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发挥农村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核心作用。在人民银行和有关部门引导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完善金融支农政策,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虽然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改善,但对照乡村振兴战略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该文通过分析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优化农村金融服务路径。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 服务“三农” 乡村振兴 金融支农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11(a)-0000-00
Thoughts on Optimizing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YE Huiwen
(School of Politics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 Province,4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Nine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Improving the Rural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and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entral role of rural finance in serving the "Three Rural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continuously improved financial support policies for agriculture, and increased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Although the level of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has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 it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structural reforms on the financial supply sid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ural financial supply and demand is still promin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and explores and optimizes the path of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Key Words: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Serv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Rural revitalization;Financial support policies for agriculture
1 農村金融服务发展背景
1.1 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巨大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完善合理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是保障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持续增长的基本保障,是国家整体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战略制定的重要基础[1]。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特色、支柱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将进一步增加,“三农”项目建设融资体量巨大。
1.2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催生“三农”服务新要素
2016年12月,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大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各农村金融机构抢抓改革契机,积极对接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比如:开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户,搭建智慧“三资”管理平台,研发村务卡、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等产品,通过金融服务“三资”,获取存款资金流入以及优质的放贷款客户,形成“银村共建”,打造智“惠”乡村。
1.3 县域金融服务空间进一步扩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 年农业生产总值达71 748.2 亿元,同比增长 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7 131 元,同比增长 6.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 13 713 元,同比增长 2.9%,消费结构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农村居民在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服务性消费占比达13.78%、11.12%、10.66%[2]。县域经济的增长潜力正在释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主动下乡。
2 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2.1 农村金融体系日益健全
农村金融机构“三农”业务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比如:农业银行2020年出台了三农和县域业务支持政策,制定三农金融事业部绩效考核方案,倾斜配置信贷规模、经济资本、固定资产等,为县域金融业务营销服务活动匹配专项战略费用;邮储银行36家一级分行“三农”金融业务管理架构搭建完毕;5家大型银行和10家股份制银行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或其他专司普惠金融业务的部门或中心,构建条线化管理体制和专业化经营机制;农村信用社加快推进改制与优化公司治理,开展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和“多县一行”制村镇银行试点。
2.2 涉农贷款投放增长加速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通过加快储蓄转化为投资、增加向农业部门的信贷资源投放等渠道缓解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困境,进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3]。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0.7万亿元,连续多年实现持续增长。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达到8.1万亿元,同比增速19.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7.4个百分点。农业保险保额4.1万亿元,同比增长8.6%,支付赔款616.6亿元,同比增长10.1%,保障水平不断提高[4]。
2.3 农村金融服务设施日趋完备
农村征信系统建设逐步推进,全国261万户小微企业、1.84亿户农户已建立信用档案。电子商务服务点遍地开花,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比如:农业银行通过实施金穗惠农通工程,不断扩大县域服务半径,县域网点1.2万个,自助银行5 150个,惠农通服务点26万个,掌银注册客户达1.65亿户。农村地区总体上实现了人人有银行结算账户,乡乡有ATM,村村有POS,金融服务可得性、使用情况、质量进一步改善。
2.4 农村金融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政策性金融主导的农村担保体系支持了农村金融创新和业务发展。截至2020年底,新型农业政策性担保体系下33家省级农业担保机构共设立专职分支机构924家,与地方政府或其他金融机构合作设立660家业务网点,对全国县域业务覆盖率达94%以上,累计为133.9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担保贷款余额达2117.98亿元。
3 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难题
3.1 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不足
为了提高资产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大幅撤并农村乡镇网点,业务基本集中在县及县以上,农村金融服务明显弱化,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乡镇的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明显下降。
