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晓 陈婉文 吴桂儿
母乳喂养被公认为婴儿喂养金标准[1],同时具备助力新生儿健康成长与产妇产后修复的双重积极功效[2],但受诸多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影响[3],我国婴儿出生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极不理想[4-5],以积极策略提升母乳喂养率势在必行。生物养育法指以半躺式施行哺乳的方式,在此体位下,母婴均处于放松状态,婴儿先天反射与母亲本能行为均易于得到释放,有助于婴儿凭借嗅觉与感觉自主地靠近母亲乳房并加以吸吮,使婴儿所具备的天生寻乳反应得以最大化发挥应用[6],是接近母乳喂养起点的神经行为喂养方式。但初产妇因缺乏哺乳经验故对该喂养方式的优势及正确实施方式知之不多,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我们尝试采用分阶段多元化生物养育促成法对初产妇开展母乳喂养干预,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9年9—12月于本院分娩的初产妇与新生儿各9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初产妇,单胎足月,知情同意,无内外科合并症,无妊娠并发症,认知沟通能力正常。排除条件:交流精神障碍,母婴分离, 需行退乳者。 产妇平均年龄(28.92±4.57)岁,平均孕周(38.69±0.92)周,新生儿娩出后1 min阿氏评分(9.52±0.23)分,入住偶数病室者45例设为对照组,入住奇数病室者45例设为试验组,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及新生儿阿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接受常规母乳喂养护理,包括母乳喂养意义宣讲、生物养育法优势说明、生物养育法视频播放等,试验组接受分阶段多元化生物养育促成法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导入期(入院至产前) 入院首日,责任护士就生物养育法展开护患专项沟通,以图片法展示生物养育法具体方式,以通俗科普语言解析生物养育法利于母乳喂养的机制,以同伴教育法传播生物养育法优势,以流程图与视频法授予生物养育法步骤、要点、技巧等实用知识技能,随时解答产妇方生物养育法相关困惑与疑问。
1.2.2 模拟期(产前一日) 用一大一小两个模型分别扮演产妇与新生儿,进行生物养育法实景演示,并同步讲解技巧与要点,再进行生物养育法模式实践。指导产妇选择舒适的半坐或半卧位,以枕头置于产妇背颈腿臂等处加以支撑,让产妇将婴儿(小模型)以任意角度趴躺于自已身上,以自身身体对婴儿身体形成支撑,使婴儿腿、脚等与产妇腹部或支撑物加以接触便于支持婴儿使力。产妇以手臂环绕婴儿形成跌落保护与固定效应,指导产妇无需对婴儿颈背部加压,应利用重力效应助力婴儿定位,调整婴儿体位使之与母亲形成三贴(胸贴胸、腹贴腹、下颌贴乳房),便于通过身体接触发挥促婴儿原始反射本能激发的功效。
1.2.3 产房首次实施期 分娩后于产房即刻进行,以此协助产妇全程实际体验生物养育法1次,促成自主实施经验的积累。产房温湿度分别维持于25~28℃、55%~65%,助产士为刚娩出的新生儿行断脐、擦身、纸尿裤穿着、棉布帽佩戴、保温毯盖背等护理。产床床头抬高达30°~40°使产妇处于半斜式卧位,助产人员将新生儿趴俯于母亲身体上进行皮肤接触,利用重力效应协助婴儿合理定位,激发新生儿原始反射运动,其手脚与母亲腹部/支撑物等接触后即会自主施力并于稳定身形后本能地凭借嗅觉与感觉完成寻乳行为,并于寻乳成功后开启自主吮吸行为,完成人生首次吮乳。助产人员进行问题反馈指导,纠正产妇不当或偏差行为,全程实时监护,严防婴儿窒息、跌落等,首次寻乳活动及母婴皮肤接触时长不少于60 min。
1.2.4 病房继续实施期 (1)于分娩后首日由责任护士床旁指导产妇完成一次生物养育法操作,倾听产妇感受,及时纠正错误行为,强调母婴安全,哺喂成功者分享喜悦, 喂哺失败者分析原因,鼓励纠错实践。(2)邀请既往成功生物养育成功的产妇返院行经验介绍,以一对多方式进行感受交流与技巧分享。(3)出院前进行生物养育法价值再强调,系统化解答相关疑问疑虑,鼓励出院后继续坚持生物养育法,告知院外延续护理方式。
1.2.5 院外延续实施期 于产后通过生物养育法专用微信群进行持续跟踪、指导与督促,引领群内产妇行哺乳感受交流与经验分享,及时协助解决各类母乳喂养疑难困惑问题,提供全方位连续性母乳喂养行为促成支持。
