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方言名词小考

2021-01-05 05:29◎则
江苏地方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老寿星猪头布袋

◎则 成

(古吴轩出版社,江苏苏州215123)

吴方言是我国主要的方言之一,现主要分布在江苏东南部及浙江东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而且用吴方言创作的文学作品较多,从六朝的子夜吴歌到明清的方言小说,资料十分丰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吴方言也有了较大变化,一些用词虽然口头上还在说,但在文章上已经很少见了,有的则是有音无字,有的则是找一音近的字来代替本意字。本文对一些吴方言中常说常写,或容易误写的词作考证。

布 袋

在苏州乡下,偶尔还可以听到“布袋”这一词,如:“老王啊,今朝哪哼买只鸡啊?”“哦,今朝布袋出差转来,所以多买点菜。”乍一听,会觉得很奇怪,“布袋”怎么还会出差?还要弄只鸡吃吃?“布袋”不是用来装东西的吗?

其实,这里的“布袋”不是指用来装东西的袋子,而是代指女婿,并且“布袋”一词,在苏州乡下各个地方还有着略微的区别。

首先来说“布袋”一词的由来。“布袋”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朱翌的《猗觉寮杂记》一书中。书中原文写道:

世号赘婿为布袋,多不晓其义。或以为如入布袋,气不得出项,故名。附舟入浙,有一同舟者号“李布袋”,篙人谓其徒曰:“如何入舍婿谓之布袋?”众无语,忽一人曰:“语讹也。人家有女无子,恐世代自此绝,不肯嫁出,招婿以补其代,故谓之‘补代’耳。”此言极有理。

文章大致意思是说当时世人都把入赘的女婿喊为“布袋”,但是大多不知道其本义。有的人以为是男子入赘做了女婿,就像进了布袋,处处受窝囊气,没有一点自由,所以叫“布袋”。后来,在一次乘船去浙江的途中,同行的人中有一个名叫“李布袋”的,船家问他怎么入赘的为什么会被叫作“布袋”,船上众人也都不知道,忽然有一个人出来解释,说“布袋”一词其实是以讹传讹,原来是指有的人家家中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担心从此断了香火,于是不肯让女儿出嫁,就招上门女婿,让他来传宗接代,所以叫作“补代”。

到了清代,在王应奎的《柳南续笔》一书中又有了新的发现及解释。书中原文写道:

又《三余帖》:冯布少时赘于孙氏,其外父有烦琐事,辄曰“俾布代之”,至今吴中以赘婿为“布袋”。

1.2.2 不同培养时间PS液体培养法产孢量测定。采用上述PS液体培养法,培养甘薯黑斑病菌。每1、2、3、4 d取出3瓶培养液,每瓶培养液制片3张,测量孢子悬浮液中目镜10倍及物镜20倍显微镜下一个视野的孢子数,不同培养条件下的产孢数。以上述对照组①和对照组②方法培养5~6 d作为处理对照。

这里主要讲了有个名叫冯布的人,年轻时入赘孙家,岳父遇到有烦琐的事情,就让冯布替他出面解决,“俾布代之”,所以苏州把入赘女婿叫作“布袋”。

其实,不管是宋代《猗觉寮杂记》中的“补代”说,还是清代《柳南续笔》中的“布代”说,“布袋”一词都是特指入赘女婿。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社会风气,入赘对于男子来说,是极其没有面子的,是被别人看不起的,所以一只不起眼的布袋,就成为入赘女婿的代称了。

“布袋”一词在苏州各地还有略微不同的解释。笔者特意分别请教了家住苏州新区枫桥和吴中区郭巷的两位朋友,在枫桥那里“女婿布袋”是一起连着喊的,而且是带有一点昵称的感觉,如“呆头布袋”;而在郭巷那里,“布袋”是指家中儿子死了,剩下媳妇一人,从外面再找一个男的填上,延续香火。

随着文明的进步,男女地位逐渐平等,家庭经济条件日益改善,原本婚姻关系中一些不雅的词汇,如“填黄泥膀”“叔接嫂”“布袋”也逐渐被淡化,更多的是提倡和和美美,夫妻双方共筑美好的幸福婚姻。

闹 猛

在吴方言中,大家习惯把热闹叫作“闹猛”,把凑热闹,叫作“轧闹猛”。那么为什么要叫“闹猛”而不叫“闹东”或者“闹西”呢?

