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桥 郭军 王浩 孙樱菲 刘绍明
阳痿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指阴茎持续不能达到和(或)维持足够勃起以获得满意性生活的状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ED已影响全球超过1.5亿男性,2025年将影响约3.22亿人[1-2]。这无疑影响了男性的生活质量,同时是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潜在的不良信号。通过知识图谱对ED的研究表明,阳痿证型主要包括命门火衰、肝郁、湿热下注、肾虚血瘀、肾虚肝郁等[3]。但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及饮食偏嗜的影响,传统疏肝、补肾方法治疗阳痿难以达到满意疗效,而阳痿患者证候特点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肝阳虚引起的寒热错杂证[4-5]。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其治疗阳痿确有疗效,故试从肝阳虚分析其病机,阐述其临床运用的合理性,旨在对乌梅丸治疗肝阳虚型阳痿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古今医家多从肾阳论治阳痿,从肝阳论者少之,笔者认为,肝阳虚是导致阳痿的重要病机之一。
阴茎勃起是多方面共同配合的复杂生理活动。《灵枢·经脉》云“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表明阴茎形态上由经脉组成,依靠肝气肝阳的充盛。《证治概要》指出:“阴茎以筋为体,宗筋亦赖气煦血濡,而后自强劲有力。”[6]肝之代谢正常,肝阳充于筋,则阴茎勃起强劲、伸缩自如。肝主筋,筋膜连属骨节,使运动自如;再者足厥阴肝经绕阴器,与男性生殖系统密不可分。因此,肝阳气充足、阴气调和才能共司宗筋之运动。生理情况下“肝体”与“肝用”协同配合,即可滋养宗筋之血脉,又可布散精气于筋,成功唤醒性欲。正如“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内可化神气养精神,外则柔软以固于筋。阴茎属筋,为足厥阴肝经所主之器,故肝脏阳气与阴茎的勃起密不可分,肝阳充盛,宗筋气血调和而能勃起。
1.2.1 肝阳虚则气机疏泄失常而致阳痿 人生理活动的正常作用依赖于肝阳的升发疏泄。肝阳亏虚,则生机萧索,百病由生。周学海言:“阳气升发于肝。”男性功能亦赖于肝气调达与肝阳温煦。《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言:“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肝阳虚无力温煦,使肝用无能,无法发挥疏泄、敷和之性,导致宗筋弛纵。肝具有调畅全身气机之能,《素问》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息,则气立孤绝;出入废,则神机化灭。”百病生于郁,实由肝郁而发。《杂病源流犀烛·前阴后阴源流》中论述:“有失志之人,抑郁伤肝,肝木不能疏达,亦致阴痿不起。”[7]故肝阳虚则致气机升发疏泄失调,无力疏达肝木,可导致阳痿发生。
