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辉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大队,四川 成都 611730)
凉山州宁南县地区的居民长期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常见的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对当地的生产建设、经济发展以及人身安全都造成严重危害[1]。从地理分布来看,地质灾害存在一定特征,这能够为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指导,在防治工作中应以地质灾害集中的地区为重点,当地的生产建设建议尽量避开这些多发的地区,以减少损失。
宁南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南东侧,东临金沙江与云南省巧家县隔江相望,南邻会东县,西连会理县、德昌县,北与普格县、布拖县接壤。地理 坐 标 东 经102 ° 27 ′ 44 ″ ~102 ° 55 ′ 09 ″、北 纬26°50′12″~27°18′34″。县境东西长46.3km、南北宽51.6km,幅员面积1667km2。公路联接所有乡镇,省道S212 线纵贯南北、S310 线横穿东南角。见下图1。
图1 宁南县位置图
宁南县由于受西风环流和西南季风气流、西太平洋暖湿季风气流影响,而形成了一年中干湿季节明显的气候特征[2]。雨季一般在5 月下旬开始,10 月中旬后结束。期间以6 月和9 月降水最多,据宁南县气象站实测宁南近几年(2010 年~2015 年)降雨量,年均降雨量为962.6mm,全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22.4 天。县域内主要河流有黑水河和金沙江,均属金沙江水系。另有龙洞河、三岔河、小河、老木河、俱乐河、银厂沟、野碧沟、碧迹河、支鲁沟、骑骡沟、瓜达沟、依补河、大同白水河等13 条山溪。见下图2。
图2 宁南县降雨等值线图
根据详细调查,确定宁南县共发育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394处。宁南县发育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危岩)、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四种灾害类型[3]。具体地质灾害数量及所占比例见下表1。
表1 宁南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数量
其中,小型有210 处,占总数53.30%,中型有162 处,占总数41.12%,大型有20 处,占总数5.08%,巨型有2 处,占总数0.51%。
宁南县境内的地质灾害受地质环境条件、气象水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具有点多、面广等特点,在时空上、及行政区域分布不均,但在地段上及时段上分布具有相对集中等特点。
表2 地质灾害发育与降雨量关系统计表
表3 地质灾害按乡镇分布统计表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与降雨关系密切,降雨是宁南县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宁南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西风环流和西南季风及西太平洋暖湿季风的影响,一年中干湿季节明显。雨量少但降雨集中,常出现局地性暴雨。年平均降水量960mm,年最大降水量1983mm,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5月~10 月。雨季一般在5 月下旬(最早在5 月上旬,最迟的在6月中旬)开始,10 月中旬后结束,期间以6 月和9 月降水最多。全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22.4 天,6 月~9 月降水日数最多,各月都在16 天以上,5 月和10 月次之,也在12 天以上,在全年降水中,夜间降水明显多余白天,夜间降水达730mm,占全年降水量的75%,为白天的3 倍。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往往形成局域性的强暴雨天气过程,并诱发严重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或出现变形破坏迹象的时间统计,全县394 处地质灾害,发生或出现变形破坏在1 月~4 月份的有0处,5 月份~9 月份的393 处,10 月份~12 月份1 处。可见,宁南县地质灾害基本上都发生于雨季(5 月~9 月),占发生总数的99.75%。由此可见,宁南县地质灾害发育与降雨存在正相关关系,降雨是宁南县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见表2。
宁南县地质灾害发生时间的分布特征与年降雨量集中产生的时间月份一致,每年雨季是境内地质灾害的易发时期,降雨是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诱发因素。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历时、降雨量等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在时间上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强降雨过程中地质灾害与降雨具有同步发生的特点,在降雨强度不大但连续降雨过程中,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局地暴雨型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往往集中发生在出现局地暴雨的当日。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宁南县全县25 个乡镇均有分布,其分布的平均面密度为23.64 处/100km2,具有分布广泛,但散中有聚的特点。全县地质灾害分布面密度大于平均密度的乡镇有14个,灾害点数308 处,占全县地质灾害总数的78.17%,分布密度小于平均密度的乡镇有11 个,灾害点数86 处,占全县地质灾害总数的21.83%。见表3。
综上,宁南县全县25 个乡镇近年来都发生过地质灾害,虽然分布广泛,但有散中有聚的特点。全县地质灾害分布面密度大于平均密度的乡镇有14 个,灾害点数308 处,占全县地质灾害总数的78.17%,分布密度小于平均密度的乡镇有11 个,灾害点数86 处,占全县地质灾害总数的21.83%。故在防治工作中以地质灾害集中的乡镇为重点,如果可能,居民的日常生活及当地的生产建设建议尽量避开这些多发的地区,以减少风险及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