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为 Javohir Kamolov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8)
虽然将知识划分为学科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17世纪的笛卡尔才打破知识碎片和运用科学方法来达到基本统一。21世纪出现的全球化和商业经济模式已经证明了这种管理教育方法的局限性。现代高科技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泰勒的生产模式,或者不再认为它是解决管理问题的唯一策略[1]。研究生课程是一个系统性和多维度的整体,其中所有方面都相互联系并相互依赖,每个方面都影响其他方面或受其影响。
管理学研究生教育在动态的商业环境中正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现代教育学者寻求在学生中引入方法论与学科融合思维对学校和课程提出新的改变。学科融合被定义为各种学科的组合,以便在不同观点的基础上理解一个研究对象。
Scarmach和Domingues关于管理课程中跨学科感知的研究表明,与新生相比,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的课学科融合度更高,因此较少跨学科去学习方法论等程。Jeremias等跨学科研究方法教学的研究案例表明方法类课程是天然具有跨学科、学科融合特性的课程体系。Huutoniemi描述的一个例子是伯南布哥州的一所大学鼓励教师将所有学科与社会现实和就业市场联系起来,指出重塑学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当教师努力通过替代课堂材料和跨学科实践来填补因缺乏可持续发展教育而造成的真空时,他们几乎没有成功。他们面临着对这种创新的强烈抵制,因为通过企业社会和环境维度来扩大商业标准的努力被视为对商业竞争力的威胁。
当前国内部分高校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得较好,在管理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中引进国际现代经济学教育规范,不仅注重基本经济理论,更加强前沿管理主要分析方法训练。结合国内外相关课程体系特点,本文提出了研究生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六步建设方法。
第一步是问题描述。Klein开始建设多学科融合视角的课程问题整理,受到以Fazenda为代表法国学派的启发,该学派将跨学科性视为每个语境中的个体和独特现象,实践和技术不是普遍标准化的,而是强调应用背景的差异。在分析研究方法类课程跨学科项目的研究时,很多课程中都找不到共性的内容,因此很难比较其优缺点。通过展示如何将不同课程的问题纳入管理课程,可以扩大教学方面的价值贡献。
第二步是问题分析。改革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尝试需要其他形式的组织支持,这将导致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教师应该具有改革、组织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在研究生管理教育中提供系统专业知识的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系统性的观点。这些系统性的观点会将线性思维转化为复杂思维,使学生能够理解社会问题并对其进行处理。学科融合被认为是从多学科到跨学科的结果,多学科性在一个单一的应用程序中将学科组织在一个共同的体系中。
第三步是构建课程模型。在了解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情况以及基本定义之后,可以通过继续创建模型来解决课程设计中的问题。这项工作的目的不是解决如何在管理研究方法课程中实现学科融合,而是提出一个衡量其在课程中存在的量表,任务是识别模型中的变量,而不是课程教学中发现的外部和内部困难。随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可能出现新的相关主题,允许过程转向递归和循环。
第四步是步骤二、三的循环。鉴于学校中存在的组织结构及其教授的课程,所提出的模型是动态的。需要设计的研究生课程需要一组专门负责这项任务的教师。课程必须根据所选内容的范围分配授课时数,所以要了解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如何融入跨学科教学活动,需要对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刻而定性的调查。调查中应该考虑到各个参与者,包括学术管理、课程设计、教师、学生、结构、管理、资金来源和微观环境中的条件。
第五步是可行性指标分析。从实际的角度来看,在衡量跨学科性质,包括教育和教学质量与效果方面,首先要反映跨学科性作为一种教学技术,它将概念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理解复杂的组织问题。第二个指标将跨学科性视为一个目标,需要与其运作的个体进行互动,以获得建立教学过程,获取资源和获得必要技能的支持。学科融合特性被认为与给予的支持程度相关。第三项指标使用了跨学科性指标,正式体现在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文档中。
第六步是教学实践。关于教学实践方面,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没有必要强调正式的学科融合过程,而是提出一些创新和多样化的技术来处理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选择知识点作为跨学科指标的技术考虑是商业实践、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研究或其活动,使研究生成为学科内容应用于实践的一部分。
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学科融合为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建立一个跨学科的建设体系,能够解决目前教学内容边界模糊不清,难以组织的问题。研究生的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正在经历较大的变化以应对知识环境变化和就业竞争增强。本文提出了基于学科融合的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建设的六步法,预期能为研究生方法类课程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