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军,刘子文,邓丰强
(1. 智慧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 电力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2. 河海大学 能源与电气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广泛应用[1-3]。随着分布式电源的快速增长、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接入电网[4-6],以及“新基建”发展驱动下的数据中心园区的大量建设,配电网结构不断变化,负荷特性日趋多样化,这对配电网的运行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具体表现有:负荷波动频繁剧烈,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流向日益复杂;短路电流难以预测,设备选型越来越困难;电压越限等电能质量问题日益突出等[7-9]。
在此背景下,面向配电网的柔性互联关键装备和技术逐步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柔性互联配电网逐渐成为配电网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10-12]。2007年日本借助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串联技术与背靠背电压源型变流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VSC),提出了环网平衡控制器,并完成了6.6 kV/1 MVA的装置投运与示范应用,实现了2条互联馈线之间的负载均衡,提高了馈线末端电压调节能力[13]。随后,荷兰提出了智能节点(intelligent node,IN)[14]的定义。2010年英国提出了柔性联络开关(soft normally open point,SNOP),可改变常规配电网联络开关闭环设计、开环运行的不足,揭开了柔性开关装备的序幕[15]。文献[16]基于柔性多状态开关接入方式和拓扑分析,提出了一种复合控制策略,直流母线电压由所有变流器共同控制,能够实现装置同时独立进行有功潮流调节和无功补偿2种功能。文献[17]针对级联型电力电子变压器(power electronic transformer,PET)采用多个功率单元输入串联输出并联的拓扑结构,提出一种基于分级解耦控制的串联均压并联均流控制策略,降低参数差异的影响。
柔性互联装备是一种可在配电网若干关键节点上替代常规联络开关的新型柔性一次设备。本文主要以软联络开关(soft open point,SOP)、柔性环网控制装置(flexible loop network controller,FLNC)、电力电子变压器和配电网柔性交流输电系统(distribution fl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DFACTS)为分析重点。与常规联络开关相比,柔性互联技术可以解耦控制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改善功率传输的灵活性,不仅具备断开和连通功能,而且没有常规机械式开关动作次数的限制,运行模式柔性切换,控制方式灵活多样[18]。柔性互联关键装备的应用将使配电网出现多端交直流混合形式、蜂窝状等多种结构形态,提高供电形式的多样性。与此同时,可进一步提升配电系统的潮流调节、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电能质量综合治理以及安全性与韧性提升等技术手段,大大增强柔性互联配电网的主动调节以及接纳多类型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的能力。
本文围绕配电网柔性互联关键装备和技术的基本原理、结构和接入方式,针对柔性互联配电网结构形态与运行控制关键技术,探索新形势下柔性互联配电网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柔性互联配电网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展望,旨在为柔性互联配电网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意义。
对于柔性互联配电网,研究软联络开关尤为重要[19-21]。软联络开关是安装于常规联络开关处的电力电子装置,能够准确控制其两侧所连馈线间传输的有功功率,并提供一定的电压无功支撑[22-24]。典型软联络开关以双端背靠背VSC为例[25-26],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由2个背靠背VSC构成,中间直流侧通过电容器并联。AC1和AC2为交流系统1和交流系统2,相电抗器L1和L2与交流侧进行功率传递,同时滤除VSC输出谐波;R1和R2为相电抗器与线路损耗的等效电阻,电容器C为直流侧提供电压支撑并滤除谐波。
图1 软联络开关基本结构Fig.1 Basic structure of SOP
高度智能的自我优化能力是基于软联络开关的柔性互联配电网的首要特征,此外,更快的故障恢复速度也是其一大优势技术[27-28]。软联络开关彻底改变了常规配电网闭环设计、开环运行的供电方式,是构成全面可控的柔性互联配电网的核心装备。
柔性环网控制装置[29-30]可看成是一个小型的、直流线路长度为零的直流输电系统,整流装置和逆变装置安装在1个箱体中,两端接交流线路,可将多条馈线组成闭环网络运行,其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柔性环网控制装置结构Fig.2 FLNC structure
