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文县水文站水文特征研究

2021-01-06 00:21
四川水利 2020年6期
关键词:蒸发量径流量年际

刘 霞

(陇南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甘肃 成县,742500)

1 基本概况

白水江发源于甘肃、四川两省交界的岷山山脉南段的弓杆岭[1],由西源白河与北源黑河汇流而成。黑白二水于黑水塘汇合后向东南流,经九寨沟县、甘肃文县,于文县玉垒乡注入白龙江。该流域地处甘肃省南部,位于东经103°27′~105°08′、北纬32°43′~33°43′,流域西北、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均与白龙江干、支流流域相接,西部与岷江源头接界,西南和涪江流域接壤,南部与平武县夺补河流域相连。流域面积8316km2,地跨四川省九寨沟县和甘肃省文县,文县境内流域面积2405km2,河流长度107km。极端最高气温37.7℃,最低气温零下7.4℃,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1%,湿度偏大。

文县水文站,原名鹄衣坝水文站,1990年1月下迁14.5km至文县城关镇,更名为文县水文站,地理位置东经104°40′14″,北纬32°56′39″,集水面积7303km2,至河口距离54km,为大河控制站、国家重要水文站、省级报讯站、长江流域省界控断面。下辖水文站1处,水位站3处,雨量站8处。下游约20km处设有尚德水文站,经单站合理性检查和尚德水文站对照,实测资料合理可靠,准确度高。

2 降水特征

文县站多年平均降水量430.6mm,雨季一般自4月开始,10月结束。冬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1.2%;春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22.6%;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1.7%;秋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24.5%。汛期暴雨频繁,多出现在5-9月,其中8-9月最多。暴雨形式多为雷阵雨,上游海拔较高,暴雨强度较小,中下游暴雨强度较大。

2.1 年内分配

白水江流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较高。由于受到季风气候影响[2],文县站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选用该站1967-2016年共50年长系列资料计算,汛期降水量为370.6mm,占全年降水量的86.1%,非汛期11-4月降水量偏少,只占全年的13.9%,多年月平均最大降水量80.5mm,最小为0.2mm,分别出现在每年7月、12月。连续四月最大降水量出现在6-9月,期间降水量为273.2mm,占全年降水量的63.4%;连续四月最小降水量12.0mm,出现在11-2月,期间降水量占全年的2.8%。从表1看出,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表1 文县水文站降水量年内分配

2.2 年际变化

变差系数Cv值是水文统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用来说明水文变量中的长期变化过程和稳定程度[3],可以用变差系数Cv值和极值比来衡量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幅度,Cv值小,说明年际变化小。按照下列计量公式计算:

式中:σ——年际降水量均方差;Cv——为变差系数或离势系数;X=P(年降水量)。

将该站年降水量带入上述式中,得出该站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为0.15,变差系数很小。年最大降水量为590.9mm,最小为295.8mm,极值比为2.0,说明年际变化幅度小,极值统计见表2。

表2 文县站降水量极值计算统计

2.3 趋势分析

点绘降水量年际变化过程线见图1。可见该站降水量在1990年发生突变出现了拐点,之前降水量呈递增趋势,1991年到2007年间呈现逐年递减趋势,2008年之后逐年递增。1967-1990年间,共有12年的降水量低于多年平均降水量,1991年之后,共有13年的降水量低于多年平均值。整体来看,降水量呈逐年减小趋势。

图1 文县站降水量年际变化过程线

3蒸发特征

受植物截留蒸发、叶面散发、土壤蒸发等因素影响,陆面蒸发观测存在很多局限性,该站以水面蒸发观测为主,采用20cm口径蒸发器观测,经过资料系列一致性分析,发现鹄衣坝站与文县站蒸发量在1990年存在突变和显著性跳跃,资料存在不一致性。这主要是由于测站搬迁、地域差异造成。本次选用1991-2016年共25年的蒸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3.1 年内分配

该站蒸发量主要集中在4-8月,期间蒸发量占全年的64.6%,4-9月蒸发量占全年的72.8%,单月最大蒸发量为172.5mm,出现在7月,占全年的13.1%,最小为45.6mm,只占全年的3.5%,出现在12月份,极值比3.78,每年的11月到来年2月,蒸发量均在55.0mm上下浮动。蒸发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量大且集中、非汛期偏少。