比较两组干预后生物养育法依从率。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以母乳喂养测量工具 (Breast-feeding Assessment Tool,BAT)[7]对两组初产妇行相应评估,该工具含四大评估维度,分别为喂养时机选择、婴儿与乳房接触时表情、婴儿吮吸、乳头含接姿势方法,各维度均包含4个条目,均以0~3分赋分,总分值在0~12分,总分值等于大于8分则评价为首次母乳喂养获得成功,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统计新生儿娩出后24 h内有效吮吸次数,由病房责任护理人员评估记录,有效吸吮标准:母亲乳头与婴儿口唇接触时,婴儿大张嘴巴、下唇外翻、舌呈勺状可将乳晕环绕并完成对乳头的顺利含接,面颊向两旁鼓起,完成深慢且节律性吸吮活动。比较两组初产妇分娩后三日时乳房胀痛情况,I度为正常或轻度胀痛,II 度为中度胀痛,III 度为重度胀痛[8]。统计比较两组初产妇分娩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初产妇干预后生物养育法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初产妇干预后生物养育法依从率比较 例(%)
试验组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24 h内有效吮吸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娩三日时中重度乳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后6个月时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母乳喂养成功率、有效吮吸次数、中重度乳胀率、纯母乳喂养率比较
结果显示,试验组初产妇干预后的生物养育法依从率高于对照组。生物养育法具备诸多有助于母乳喂养行为的优势,但受产妇知之不多、价值存疑、方式掌握不正确等影响,其依从率仍处于较低状态。本研究采用分阶段多元化生物养育促成法对初产妇实施干预,将生物养育法促成过程合理划分为五个阶段,于各阶段分别采用最具适用性的多元化教育督导方式进行专项干预,导入期主要以形式多样的教育工具进行生物养育法价值灌输,展示生物养育法流程步骤帮助产妇形成初步印象;模拟期以模拟工具进行演练,助力产妇直观感知生物养育法过程、要点与技巧;产房首次实施期在适宜舒适环境下手把手教授产妇初次真实完成生物养育法,在实践中积累养育经验;病房实施期以床旁指导、同伴教育等方式成熟化生物养育法技能、坚定化生物养育法信念;院外期连续性跟踪督导,及时助力产妇解决生物养育法障碍问题,巩固生物养育法行为。由此可见,分阶段多元化生物养育促成法遵循知信行干预规律,可循序渐进地推动产妇步入生物养育法认同—生物养育法感知—生物养育法实践—生物养育法巩固的行为发展正常通道,使初产妇在认同生物养育法优势、掌握生物养育法技能的基础上提升生物养育法依从率。
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失败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不正确哺乳姿势,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不充分性,最佳寻乳时机的错失,产妇乳房胀痛,母乳喂养信心的缺乏等均为常见而主要的原因[9-11]。生物养育法以母亲半躺体位法进行哺乳,高度符合机体生理解剖结构特点,产妇可获得良好休息,哺乳时无需耗费过多体能,哺乳舒适度较高,且不存在哺乳姿势禁忌,不会出现哺乳姿势不正确问题。婴儿趴卧于母亲身体之上,重力效应使亲子间相互紧贴,母婴间获得充分皮肤接触,易于刺激诱发新生儿自然寻乳行为[2],避免最佳寻乳时机的错失,增进亲子感情交流,可解决母婴早期皮肤接触不充分、持续时间过短等问题;寻乳成功行为有助于增进母亲哺乳信心,故生物养育法具备促成母乳喂养成功、降低产后乳胀程度、提高长期纯母乳喂养率的多种积极效应。分阶段多元化生物养育促成法有助于解决产妇生物养育法依从率低下的问题,使产妇有机会充分认知、实践与正确发展生物养育法母乳喂养积极行为,从而自该行为中深度获益,益于首次母乳喂养时取得成功,增加产后24 h内有效吮吸次数,降低产妇乳房胀痛程度,提高产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表2显示,试验组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24 h内有效吮吸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娩三日时中重度乳胀率低于对照组,产后6个月时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分阶段多元化生物养育促成法对初产妇开展母乳喂养干预,可显著提高其生物养育法依从率、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娩出后24 h内有效吮吸次数及产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降低产后乳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