不采用柔性环网控制装置时,系统可看作常规配电线路,通常采用单环网或双环网接线、开环运行的方式;采用柔性环网控制装置时,系统可以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实现多条不同配电线路之间的闭环运行,在故障情况下实现负荷的快速转移,在实现各条馈线无缝连接的同时实现对负荷的就地无功补偿,并对各端口的有功和无功功率进行精确控制,从而改变电网侧的潮流,实现潮流优化控制,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供电可靠性[31-32]。
电力电子变压器也称为固态变压器(solid-state transformer,SST)或智能变压器(smart transformer,ST),是一种新型电力电子设备,其结合了电力电子元件和高频变压器,能够实现除常规工频交流变压器以外的更多功能[33-35]。根据有无中间隔离级DC/DC变换器,电力电子变压器的结构主要分为AC/AC型和AC/DC/AC型2种类型[36-37],其中AC/DC/AC型电力电子变压器如图3所示。
电力电子变压器通过电子电力转换技术实现灵活的电源控制。对于AC/AC型电力电子变压器,输入工频交流,在一次侧调制成高频交流,经过高频隔离变压器耦合到二次侧,再解调成工频交流;对于AC/DC/AC型电力电子变压器,输入高压工频交流,通过AC/DC环节转换为高压直流,再通过DC/AC环节转换为高频交流,经过高频隔离变压器从原边耦合到副边,再通过AC/DC环节转换为低压直流,最后通过DC/AC环节转换为低压交流输出。
调制及软联络开关技术,电压、电流、功率等电气量的控制技术以及故障保护技术等是电力电子变压器的关键技术,对电力电子变压器的电气特性、损耗、可靠性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柔性交流输电系统是以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并具有其他静止控制器的交流传输设备,能够增强电网的可控能力并增大输电容量。其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即是DFACTS技术,又称用户电力技术[38-39]。DFACTS常用设备种类及功能见表1[40-42]。
与常规联络开关相比,软联络开关调节能力更强,响应速度更快,动作成本更低,故障影响更小,可实现馈线间常态化软连接,大大提高配电网控制的灵活性和快速性,但目前软联络开关的投资成本仍然很高;柔性环网控制装置虽较常规交流配电网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可不停电转移负荷、可就地对负荷进行无功补偿、可优化潮流控制等,但其效率较低,造价较高,且可靠性有待提高;电力电子变压器功能虽然远多于常规的工频变压器,但当前效率、功率密度、可靠性和经济性指标一般较低,成为影响其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因素;DSVC的响应速度快,在配电系统中被广泛用于对冲击性负荷进行快速无功补偿,但其产生感性无功功率主要依靠电容器,故在电压水平过于低下而急需无功补偿时,其输出反而会减少,且其工作时会产生谐波;DSTATCOM是一个交流同期电压源,响应速度较DSVC有明显的改善,但其控制较为复杂,所用全控型开关器件的较高造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与无源滤波器相比,APF在技术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但其成本较高,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无源滤波器。
图3 AC/DC/AC型电力电子变压器Fig.3 AC/DC/AC typed PET
表1 几种DFACTS设备种类及功能Tab.1 Several DFACTS equipment types and functions
软联络开关等电力电子设备和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不同电能形式、不同电压等级的配电网互联提供了柔性接口方式,使得配电系统出现了多端交直流混合形式、蜂窝状等多种新形态,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未来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和多类型负荷的规模化接入需求。与此同时,配电网的柔性互联也大大提高了系统运行性能的可控性,有助于解决常规配电网在潮流控制、电压无功控制、电能质量治理以及安全性与韧性提升等方面调节方式和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
2.1.1 多端柔性交直流混合配电网
随着柔性互联关键电力电子装备的应用越来越广,配电网的供电模式正逐渐从常规交流系统向交直流混合形式演变,而结构形态也从常规的放射型向多端互联型网络发展。基于柔性直流技术的多端柔性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有利于多类型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的灵活接入,将成为未来配电网形态的一种重要形式[9]。含柔性环网控制装置的多端柔性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结构如图4所示。其中,不同电压等级的交流和直流配电网通过柔性环网控制装置进行互联,不同类型分布式电源和负荷可根据需要接入交流或直流配电网中,实现了交流和直流侧能量的双向灵活流动,提高了配电网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我国目前已经建成包括贵州五端柔性交直流配电网示范工程[43]、广东珠海多端交直流混合柔性配电网互联工程[44]等在内的多个示范工程,柔性环网控制装置也在如北京延庆智能交直流配电网示范工程[45]中得到了应用,这些示范工程的建设突破了配电网闭环运行、系统故障分析与自愈控制、能量优化等关键技术,为交直流互联形式的未来配电网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实际工程经验。
2.1.2 蜂窝状配电网