《简明吴方言词典》中关于“闹猛”的解释为:形容词。一是指热闹,如“原来是庆祝国庆,社员们敲锣打鼓非常闹猛”。二是特指生意兴隆,如《海上花列传》第55回,夏余庆叫声阿唷道:“生意倒闹猛哚啘!”(《简明吴方言词典》第181页)现今用第一个意思的比较多。

“闹猛”中的“闹”字好理解,那这个“猛”字作何解释呢?为什么会在众多汉字中,单单选中这个“猛”字?是不是闹得比较凶,比较猛?其实不是的,这个“猛”是指闹猛将、待猛将(抬猛将)、祭猛将这一系列民俗活动的中的关键人物——刘猛将。

那这刘猛将是谁呢?为什么要闹他、抬他、祭他呢?

猛将神像

另据《藏书镇志》中“猛将会”条记载:“36年(民国36年)春在五架山邀请全记大舞台班子演出,演员有孙柏龄、孙石英、小王少楼、傅云霞等,戏名有《铁公鸡》《四杰村》《三战吕布》《新纺棉花》等,演出精彩纷呈。漫山遍野摊贩,‘木圆堂’开设面饭店、点心店、副食品店、茶馆、百货店等,货物应有尽有。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由此可见,待猛将(抬猛将)、祭猛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不仅是祭祀游行,还要抬着神像在田间闹一下,同时还有戏曲表演,商贩云集,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嘉年华活动。久而久之,“闹猛将”就成为热闹的代名词,“闹猛”一词也就流传开了。

洋 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用到“洋盘”这个词。如:“今朝我洋盘哉,格只鸡勒浪菜场里卖15块钿一斤,哪晓得超市里正好打折,只要12块一斤。”再如:“倷只洋盘,上当哉。”由此可见这个“洋盘”不是什么好话,有点冤大头的意思。那“洋盘”为什么要叫“洋盘”呢,它到底有几个意思,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来的?

词典中有关“洋盘”的解释有两条:一、名词。傻瓜;对都市中事物缺乏经验的人。二、形容词。外行。(《简明吴方言词典》第223页)

“洋盘”一词的由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说清末鸦片战争过后,五口通商,大量的外国人纷纷来到上海。当时上海人见外国人进餐,又是刀,又是叉,吃顿饭好像在表演杂技,十分新奇,餐具不是瓷做的盆,就是铜铸的盘,而且各个都很大,不像中国的餐具那样小巧精致,也不知道这个盛菜的餐具到底叫什么,就只好以“洋盘”来命名了。当时中国商人为了和外国人做生意,也开始学习如何用刀叉进餐,但偏偏很多人是外行学不像,原本左手拿叉,右手拿刀,他来个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出尽洋相。大家私底下就把这类人叫作“洋盘”,后来就被用来形容外行的新名词了。

另有一说是从商业上的“开盘”“收盘”引申来的。旧时做生意,开门叫作“开盘”,打烊叫作“收盘”,这里的盘是指算盘。每逢早上开门营业,店家先拿起算盘摇一摇,“咔咔咔”,代表开始营业了,晚上关门结账了,再拿起算盘摇一摇,“咔咔咔”,代表结账打烊了,不再做生意了。后来这个“盘”字慢慢引申为“价格”的意思。定什么价格,也说成是“定什么盘子”。平时营业时如果遇到顾客进门,店家首先看他的穿着打扮,再听他的说话口音,如果是外地人,就称他是“客盘”,商品的价格就会高一点。如果是洋人的话,那店家就要狠狠地宰上一刀,敲他的竹杠了。因此与洋人做生意,这种暗中涨价的行为叫作“暗盘”“洋盘”。后来,那些没有商业道德和缺乏诚信经营的店家,只要碰到外地人进店就会对店小二低声说一句“洋盘”,那就意味着按照洋人一样来结账了。后来这种以高价买了平常货的行为,就被称为“洋盘”了。

