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王国”中无声的“公民”

2021-01-04 09:41解一章
看世界 2021年24期
关键词:患病率传染性慢性病

解一章

“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

正如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的有趣比喻,每个人都会“移民疾病王国并在那里生活”。

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之前,怎么也想不到,人类会被此梦魇扼住良久。但截至目前,全球累计感染死亡人数已超过500万人,每天仍以触目惊心的数字在增长着。

人们将目光聚焦于新冠疫情,而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在“疾病王国”中,更大数量的“公民”却是来自那些耳熟能详的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非传染性疾病每年导致4100万人死亡,相当于全球死亡总数的71%。所谓非传染性疾病,就是常见的慢性病,包括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癌症等。

人们对于新冠始终保持着谈虎色变的惊惧态度,但对于那些长期以来和人类历史共存的致命疾病,却保持着相当的淡然。如今,这些大病呈现出在年轻群体中的高发态势,警钟还不该敲响吗?

人们对于不同的疾病,似乎存在着某种刻板印象。许多人会视传染性疾病为来势汹汹的洪水猛兽,如临大敌,但对慢性病却表现得淡定许多,习惯在生活中忽略容易致病的危险因素。

放眼全球,人类在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0世界卫生统计报告》,自2000年以来,归因于HIV、结核、疟疾和被忽视的热带病的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2.4%~3.2%,下降幅度大于非传染性疾病。

非传染性疾病每年导致4100万人死亡,相当于全球死亡总数的71%。

“ 中风”这种急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供应大脑,引起脑组织损伤

反之,非传染性疾病的发展值得注意。在当前全球十大死因中,有7个都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要知道,在2000年,慢性病仅占4个。

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4100万人,主要为四大疾病所致: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高达1790万人;癌症引起的死亡人数达900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达380万人;糖尿病引起的死亡人数达160万。

在高收入国家,癌症已成为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在其他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心脑血管疾病则是“头号杀手”。

这些慢性病,正在隐秘而真实地夺去人们的生命。从一段时间全球死因的排名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今是哪些疾病正在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最尖锐的威胁,也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在卫生事业上的不同重点。

譬如,艾滋病从2000年的第8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19位;結核病也不再是全球前十大死因,从2000年的第7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13位,全球死亡人数减少了30%。全球传染病死亡人数有下降,而中低收入国家仍然面临重大挑战。

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跻身全球十大死因之列,于2019年甚至在美洲和欧洲排名第三。妇女尤其深受影响—全球65%的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死者是女性。

另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糖尿病导致过早死亡率增加。从2000年至2019年,全球糖尿病死亡人数增加了70%,男性糖尿病死亡人数增加了80%。糖尿病相关死亡率的升高,与肥胖的患病率增加有关。自2000年以来,全球成人按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的肥胖患病率,增加了1.5倍。此外,儿童超重率也明显上升。

面对全球卫生健康事业的变化,《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这样的疾呼,需要人们重视起来。

2021年5月11日,英国剑桥,一个名为“人民疫苗”的团体在阿斯利康总部外抗议

变化同样在中国发生。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曾发布《中国疾病负担研究报告》,对1990年至2017年近30年间,中国及其各省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进行了整理研究。

“像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在过去30年中已届疾病模式转变的临界点。”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博士说,“展望未来,慢性健康问题的负担,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将远远超过传染病。”

近30年来,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大幅增加。在1990年,过早死亡原因排名前五的是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儿疾病、中风、慢阻肺及交通伤害;而到了2017年,中风成为第一大早亡原因,上升两名;缺血性心脏病紧随其后,从第七名上升至第二名;肺癌从第13名上升至第三名;慢阻肺名次未变,仍排第四名;肝癌从第11位上升到第五位。

中风、心脏病、肺癌等,这些生活中常能听到的疾病名次,感觉熟悉,但又十分陌生。人们总将其视为老年人群难以避免的高危境地,却忽视了各种危险隐患早已埋下。

比如卒中,俗称“中风”,这种急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供应大脑,引起脑组织损伤。卒中可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症状,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四高”特点,被我国疾控中心冠以生命健康“头号杀手”的称号。