多端柔性开关的广泛使用将使得蜂窝状配电网(或蜂巢状有源配电网)成为未来配电网结构形态演化的一种可能方式[46]。蜂窝状配电网结构由若干六边形馈线网络通过柔性控制装置互联组成,全网的潮流传输控制具有高可靠和高灵活性,且能够自组织适应各类型分布式发电单元、微电网单元、以及各电压等级的交流和直流配电网[47]。典型蜂窝状配电网结构示意图[48]如图5所示。各微电网单元以及不同电压等级的交流和直流配电网单元形成类似六边形的供电区域,并通过柔性互联控制装置互联。
图4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Fig.4 AC/DC hybrid distribution network
图5 典型蜂窝状配电网结构Fig.5 Structure of typical honeycomb distribution network
蜂窝状配电网具有极高的供电可靠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电网运行状态实现不同供电单元或区域的自组织互联或隔离,柔性互联控制装置在蜂窝状配电网的自组织结构构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蜂窝状配电网互联环节多,因此在故障等非正常运行工况下功率流向和故障演化情况较为复杂,对配电网系统的控制与保护配置带来了挑战。
除了蜂窝状配电网外,还可利用柔性互联控制装置构建如矩形状配电网、三角形状配电网等其他形式的环状配电网拓扑。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根据配电网的规模大小、区域电网的供电模式、微电网数量和类型、供电可靠性与经济性要求等综合考虑确定。
2.2.1 配电网潮流调节
潮流的双向主动调节是柔性互联配电网运行控制的首要特征。软联络开关、柔性环网控制装置等柔性开关设备的应用可以准确连续地对配电网的潮流进行优化调整,使系统具备了实时化和精准化的潮流主动优化能力。柔性互联配电网的潮流控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a)在分布式电源和负荷功率发生时序波动等非理想运行工况下,应充分发挥柔性开关设备的作用,运用多目标鲁棒优化等方法实现配电网功率的平衡和不同子网间的功率支援。
b)软联络开关、柔性环网控制装置等柔性开关设备的经济成本较高,应综合考虑配电网中的其他可调资源(如电动汽车、柔性负荷等)和网络重构技术等控制手段进行联合优化,得到最优的潮流优化调节策略。
c)在配电网系统发生故障时,应根据柔性开关设备的快速可调性,避免故障电流的转移和演变,实现配电网的故障自愈功能;因此,应研究并制订故障情况下配电网的柔性开关设备的平滑快速切换和故障电流主动抑制策略。
2.2.2 配电网电压/无功综合控制
配电网的电压无功优化控制关系到系统供电质量和无功功率需求问题[49],同时也是减少线损、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的有效措施。常规的配电网电压/无功控制措施包括电容器投切、有载调压变压器(on-load tap changer,OLTC)分接头等,但调节速度较慢且不能连续调节,无法有效应对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接入带来的电压波动问题[50]。电力电子型柔性开关设备的应用凭借其连续可调性、快速准确性等特征,为配电网电压/无功的综合控制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柔性开关设备通过矢量控制技术实现输出电流的四象限调节,能快速连续地向电网提供容性或者感性无功功率[51]。而DSVC等DFACTS设备的应用也可以有效改善配电网的无功电压特性。因此,新形势下应综合考虑柔性开关设备、新型电压无功调节设备和OLTC、电容器等常规调节设备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运行特性,并进行整体协调优化,充分发挥不同电压控制手段的优势,从而实现配电网电压波动的有效抑制和系统的高效运行。
2.2.3 配电网电能质量综合治理
配电网的电能质量是用户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大量分布式电源和非线性负荷的接入进一步恶化了配电网的供电电能质量。DFACTS设备通过电力电子器件的灵活可调性,可以有效保障高电能质量的电力供给;DVR可以在电网电压发生暂降或骤升时,短时间内将用户侧的电压恢复到额定值;APF则可以用于谐波抑制和功率因数补偿,保证并网电流不受畸变负荷的影响;由串联型DVR和并联型APF组合而成的UPQC能同时补偿电压和电流质量,被认为是未来高效治理和改善电能质量问题的首选模式[52]。在未来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复杂配电系统中,根据不同类型用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充分发挥电力电子设备的灵活可调性对电能质量进行针对性治理,可以在节省成本的同时获得最优的电能质量治理效果。
2.2.4 配电网安全性与韧性提升技术
配电网的韧性体现了遭受极端自然灾害对配电系统安全运行的影响程度和应对能力[53],分布式电源的发展为配电网韧性的提升和重要负荷的持续供电提供了手段,但需全面量化分布式电源在极端条件下的随机波动性影响。随着未来柔性互联配电系统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电力电子化柔性互联关键装备,对配电网进行极端工况下的网络动态重构、新能源和储能的持续联供、微电网的孤岛供电等,是提升配电网安全性与韧性的重要举措。与常规配电网的故障恢复问题不同,极端工况下柔性互联配电网的韧性提升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a)极端条件下分布式电源承受大扰动的能力较弱,而柔性设备的调节所引起的分布式电源出力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其暂态波动;因此,在利用柔性设备进行调节时需要考虑策略受暂态约束的影响。
