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生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江南多才杰,宜兴更是多心灵手巧之人。多情的江南、柔情的烟雨催生了无数风流墨客,而悠悠春水中也诞生了无数瑰丽的珍宝,紫砂就是其中最璀璨明亮的一颗。如今经过岁月的洗礼与冲刷,在江苏宜兴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紫砂陶产区,六千多年的制陶历史为其发展催生了取之不尽的养分,无数代陶工的巧手慧心凝聚了无数的传世经典,沿着历史的长河,宜兴紫砂代代传承,薪火相传。
在紫砂事业发展中,涌现了无数默默奉献的紫砂儿女,他们或是受家族影响,或是沉迷于紫砂文化,总之,他们为紫砂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出了无数精彩纷呈、精妙绝伦的优秀作品。如今,当代艺人回首欣赏这些经典,总是能汲取灵感和顿悟。在西方陶艺的冲击下,紫砂文化也在努力发展创新中,但是传统始终是人们审美意识中的一种主流思想,依旧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紫砂壶经过千百年的创新与发展,也衍生出了自己的造型派系,并且每一个门类都有着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圆器饱满圆融,方器阳刚硬朗,花器婀娜多变,筋纹器严谨工整……总而言之,众多紫砂茶壶遵循着茶具实用为首要原则,然后在造型设计、文化显示、内涵展示上各显神通,各有胜场。
清人吴骞曾这样描述紫砂之形:“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这句话到位地表达了紫砂壶方圆变化的全部奥义。紫砂壶《秀竹》正是将这种思想理念渗透到了壶艺制作中,因此作品的形制饱满,线条充满了张力,在一横一竖、一捏一塑中道出了艺人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所以作品品读起来特有意境。
作为一件兼具花器与圆器特色的综合性作品,《秀竹》可谓是得天独厚,既保留了圆器的圆融饱满,又兼具了花器的丰富内容。竹,一直是艺术创作的常见主题,而紫砂艺人尤其青睐在壶艺中融入与竹有关的元素,这和宜兴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一定的关系。宜兴,依山傍水,这水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这山是江、浙、皖三省交界处的茂林修竹,这样绝佳的地理位置滋生了震古烁今的紫砂矿,也使得宜兴成为了“竹的海洋”。对从小生活在宜兴的紫砂艺人来说,对竹的了解不输于紫砂,因此,竹也成为了他们进行花器创作的首要选择。
此款《秀竹》以竹子为主题,壶身好似佛肚竹,小竹节做壶把和壶钮,协调地分布在壶的左右,壶盖上的装饰雕琢精致,美不胜收,竹节玩转自如呈壶钮,嫩叶自然生成,叶片精美,整器超凡脱俗,有清丽之美。
所谓富贵竹、吉祥竹,竹不仅寓意君子高风亮节,还有着步步高升、学业有成、事业蒸蒸日上、不断进取、节节向上的意思,可以象征前程美好,所以艺人设计的这把竹壶,将竹元素发挥到了极致。壶身圆融,饰以竹叶,壶钮也是仿生竹节造型,寓意节节高升,有祈祷安宁之意,形意俱佳,充满艺术魅力。
欣赏这一把《秀竹》,就像进入了一片翠绿的竹林中,耳边传来连绵不断的蝉鸣声和竹叶沙沙声,我们仿佛能够想象到蝉虫趴在竹节上,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秀竹叶间的卤水。鸣叫声从挺拔舒朗的秀竹枝间传出。整件作品以秀竹为形,仅仅在壶身与盖面上缀以枝叶,在器皿之上,竹子、叶子都是配角,却生动地将紫砂的魅力展现无遗。我们也仿佛置身于竹林之间,清风、竹叶、蝉鸣,一切都是美好的,充满了希望与甜蜜。
作品中比较巧妙的一个设计就是艺人以紫泥塑造壶身,以段泥来捏塑竹叶。不同的泥料烧制后会呈现不同的颜色,紫泥的深褐色和段泥的明黄色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这使得作品有了具体的画面感,增强了观赏性和可读性。它不再是一把不能动、不能说的茶壶,而变成了一本丰富的故事书,一页一页翻卷着,诉说着动听的故事。由此可见,针对紫砂泥的探索与创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像开盲盒一样,永远会带给你不同的惊喜和体验。
对于紫砂艺人来说,用什么泥料做壶,不仅可以实现茶壶的功能性,更是可以强化作品的主题思想。艺人首先需要为自己的作品定下一个主题,之后的造型设计与泥料选择都必选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展开。以《秀竹》为例,作品的主题是竹,想要表达的是节节高升、前程美好的寓意,那么在造型上必须以竹为参考物象,在泥料选择上也必须以此展开。艺人使用紫泥与段泥进行造型演绎,通过泥料色泽上的明与暗、质地上的糙与细,达到质朴与艳丽的对比效果。
由此可见,宜兴紫砂的成功绝非偶然,不仅和其原料有着绝对的关系,还离不开紫砂艺人的付出。制壶之路绝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在紫砂行业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三年入门,十年制壶”,可见其艰辛。紫砂艺人苦作泥凳上,在日日夜夜中磨练自己的技艺,在寒冬酷暑中淬炼自己的心性,可以说一把全手工的紫砂器,凝聚了艺人所有的智慧与心血,格外来得珍贵。
在作品中凝聚着一位艺人对紫砂文化全部的热情与心血,折射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演变与千年坚守,更汇集了一个民族对传统、对民俗、对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宜兴紫砂,是我们民族陶瓷工艺中的璀璨瑰宝,是江苏宜兴最闪亮的名片,也是每一位紫砂艺人无憾人生的浓缩。我们期待优秀的文化遗产可以永远发扬传承下去,也希望紫砂文化有源源不断的新品出现,让世界看到中国紫砂文化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