2020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高血压2.45亿等。

癌,依然是噩梦,人们仍然谈“癌”色变。前述报告中,中国人的十大致死因素包括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等癌症。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其中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人,占全球23.7%,癌症新发人数远超其他国家。

《众病之王:癌症传》指出,癌症是生在我们的基因组里:对身体来说,那些癌症基因并不是“外来者”,而恰恰是“曾执行关键细胞功能的基因突变、自我扭曲的版本”。

“癌症根植于我们的社会中:随着我们这个物种寿命的不断延长,也不可避免地会释放恶性增长(癌基因突变随着衰老而逐渐积累,因此,癌症在本质上与年龄相关)。如果说我们在寻求长生不死的话,那么,从一种执拗的意义上说,癌细胞也在寻求长生不死。”或许,人类对抗癌症的历史,还将十分漫长。

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其中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人。

慢阻肺主要是由于吸烟等原因引起气道狭窄或肺气肿等结构改变

在中国,有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极易被人们忽略,那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人们常说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慢阻肺主要是由于吸烟等原因引起气道狭窄或肺气肿等结构改变,患者感到呼吸费力或透不上气。

2018年《中国肺健康研究》表明,20岁以上中国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8.6%,约9990万患者,但知晓患病的仅2.6%。杜兰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主席Jiang He博士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在中国成年人中非常普遍,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很少有人接受过肺功能测试。

针对慢阻肺,可预防的最大危险因素是吸烟和空气污染。但这两项要素都并非一日之寒,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危机与依然高企的吸烟率,对于预防慢肺阻而言,形成不小的挑战。

如果说人体像一辆汽车,通常来说,随着行驶里程与车龄的不断增长,车子会出现越来越多需要维修的时刻。现在值得担忧的问题是,许多年轻的汽车也早早地暴露出一些致命的毛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年轻人面对着更多样的生活方式选择,产生了更个性化的生活习惯。但诱惑越多,危险因素也就越多。

《中國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指出,高血压、吸烟和高盐饮食,是导致中国人群死亡的三大危险因素。紧随其后的危险因素,还有颗粒物空气污染、高血糖、高胆固醇、肥胖/超重、全谷物和蔬果摄入少及饮酒等。其中,风险因素增长最快的是肥胖/超重。

这些危险因素都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息息相关。年轻人爱熬夜,作息不规律,等于日复一日地透支身体。面对高压的社会竞争,他们同样缺乏足够的运动时间,身体素质也逐渐下降。

以往,人们总是认为中风是“老年病”。但近年来,年轻群体卒中患病率与发病率显著增加,90后发生中风也不再是新鲜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范围内,35岁以下人群发生卒中占总数的9.77%,每4个2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就有1个在其一生中会发生脑卒中。

导致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和吸烟,其次是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目前,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5.2%。这两类患病年轻人更容易被卒中盯上。

中国年轻群体中,一直增长的慢性病还有糖尿病。糖尿病通常被划分为1型和2型,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普遍被认为与后天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非健康的生活生产、体力活动的减少,以及肥胖问题等。而2型糖尿病的数量,占了糖尿病患病者总数的90%以上。

这也意味着,熬夜吃夜宵、躺平不想动、吃各种垃圾食品等各种常见于年轻群体的亚健康生活方式,都有可能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而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的人数在不断攀升以后,又将进一步推高心血管病等其他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这些慢性病的生成,都是由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种种影响日积月累导致的。但在亮起红灯之前,身体往往会释放出各种信号—只有正确认识并严肃对待慢性病,才能在“健康王国”里更久、更快乐地生活。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

猜你喜欢
患病率传染性慢性病
慢性病管理对预防高血压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评价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麻杏石甘口服液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应用试验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研究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Kindness Is Contagious
我国高血压人群的一般规律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患病率为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