1.2.2 肝阳虚宗筋运动失宜而致阳痿 肝主筋,阴茎为身体宗筋的一部分。肝之精气布散于筋才能发挥濡养作用。《万氏家传广嗣纪要》曰:“阳痿不起不固者,筋气未至也,肝主筋,肝虚则筋气不足矣。”[8]《证治概要》曰:“阴茎以筋为体……真阳难达阴茎以致其势难举。”[6]说明肝阳虚,不能布气于筋,阴筋无阳气以固,亦可发为阳痿。再者,肝为罢极之本,阳主动,肝阳气旺则轻捷矫健。吴崑云:“动作劳甚,谓之罢极。肝主筋,故为罢极之本。”[9]平素劳累过度损耗肝阳,肝阳虚则宗筋无力运动,导致阳痿。王冰解释道:“肝气养筋,肝衰则筋不能动。”由此可知,肝脏阳气虚乏则不能主筋罢极,机体不能耐受疲劳,导致宗筋之运动失调,自然阴茎运动也会受到影响。
1.2.3 肝阳虚无力推动血运而致阳痿 肝藏血,能够储存血液并且根据机体需要调节循环血量。肝主筋的生理功能与肝藏血联系密切。全身经筋须得肝所藏阴血的涵养方能发挥运动机能,阴茎亦不例外。现代医学认为阴茎的勃起依赖于正常的血管功能,动脉血液充足,静脉及时关闭才能保证勃起[10]。肝藏血,可调节全身血量,男子生殖之器更与阴血密切相关。宾彬教授[11]指出阴茎勃起是一个气血急剧充盈的状态,而这部分血量的调配是通过肝藏血调血这一功能实现的。阴阳互根互用,肝阳虚则肝血藏化失常,阴茎缺少血液的滋养,无法发挥运动机能,导致阳痿。此外,久病则虚,肝阳虚致气血不荣不通,瘀血内停阻碍气血新生,亦进一步导致阴茎失养。
肝主春,处于冬日骤然结束而初春来临之时,因此肝之阳为生于春天的少阳,阳气虽然有所萌发但尚未充盛,最易损伤。若此时失于调护,或寒凉之邪中伤人体,均可损伤肝之少阳,导致肝寒发生。然“积阴之下,必有伏阳”,肝为刚脏,内存相火,易郁成热,临床则表现出寒热交错。基于肝的生理病理特性,肝阳虚一方面会表现出阳气亏虚的脏寒征象,常见阴茎及龟头怕冷感,或出现颜面爪甲色青、脘腹冷痛、小便色白频数、大便溏薄等,亦可沿肝经循行之处发生寒象;另一方面肝阳虚弱伏而不布,必郁而化热,其热上冲则消渴、心中疼热,虚烦多梦、口干口苦、眼干咽干、耳鸣以及头晕等虚热症状,热象外趋则手足热、身热,易成痈脓,脉数,热象下迫则易见下利便脓血。
肝为藏血之器,血液运行依靠肝阳之气的推动及温化。肝阳可固摄运化血液,。若阳气亏虚则蕴藏于肝的血液无力运化,寒则凝,易形成瘀血。《阳痿论》有云:“每有瘀滞精窍,真阳之气难达阴茎,势遂不举。”[12]气血阻滞于阴茎,不得气血濡养而成阳痿。李海松教授认为瘀血是贯穿阳痿发生、发展全部过程的病理因素,故在临床中运用活血通络思想治疗阳痿可取得较好疗效[13]。临床见阳痿瘀血症状多表现为阳举微弱,甚或无勃起,兼有少腹部及会阴区刺痛、睾丸坠胀,面色晦暗,舌质紫黯或有瘀,脉涩不畅。
肝阳虚之脉,多表现为弦按之减。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弦为阳中之阴脉,为血脉拘急,欠冲和舒达之象。经脉的充盛调匀,赖于五脏阴阳之调和、水谷精微之营养。当阳虚不足时,血脉失于温阳而拘急,致成弦象[14]。仲景称“弦则为减”,“减”表明脉象不及,因阳气虚弱、经脉失柔所致。“弦多胃少曰肝病”,弦为肝之脉,无力为虚证,故肝阳虚惫的脉象可表现为弦而无力。此外肝阳虚脉象亦有左右之区别,从脉力来看,通常左脉更为弦细无力,《医学衷中参西录》亦载:“诊其左关太弱,知系肝阳不振。”[15]加之肝阳虚日久易致瘀血形成,故亦常见弦涩脉。
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亦与肝联系紧密。阴阳调和,肝气调畅,则心旷神怡;反之肝失疏泄,邪阻气机不畅,情绪自然随之变化。除此之外,肝阳虚则舒启、敷和之性缺失,也会产生肝气郁滞。正如《太平圣惠方》所写:“肝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悒悒情不乐,如人将捕之。”[16]肝阳虚阳痿患者,临床常见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盖因“肝为将军之官”,阳气虚则优柔寡断、遇事不决,疲乏无力、精力不济,甚至对性生活产生畏惧心理。