b)利用柔性互联装备对配电网络进行动态重构,可以灵活实现极端工况下系统的故障隔离和重要负荷持续供电,从而提升配电网的韧性;因此,需要结合配电网系统的柔性开关配置情况,研究适用于极端工况的配电网动态重构技术。
c)极端条件可能会造成配电系统中供电、供热、供气等多个能源系统同时发生事故,在恢复操作中应考虑不同形式能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利用不同能源系统的相互支撑,实现配电网安全运行的快速恢复。
分布式电源产生的电能通常均为直流电或可经过简单整流后变为直流电,柔性负荷(如LED照明灯和电动汽车等)采用直流电驱动;因此,直流配电某种意义上推动了柔性互联配电网的发展。但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和柔性负荷的接入,增加了电源、负荷的不确定性和协调运行的难度,配电网柔性互联面临一些关键问题值得探索:
a)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方案问题。分布式电源存在多种集中或分散接入的方案,为了实现全网分布式电源最大容量接入,当分布式电源在网络各节点自由接入时,如何确定分布式电源的最优位置、容量组合及与其相配合的软联络开关接入方式,是必须关注的问题。
b)分布式电源的并网消纳问题。作为间歇式能源的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配电网,将给系统稳定、电能质量和继电保护等方面带来诸多问题,对其进行充分消纳十分重要。微电网和柔性互联技术的联动将更有利于分布式电源消纳,但如何协同优化将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c)当前电力电子技术和柔性互联关键装备成本问题。受限于当前电力电子技术和装备的发展水平和可靠性,软联络开关的工程应用尚未成熟且成本偏高[54],但其占分布式电源和柔性负荷整体投资比例不大,而在提升分布式电源消纳能力方面带来的收益将是可观的;因此,未来随着换流器技术和装备的发展成熟及成本不断下降,配电网柔性互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d)随着5G通信、边缘数据处理等电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海量分布式电源和柔性负荷并网的可观可控成为可能。面对日益增多的5G基站、边缘数据处理中心等物联网平台在配电网中配置布点的需求,探索物联网平台与柔性互联站、光伏站、充电站等多站合一的建设模式,可以在保证系统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同时,促进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和柔性负荷的接入,并使得规模化分布式电源和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协同调控成为可能。
2016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有序放开配电网业务管理办法》(发改经体〔2016〕2120号)[55],提出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结合输配电价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有序放开配电网业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增量配电网,通过竞争创新,为用户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的供电服务,为推进增量配电投资业务提供了明确路径,也给配电网柔性互联带来了一些关键问题:
a)适应增量配电网市场的系统柔性互联快速响应机制问题。现有的配电网调控管理手段不足,决策流程较长,难以适应增量配电改革的市场化环境;而配电网柔性互联将是一种趋势,柔性互联装备极大提高了配电系统的可控手段和调节灵活度,将在增量配电网市场各方高效互联过程中的潮流定向调节、主动能量管理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b)增量配电网多主体博弈问题。随着市场管制的放松,电力与能源市场不断兴起,势必会形成配电网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局面,各主体间以利益为导向进行多方博弈,势必对配电网的稳定运行与经济可靠带来挑战,配电网柔性互联的投资主体如何界定,将决定其发展空间和技术走向。
c)随着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和多类型负荷的接入,配电系统的潮流发生了明显改变,在增量配电网改革背景下,有可能因为各利益主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发电或用电行为而使得系统潮流分布不合理,进而导致电网发生阻塞问题[56],而柔性互联装备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系统的潮流分布特性;因此,应深入研究基于柔性互联技术和市场引导机制的配电网阻塞管理策略,从技术和市场2个角度保证配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增量配电网改革的灵活性。
d)配电网规划目标的首要考虑因素问题。目前,增量配电网试点项目进展总体缓慢。增量配电网改革背景下,配电网规划市场面临激烈竞争,抢占市场将成为配电网规划目标的首要考虑因素,而规划投资效益和电价政策也将成为规划的限制因素;因此,以配电网规划柔性多互联、建立强联络网架结构和预留多端柔性互联为特征的配电网柔性互联研究尤其关键。