还有一种是音译说。“洋盘”是根据英文里的“youngboy”(年轻人)来的,年轻人,少不更事,往往容易上当受骗,所以就以“洋盘”这个洋泾浜英语来代指此类人。

寿 头

吴地方言风趣幽默,特别是一些俗语、俚语更是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讲起来、听起来别有一番味道。其中一些常用的口语不能从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譬如“寿”这个字。

“寿”这个字在普通话以及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活得岁数大,年岁,寿辰等。但在吴地方言中则大大不同了,在《简明吴方言词典》中“寿”字的解释为:形容词。傻,土头土脑;不通世故,不懂人情。“寿头”的解释为:名词。傻瓜,不通世故,不懂人情的人。通常在苏州话中和这个“寿”字组成的词语往往都是不太好的词语,诸如:寿头寿脑、寿头模子(寿头码子)、寿死人、寿血血等等,都是指呆傻、不懂人情世故。那么为什么“寿头”一词在吴方言中会有这种解释,其源头又是什么呢?

其中关于“寿头”的说法主要有三种:寿字猪头说、寿星头说、寿字头说。

寿字猪头说主要是根据清朝顾禄的《清嘉录》以及吴谷人的《新年杂咏》所记载。《清嘉录》主要是一本记录苏州相关风俗的著作,书中记载了江南一带自宋代开始就有在腊月里用猪头“祭山神”的风俗习惯。而在《新年杂咏》中则更加详细地记录了相关习俗:杭(州)俗,岁终祀神尚猪首,至年外犹足充馔。定买个猪头在冬至前,选皱纹如“寿”字者,谓之“寿字猪头”。于是腌透风干,以备敬神之用。这两段文字主要讲了旧时江南一带在腊月里有用猪头来祭祀山神的习俗,而这猪头的挑选则必须是江南一带的本地黑毛猪。这种猪的头上皱纹多而且密,皮肤又坑坑洼洼,很像一个“寿”字。用来祭祀山神是最好不过的了。由于猪给人的印象就是呆头呆脑、傻乎乎的,经常被用来作为骂人的话。而由于骂人猪头太过不雅,用“寿头”二字来代替就比较隐晦而且不容易被人发觉,后来“寿头”作为猪头的代名词也就慢慢传用开了。

寿星头说则是根据传统艺术形象“老寿星”而来的。老寿星的形象则是人们参照老子的形象设计出来的,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头上的那个肉头了。而在《西游记》中老寿星被孙悟空和猪八戒等人直接喊“老肉头”,《西游记》中老寿星似乎是一个糊里糊涂的神仙,自己的坐骑仙鹿下凡为妖也不知道,渐渐的这个老寿星也就变为“老糊涂”的代名词了。一般来说年纪大的人容易上当受骗、犯低级错误。用老寿星的“寿头”来代替傻呆、犯错误的人这一说法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寿字头说则是根据“寿”字的繁体字“夀”来解释的。“夀”字的头像一个“土”字,而吴方言所说的“寿头”其中也包含“老土”的意思,如寿头寿脑可用土头土脑来解释。这种寿字头说法也可自圆其说不妨作为一条依据。

老苏州还有句话叫:男人不可以(被)骂寿头,女人不可以(被)骂十三点。我父亲则经常教导我说:“男人要带三分寿。”我想这“寿”字的意思可能是引申出来是指谦让、虚心的意思吧,而且亲戚之间喊喊“寿头”则是一种亲昵的表现,没有责骂的意思。

吴方言的词汇是一直变化的,这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密切相关的。从南宋的“布袋”到晚清的“洋盘”,社会制度的变革、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影响到语言中词汇的变化。因此,对吴方言的追根溯源,既是对方言的一种保护也是对语言的创新。

猜你喜欢
老寿星猪头布袋
乐观的老寿星
老寿星储蓄罐
老寿星吃砒霜式的恋爱
放下布袋
张明珠:中国最美的109岁老寿星
站不起来的布袋
猪头的爱情
布袋山手记
落魄镖师
站不起来的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