乌梅丸是肝阳虚之主方,基于辨证论治的思路也是治疗肝阳虚型阳痿的重要方剂。厥阴病的实质为肝阳虚,形成寒热错杂之证,因此治疗要在温补肝阳的同时平调寒热,权衡阴阳。乌梅丸出自《伤寒论》,清代以前的医家对乌梅丸主治认识大多围绕“蛔厥”和“久利”。柯琴[17]率先分析其证治规律,认为“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回顾乌梅丸之原文,338条提出:“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虽看到蛔厥表现为一些热象,但究其前提是因为脏寒,此脏寒归为肝阳虚。正如黄元御所述:“厥阴风木,生于肾水,而胎君火……蛔虫在内,令秉着有时静,而复有时烦也。”严则庵[18]在《伤寒捷诀》中亦认为:“脏寒自当吐蛔,与乌梅温脏安蛔。”由此,乌梅丸突出了厥阴病主要病机,可作为治疗肝阳虚的主方。此外,《金匮要略浅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述:“突出乌梅丸一句,取厥阴全体之治。”蒲辅周、郑钦安等在表述中也认同此观点,即乌梅丸具备了治疗厥阴病一切症状的药力。近现代诸多医家如彭子益、顾植山等继承了该观点[19-20]。国医大师李士懋提出乌梅丸应用不应拘于蛔厥一证,凡肝阳不足者皆可化裁用之[21]。严石林教授亦认为乌梅丸切合肝阳虚为主兼有寒热错杂的复杂病机[22]。
乌梅丸证有肝阳虚之象,乌梅丸方有治肝阳虚之法。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对于肝阳不足所导致的阳痿,法宜温肝阳充筋,临床多运用乌梅丸加减治疗[23]。金保方教授[4]亦运用乌梅丸加减治疗难治性勃起功能障碍,取乌梅丸补益厥阴、恢复肝阳升发之意。周莎等[24]治疗阳痿型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多未查得阴茎器质性病变,仅表现出寒热错杂之征,临床运用乌梅丸收效较好。
从方解来看乌梅味酸主入肝经,肝主筋,筋受津血滋濡则机关利,如《名医别录》上载:“梅实,无毒,止下痢……利筋脉。”乌梅以酸味“补本脏之体,顺曲直之性也”,彭子益言:“肝阳虚者宜服乌梅。”肝以血为体,肝阳虚更应在温肝用时注意补肝体,以当归养肝血,则肝阳有所依附,二者相反相成,符合肝的生理特点;细辛,《神农本草经》中言其能“百筋拘挛,利九窍”,辛能补肝阳,能润燥,《丹溪手镜》言细辛可“温脏散寒”,蒲辅周先生认为内有久寒者非辛温甘缓之品所能兼治,常用细辛直达厥阴之脏[25],正合乌梅丸之方证。桂枝可温通肝脉,刘渡舟在《肝病证治概要》中指出肝阳不足之证可重用桂枝以温肝益气[26],乌梅丸中搭配细辛,交通内外,沟通上下气机,通行全身阳气。桂枝亦可治气上冲,正合阳痿患者由于相火内郁而产生的上冲之象,如眠差多梦、梦时性交、劳累后出现遗精等。配伍附子、干姜以温通肝脉,正合《本草纲目》所述“干姜,能去恶养新,有阴生阳长之意”;川椒,《日华子本草》称其“破癥结,开胃……壮阳,疗阴汗,暖腰膝”,亦可治疗阳痿。人参补益肝气;黄连入足厥阴肝经,善治肝火;黄柏性属阴中微阳,善降三焦之火,尤专肝肾,为厥阴之引经药。二者祛除虚火,与五味温补肝阳,益肝之用的温药共同组成寒热同调方剂。方中有温有寒,有辛有酸,有甘有苦,其中温补之药的剂量五味多于泄热的药物两味,可以帮助肝阳发挥功用。而以饭蒸、蜜丸修合的制法,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丸者缓也,缓以治其本,亦间接佐证乌梅丸所主病证更偏于虚寒。乌梅丸以众多辛热之品,共扶肝阳,使肝得以升发舒启,阳事自然得兴。