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探索多种形式能源之间相互融合的途径,形成新型的能源利用模式(即能源互联网),是推动能源变革的重要方式[57]。作为能源大规模优化配置和使用的载体,城市配电网负荷分布密集,能源需求消耗大,而配电网的柔性互联作为能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平台,其高可靠供电能力、高可控的管理调节能力,以及高效的源网荷优化能力是构建城市能源互联网的重要途径。2018年,苏州工业园区“基于柔性直流互联的交直流混合主动配电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正式投运,通过柔性互联装置实现了广域范围内的潮流灵活控制和多能优化利用,支撑了苏州城市能源互联网的发展[58]。配电网柔性互联技术为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
随着能源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不同类型分布式电源和多元化负荷对配电网的运行管理带来了压力,而柔性互联技术扩展了配电网的结构形态,为多类型资源灵活并网和多能流相互融合提供了可能的网络路径。含柔性环网控制装置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已经在部分城市示范工程中得到了应用,而蜂窝状配电网凭借其独特灵活的网络互连方式也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柔性互联技术的配电网改变常规放射型结构特征,也对其优化运行、潮流调控、故障自愈[59]等带来了挑战。因此,亟需对能源互联网建设背景下的多形态混合配电网结构可靠性与经济性、系统多能耦合与优化运行等展开研究,使未来配电网发展成为满足多资源灵活互动的多样化供能平台。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有望成为推动未来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关键支撑,而配电网的柔性互联核心设备,特别是以电力电子可控装备为基础的能量路由器,则成为支持区块链框架下能源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硬件平台[60];因此,开展以能量路由器为基础的关键配电网柔性互联装备的多类型标准化接口、多源数据采集处理技术以及多能流实时调控技术,可以为区块链技术提供有效的物理硬件平台支撑,推动区块链框架下能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落地。
低压配电网位于电网的末端,承担着供电和用户用电的关键连接环节,但由于低压配电网存在数量多、分布广、种类繁多以及标准不统一等问题[61],运维管理水平相比于中高压配电网较低。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充分利用柔性互联关键设备和技术手段对低压智能配电网进行改造升级,进而建设具有智能化管控水平的低压智能配电网迫在眉睫。然而,考虑到低压配电网自身的特殊性,其柔性互联关键技术存在以下问题需要重点考虑:
a)低压配电网结构复杂多变,种类较多,网络拓扑识别能力较弱,与此同时,由于位于电网末梢并面向用户,低压配电网的供电电能质量较低;因此,如何结合低压配电网的实际运行工况和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情况,以及用户用电的实际需求,并考虑软联络开关、电能质量调节器等柔性互联设备的建设投入成本,对柔性互联设备在低压配电网中的优化配置进行规划设计,是实现低压智能配电网柔性互联的首要关键问题。
b)柔性互联装置的应用使得低压配电网形态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同样成为可能。交直流混合低压配电网、蜂窝状低压配电网等新型低压配电网在接纳分布式电源、提高用户用电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提升系统管控水平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但新型低压配电网络建设成本和后期的运行维护成本较高,因此应根据实际低压配电系统情况,选择合适的网络结构进行改造。
c)低压配电网直接面向用户,随着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柔性负荷等不断接入,低压配电网的运行随机性大大增加,使得用户供电的可靠性面临不确定性。为此,应充分发挥软联络开关、柔性环网控制装置等电力电子设备的高可控性,实现配电网有功无功的协同优化,有效提高低压配电网的可观性、可控性以及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性,使低压配电系统朝着更加动态灵活、可再生能源友好接入的智能化方向发展。
柔性互联关键装备和技术为未来智慧能源接入背景下配电网的发展和运行调控提供了灵活高效的技术手段。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制造成本的降低,柔性互联装备有望在更加广泛范围内的配电网改造升级中发挥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开展关于软联络开关、柔性环网控制装置、电力电子变压器等柔性互联装备的研究和开发,在降低设备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其运行可靠性;进而基于柔性互联关键装备,对配电网的结构形态与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加快关键技术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工程应用的落地推广;最后,面对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和柔性负荷的接入,还需深入探讨增量配电网改革、能源互联网建设、低压智能配电网络拓展等新形势下柔性互联配电网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进一步推动柔性互联技术对未来智慧配电系统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