治疗

若胆囊息肉患者无症状,应当定期查彩超。无合并炎症时,患者可规律进食,减少胆固醇、脂肪类食物的摄入,避免食用油腻、生冷、刺激、不好消化的食物。若患者手术耐受性较差,存在炎症现象,可以使用利胆、消炎类药物,如消炎利胆片、熊去氧胆酸胶囊、胆宁片、十味蒂达胶囊等。李坤等[13]研究发现,胆宁片有效成分可以降低Oddi括约肌张力,利于胆汁代谢,促使胆固醇含量降低,对息肉产生、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消炎利胆片对肝细胞分泌胆汁具有促进作用,可以让胆汁成分发生变化,使胆固醇更快溶解,加速胆汁排泄,达到消炎利胆作用。熊去氧胆酸胶囊对胆固醇的吸收有抑制作用,可以减少胆固醇,防止形成胆固醇息肉。十味蒂达胶囊可以促进机体胆汁酸水平提升,使胆固醇更快溶解,抑制胆固醇息肉的形成,且可以让胆囊壁更为松弛,药物功效主要是抗炎利胆。

2.3.2 手术治疗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主要手术方式有腹腔镜、开腹胆囊切除术,前者因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目前已成为首选方法。目前,国内外就胆囊息肉是否应行手术治疗及选择何种手术方式还存在分歧。以下几种情况考虑为胆囊息肉的临床危险因素:(1)单发病灶,直径>8mm,无蒂或基底宽大;(2)胆囊颈部病变具有梗阻风险;(3)年龄>50 岁;(4)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症状明显;(5)B 超显示短期内息肉明显增大,警惕恶变。以上情况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术。若满足以下2 种情况:(1)单发病灶,直径<8mm,症状不明显,年龄<50 岁;(2)多发病找,直径<5mm,无症状。建议此类患者定期检查B超(3-6 个月/次),等到符合手术指征后实施手术。

3 胆囊息肉中医治疗的问题与展望

多数胆囊息肉为良性,也有少数可能发生恶变,因此不能掉以轻心。当前超声筛查胆囊息肉的准确率较高,但是疾病性质的判断方面还有待改进技术。当前在胆囊息肉的临床治疗中,保胆取息术为治疗的一个新趋势,但是这种技术的样本量比较少,手术并发症、病死率等研究数据的可信度有待提升,因此当前这种技术还没有大范围开展。中医药治疗胆囊息肉有较多优势,主要表现:①无创;②疗效理想;③费用低。目前文献资料主要是各医家学者进行临床经验的总结,疾病辨证分型、治疗原则、使用药方等缺少统一共识,远期疗效的相关研究数据有限。因此今后中医治疗胆囊息肉还需要加强疾病发生机理、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使治疗方法更为科学规范。

猜你喜欢
利胆气滞证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乌梅绵茵陈蜜露利胆祛湿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何泽教授从“邪伏散膏”论治糖尿病前期湿热蕴脾证验案1则
17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及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