3.2 年际变化及趋势分析

文县站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21.2mm,年最大蒸发量为1719.4mm,最小值1150.7mm,倍比1.49,年际变化系数Cv值为0.09,变化幅度较小。由图2知,1991-1998年间,年蒸发量呈递增趋势,1999-2007年间,呈缓和递减趋势,之后一直递增。从整体变化看,蒸发量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且趋势较明显。

图2 文县站蒸发量年际变化过程线

4 径流特征

4.1 径流补给及年内分配

白水江流域处于高山峡谷,中上游植被较好,径流补给来源主要由上游植物截留下渗、少量高山融雪补给,用长系列资料统计得知,文县站测验断面最小流量出现在每年1-4月,期间平均流量为43.64m3/s,月径流量共4.54亿m3,占多年平均年径流27.552亿m3的16.5%,5月以后开始进入汛期,降水量逐渐增多,径流量开始增大,5-10月平均流量为122m3/s,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0.4%,10月份气温开始下降,降水量减少,河流开始退水,11-12月平均流量为69.9m3/s,期间径流量占全年的13.1%,点绘月径流量与所占比例分配图(图3)可见,受降水量分布影响,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图3 文县站月径流量占全年比例分布

4.2 年际变化

径流的年际变化幅度同样可以用2.2所述公式来计算。Cv值大,表示径流的年际丰枯变化剧烈[2]。计算出该站径流Cv值为0.17,最大年径流量为36.8亿m3,最小为19.6亿m3,倍比为1.87,属于我国西北地区径流年际变化低值区[4],年际径流变化较稳定。

4.3 丰枯统计

为了能更清楚的对文县站径流丰枯年做出判断,以5年为一组,利用距平统计法,统计出该站

表3 文县站分年代径流丰枯情况统计

径流年际丰枯变化程度,从表3看出,1970-1974、1995年以后距平为负值,这说明这些年代河流处于枯水期,而相反的,1975-1994年距平为正值,说明处于丰水期。枯水年为30年,占比为60%,丰水年为20年,占比为40%,径流量整体偏枯。

4.4 变化趋势分析

点绘该站年际径流量变化过程线(图4),可看出径流量呈规律的低频振荡,从振幅看出,径流年际变化较均匀。1967-1971年,径流呈减小趋势,1972-1984年间,径流量逐年增大,1985-2002年,径流量继续减小,2003年至今,径流又呈现增大趋势;在1990年以前,径流量在多年平均线以上的居多,以1991年为分界点,径流量多半在多年平均线以下。整体看,年径流逐年减小的趋势比较明显,这主要是白水江上游大量采砂和植被破坏造成的。用图4给出的线性公式可以推算,随着资料系列、时间的延长,径流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4]。

图4 文县站径流量年际变化过程与趋势

5 洪水特征

该站测验断面洪水主要由局地暴雨洪水和大范围洪水组成[2],实测最大洪峰流量多出现在6-9月,上游刘家河坝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816m3/s,文县断面历史洪水调査最大流量为1400m3/s,出现在1964年7月21日,上游洪水一般缓涨缓落,随着河流比降的增大,中游洪水涨落较上游陡,呈单峰型。受流域内地形和植被的差异以及局地暴雨的影响[1],上、中、下游洪峰往往不对应,中下游为主要产洪区。对文县站历史洪水调查计算,重现期10年一遇的洪水较常见,洪峰流量为564m3/s,重现期20、50年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分别为683m3/s、839m3/s,出现概率较小。

6 结论

通过对文县站近50年水文资料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站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小,1990年之前呈增大趋势,而后减小,1999年以后一直增大,整体呈逐年减小趋势;蒸发量年内分布不均匀,出现汛期量大且集中、非汛期偏少,呈现整体增大的趋势;受降水量分布影响,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较稳定且1999年后一直处于枯水期,整体呈减少趋势;该站重现期10年一遇的洪水较常见,重现期20、50年一遇的洪水出现概率较小。

猜你喜欢
蒸发量径流量年际
近36年来渭河定西段蒸发量时空变化及演变趋势研究
太原市降水变化特征分析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非平稳序列技术在开垦河年径流量预报中的应用
黄河花园口水文站多时间尺度径流演变规律分析
北太平洋海温Victoria模态与ENSO年际关系的非对称特征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陆地水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
北纬30°中层顶区域钠与铁原子层的结构和年际变化
1956—2013年汾河入黄河川径流量演变特性分析
变化环境下近60年来中国北方江河实测径流量及其年内分配变化特征
1958—2013年沽源县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