3.2 金融机构合作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在存量金融机构改革上,忽视了金融机构合作机制建设,过于强调银行信贷而忽视了保险、证券和期货等其他农村金融范畴,各农村金融机构之间交叉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比如: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后收缩农村地区网点,政策性银行却没有及时通过有效拓展业务边界而发挥补位作用。当农业银行重返县域农村市场之际,又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存在各种非合作性竞争,这种竞争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愈演愈烈。
3.3 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
由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较弱,中小企业信用机制普遍不健全,信用记录不完善,道德风险较高,对金融机构有效判断其信用和偿还能力带来阻碍,加上农业保险不发达,与农业相关的产业链较为脆弱,这些都不利于金融机构回归县域,开展“三农”工作。
3.4 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4.1 生产经营资金满足程度低
受贷款条件制约,县域企业和专业农户的较大额度贷款满足率普遍较低。比如:农业银行的农村生产经营贷款最高额度1 000万元,贷款期限1年,3年内可循环使用,然而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大户为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一般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技改和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中长期贷款需求更为迫切,金融支农资金不足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
3.4.2 贷款成本高且手续繁杂
因政策原因,涉農贷款成本高,收益少,风险大,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发放涉农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企业和农户金融需求难以满足[5]。出于覆盖风险和成本收益考虑,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贷款利率较低,但贷款审批手续更为严苛,且贷款额度低;股份制银行和村镇银行虽然贷款门槛低、额度高,但是贷款利率远高于国有商业银行。龙头企业和农户在金融机构多头贷款的同时,有时还需要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缺口。
4 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4.1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与合作机制
4.1.1 充分发挥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核心主体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要优化县域网点布局,加快电子渠道建设,扩大农村乡镇电子渠道布放范围,提升线上服务“三农”能力,尤其是农业银行,要利用其他大型商业银行退出县域地区形成的市场,加大金融支农支小力度,成为县域金融主导的商业银行和领军银行。扩大农业发展银行服务范围,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维度的综合服务。加快组建村镇银行,通过农村的局部资金流来盘活农村金融的经营模式,解决农村地区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填补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空白。
4.1.2 开展银政、银保、银担合作。
(1)银政合作:地方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发展适合本地资源禀赋特点的农业龙头企业,在财税政策、基础设施、土地流转等方面提供便利,加强农村社会信用系统建设,大力宣传金融知识,建立广大农户信用档案,开展信用村镇评定,为银行信贷下乡提供必要的对接基础。
(2)银保合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不同的金融服务供给主体都存在交叉关系,所有支农资源只有彼此合作才是最优策略。银行机构则具备品牌认可优势,可以协助保险机构加大“三农”保险宣传,降低保险机构走进农村地区的成本。
(3)银担合作:农村担保机构能够借助自身的专业化行为降低信息搜集费用,并利用自身为多方主体担保而分散风险,成为搭建在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银担合作有利于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4.2 探索适应县域金融发展的风险补偿机制
4.2.1 构建可持续的风险补偿来源扩充机制
在风险补偿与分担机制方面,将农户信用评价纳入信贷管理,政府可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保险、担保等,尤其将征信覆盖农户与农村企业[6]。国家财政可以通过发行专项债券的方式为农业发展基金筹资,专门用于对县域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损失进行补偿;中央银行通过发挥资金储备和调节功能,合理分配不同县域的资金资源;监管部门可对服务县域的金融机构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措施。
4.2.2 建立普惠性的财政补贴机制
对于受到自然灾害或农产品市场波动导致的县域贷款不良及损失,除了运用核销机制外,政府部门应给予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风险补贴,各级财政应通过贴息以及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以低息贷款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对于金融机构在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方面投放的贷款,财政资金要进一步扩大担保的力度和范围。
4.3 在“三農”服务上做好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
4.3.1 根据县域特色因地制策
各地县域发展水平不一,农村地区差异尤为明显,金融机构在“三农”服务过程中,不可采取“一刀切”模式,必须根据不同县域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三农”服务模式。
4.3.2 信贷管理要求上因行施策
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县域银行确定适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信贷规模,探索适合本地的风控方法和信贷模式。
4.4 金融机构要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兼容
4.4.1 激励约束机制与激发员工积极性兼容
在小农经济为常态且抵押、担保和保险机制不健全的现实条件下,“小农户”对抗“大市场”缺乏保障,市场风险广泛存在。金融机构要重点考虑“尽职免责”原则,在量化考核到人的绩效激励上做出探索。
4.4.2 权限下放与风险防控兼容
以农业银行为例,农业银行要完善总分支机构之间的授权、转授权和特别授权,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平衡制约的组织架构,健全内控评价机制,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改变风险管理部门只管“贷后风险”的做法,提高风险管控精细度。
4.5 推动经济、金融、社会多方联动
实现农民增收不是金融机构能解决的,归根到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为此,政府部门要想方设法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村土地确权问题以及医疗、保险等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从培育有效的农村需求角度优化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从而改善涉农金融机构运转的经济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舒凯彤.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D].长春:吉林大学,2019.
[2] 孙同全,冯兴元,张玉环,等.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变迁70年[J].农村金融研究,2019(10):3-16.
[3] 徐文奇.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8.
[4] 马翀.聚焦农村金融新情况 开启创新发展新思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8-2019》发布侧记[J].中国农村金融,2020(16):58-59.
[5] 遇程川.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J].中国市场,2021(29):23-24.
[6] 张少宁.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普惠路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5):70-76.
作者简介:叶慧文(1990—),女,硕士,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银行金融服务、人力资源管理。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11-5042-7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