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群
吉祥纹样是中国传统艺术装饰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许多传统艺术品中均十分常见,客观上反映了中国朴素的宇宙观、自然观与人生观,以及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紫砂壶创作对吉祥纹样多有吸收,并形成了许多经典款式,“鱼化龙壶”便是其中之一。
本文中的这件《鱼化龙壶》特征鲜明,对其艺术特征的分析也是对“鱼化龙”这一款式基本特征的揭示。吉祥纹样在结合至紫砂壶中时必然有所变化,因此本文立足于应用与变形两个视角对作品展开分析,在说明作品艺术特征的同时揭示了紫砂壶工艺的独特性和紫砂壶创作的基本理念。
此件《鱼化龙壶》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那十分鲜亮的泥料色彩,泥料的饱和度与明度都是非常高的,鲜红颜色带有橘色调的光泽,红光满面,看上去很是耀眼。泥料优越的质感使壶的表面光滑细润,不见任何瑕疵,如天然形成的红色玉石一般,明净而纯粹。泥料的色彩与质感明显表现出紫砂壶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仅彰显了作品自身的特征,也彰显了紫砂壶独特的品质。
此壶所用的泥料称之为“大红袍”,不仅烧制出的色彩十分好看,泥料名字本身也包含有吉祥寓意,应用于《鱼化龙壶》的制作中是非常贴切的,通过泥料就可使受众明显地感受到吉祥、喜庆的气息,对作品的主题也能有更好的理解。
“鱼化龙”这一款式最早由谁制作而成尚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到清代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经过制壶名家邵大亨的设计,这一款式逐渐成熟并开始广为流传,因寓意美好而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此件《鱼化龙壶》基本上综合了“鱼化龙”图腾和“鱼化龙”款式的特征,又有创作者的个人审美思想渗透在其中,体现了这一款式的发展,创作尤其注重纹理感和雕刻效果的呈现,在精细的花纹中呈现出一种十分干净和简练的效果,既发挥了“鱼化龙”这一图腾的霸气,也具紫砂壶的温润与雅致。
作品体积娇小,呈现出紫砂壶创作的一般特征。壶身为一个稍扁的圆球体,从正面看壶身是椭圆形,两侧壶腹的弧度明显,外部的轮廓线条完整流畅,底部在稍带弧度的同时又能保持稳定,这也正是创作者要将壶身“拍扁”的原因,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圆器造型的完整。从顶面看,壶身呈现出正圆形,两种不同的角度能够证明作品结构的完美,无论从哪一个方向去看,作品都能呈现给人们完整、完美的姿态,体现了紫砂壶圆器造型的可爱之处。
壶身上方的壶盖是对壶身造型的“接续”,如果不是那一条相接形成的细细接缝,壶盖与壶身如同一体打造而成,利落清爽。壶身一侧镶嵌了一弯流,其弧度与壶身之间仍具有连续感。壶嘴对侧是简约的耳状环形端把,它的弧度是依据人手部的弧度和工学需要设计而成,以便能承担整件作品的重量,在人们使用时也能更加省力和方便。整件作品的造型设计讲究一体感,实际上是一种简化方式,以此来衬托更为复杂的纹理和雕刻设计。
“鱼化龙”纹样中的两个主体在壶中的表现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创作者对鱼的表现更加抽象,对龙的表现则更加具体,避免了使壶中元素过多而产生拥挤、杂乱的感觉。
在壶身与壶盖上可见许多“乱中有序”的筋纹,在筋纹的衬托下,壶面呈现出几瓣,每一瓣都非常饱满,如同鱼鳞。壶盖上的筋纹更加规则,也比较浅,均匀排列如同海浪的层次。壶盖顶端的捏手造型独特,有鱼鳍的形态,也像是小朵的浪花。壶身、壶盖的造型与筋纹相配合就模拟出鱼跃浪头的场景,形象地表现出鱼的造型,并带有动感效果。
壶盖朝向壶嘴一侧有一圆洞,从中伸出一龙头,基本与壶嘴相平行,这也是“鱼化龙”款式最独特的一个部分。创作者将龙头雕刻得威风凛凛,就连嘴中的牙齿也清晰可见,尤其是由中伸出的那一条立体的舌头,更显龙头之鲜活。在壶身中央的又是另一种形态的龙,霸气的龙头前端有长长的龙须,两条龙须之间是两颗发亮的珠子,身体上的龙鳞以及脊背上的鬃毛都雕刻得十分精细,强有力的龙爪显示出龙的强壮,让人有安全感。在把手上,创作者也装饰了细密的龙鳞纹理,把手的内部是光滑的,人们通过把手能够体会到两种手感,也显创作者之匠心。
创作者对“鱼化龙”纹样进行了一种“拆分”表现,对鱼的表现体现了筋纹装饰的特征和创作者对空间的分配能力;对龙的表现则体现了紫砂雕刻工艺的精湛。通过对“鱼化龙”吉祥纹样的应用与变形,作品形成了吉祥的内涵,彰显了紫砂壶工艺的匠心独妙。
此件《鱼化龙壶》华美大气,体现出典型的中华民族审美气质。创作者既表现了“鱼化龙”纹样的宏大气象,又能把握住细节,将紫砂壶的精致、温润表现出来。“鱼化龙”作为紫砂壶中的经典款式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中国吉祥文化对紫砂壶艺术的积极影响,吸收吉祥文化是紫砂壶创作的理念之一,也是紫砂壶艺术能够深入人心、长久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