乌梅丸强肝助阳、通调寒热,治疗阳痿常规用量如下:乌梅15 g、细辛6 g、桂枝9 g、黄连6 g、黄柏9 g、当归6 g、附子9 g、干姜15 g、花椒6 g、人参9 g。临床施治应在遵从仲景原方用量的基础上,根据阴阳虚实及寒热轻重,调整酸苦辛甘四味比重,并配合临床症状的差异来加减用药。乌梅为君药,顺应厥阴风木升发之气,用量宜大,一则乌梅入肝经伏其所主,二则乌梅“得春生之上达”助益肝阳,临床多以15 g为起始用量,阳痿肝体不用明显者可加至50 g,往往效果较好。患者寒偏盛者,如脉弦偏紧,需加大辛药之温性,可加附子至15 g、蜀椒9 g,以温阳散寒;热象重者,如脉弦兼数,可加黄连至9 g、黄柏12 g,泻火除热;偏于脾虚者,如脉濡舌胖大,应加大人参用量至12 g。如患者出现口舌发麻之症,可将蜀椒减量或去掉。尤应注意细辛用量不应低于6 g,寒盛者细辛用量应大于黄连用量,热多者黄连用量需多于细辛。
临证根据兼夹症状的不同,以乌梅丸为主方加减治疗肝阳虚之阳痿。若患者兼有瘀血,阴茎、睾丸或会阴等区域刺痛者,可在乌梅丸方药中增加活血化瘀之品。如患者热象较重,以口干口苦、眼干咽干、虚烦多梦、耳鸣以及手足、上半身汗出为主要表现者,治疗应着重清热化瘀滋阴,在运用乌梅丸的基础上加入少量大黄以泄热,虫药蟅虫、水蛭等荡涤瘀血;若患者阴茎及龟头怕冷,脘腹冷痛、小便色白频数、大便溏薄等寒象明显者,应在乌梅丸基础上配伍温阳活血药味,如当归、川芎、白芍等开郁补血柔肝;若寒热表现不明显者可运用桂枝茯苓丸以通络除瘀。合并水饮的患者,多伴有排尿不畅、夜尿增多症状,应利水以通阳,可用桂枝、白术、泽泻、茯苓等药物解表健脾、水行气化,水去则阳易生。兼有气虚者常伴有食欲差、阴囊下坠、大便溏稀等不适,可加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等补中益气以助通阳,厥阴之气足则全身之气畅;兼有血虚者,可见颜面色淡、手足不温或伴有血精者则应养血活血、调理冲任,可应用川芎、当归、阿胶、艾叶等通补兼施。
患者,男,45岁,已婚,2020年10月8日初诊。主诉:勃起功能障碍1年余。现病史:勃起不坚,性功能评分量表评分10分,尿频,夜尿2~3次/晚,上半身自觉发热,头部及后背易汗出,小腿怕冷,晨起易口苦,眠差梦多。舌淡黯,脉弦细。中医诊断:阳痿,寒热错杂证。西医诊断:勃起功能障碍。处方:乌梅15 g、细辛10 g、桂枝12 g、黄连6 g、黄柏10 g、当归15 g、人参15 g、附子15 g、花椒15 g、干姜15 g、麦冬15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配方颗粒7剂,日1剂,分3次服。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出汗较前缓解,已无口苦,自觉晨勃硬度可,仍有腿冷眠差,眼部干涩,舌淡黯,脉浮细涩。一诊方乌梅用量加至25 g、桂枝用量至15 g,加白芍15 g、丹参10 g、苍术24 g。三诊:患者自诉同房勃起功能好转,小腿怕冷、尿频症状等缓解,夜间头汗仍较多,舌淡黯,右脉浮弦,左脉沉细涩。继续加大桂枝用量至18 g、麦冬至20 g,加用生地10 g,化瘀清热滋阴,巩固治疗半月余。后随访2月,症状基本消失,夫妻性生活和谐。
按 患者以阳痿为主症,长期劳累、生活调摄失宜导致肝阳受到戕伐,形成肝阳虚证,加之情志不舒,郁结日久化热逐渐表现为寒热错杂。肝阳亏虚无力柔固津液,导致津不上承之上部虚热证。如上半身自觉发热、头部及后背易汗出均为上热外迫之象,口苦梦多为郁热逆上。郁热外不得透发,内无从疏解,遂走于上部诸窍。阳痿、夜尿频多,小腿冷为肝阳虚、虚寒偏下。乌梅丸酸苦辛甘并用,一方面温养肝脏之虚寒,另一方面清上部之浮热,再加上滋养阴液作用,诸药合用则肝阳通畅、阳痿可起。二诊患者诉出汗症状减轻,表明厥阴之症逐渐缓解,口苦消失,疾病向愈,加大乌梅用量以滋养肝脉;考虑患者脉浮,加大桂枝用量,并加用活血化瘀药物。三诊患者各症状均有所好转,左脉主阴,其脉沉细涩表明肝阳仍有不足,故继续提高桂枝用量;考虑瘀血所致虚热不易速去,故加入生地继续化瘀清热养阴,症状得以缓解,可见乌梅丸治疗肝阳虚所致阳痿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