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瑞芳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北京 102628)
“学生社团是指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①。学生社团通过开展方向正确、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可以团结凝聚广大同学,有效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20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为切实推进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育人功能指明改革方向。
学生社团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之一。因此,引导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不断扩大社团影响力和活动覆盖面,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在学生社团发展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一方面,学生社团结构松散、成员流失率高。学生社团是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团体,受这一性质影响,学生社团大都组织结构松散,组织向心力和团队凝聚力不足。社团成员流动性较大,招新前后是成员人数的顶峰值,后续成员逐渐流失,且总体流失率较高。成员年度换新比例高,只有极少数成员能够得以存续,社团组织经常出现虎头蛇尾情况。
另一方面,学生社团缺少精品品牌、活动质量不高。某职业院校目前共有19个学生社团,涉及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自律互助类等类别,社团成员达900多人。但事实上,由于学生素质、意愿、受关注程度等原因,学生社团整体活动质量不高,且具体活动普遍存在宣传方式单一、形式不够新颖等情况,因而导致社团品牌不够鲜明,缺乏可以大规模推广的社团品牌活动。
社团是学生在校期间锻炼自己、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平台之一,一个社团发展好坏,很大程度上由当时的社团学生干部能力决定。社团学生干部个人能力出众,能举办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能做好社团工作传帮带,可以为社团长期发展提供保障。反之,如果社团学生干部能力较弱,对社团日常活动组织人员力不从心,就会严重影响社团的后续发展。因此,研究学生社团发展,要重点关注社团学生干部。根据本人的实际工作经验,目前职业院校社团学生干部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动机目的不纯。学生加入社团大都是为了在社团平台锻炼自身能力、在为老师和同学服务中提升个人素质、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增加个人阅历。但是由于学生评奖评优和奖学金申请以及专升本资格初审等都与第二课堂量化成绩挂钩,存在不少社团学生干部急功近利,参加社团仅仅为了获得学分。这些社团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关注个人加分多过渴望经受锻炼和积累经验,关注任期内社团成效多过考虑社团长远发展规划,甚至有个别社团学生干部,将社团发展成“小团体”,在社团中沉迷于享受“社长”的荣誉,但实际却并不开展工作。
二是工作能力较弱。社团学生干部相对于其他团学干部来说综合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对活动缺乏统筹规划,计划性不强;活动中应对突发状况能力不足,活动结束后总结不足,经验无法应用到今后活动开展中,此外还有学习成绩不佳、创新意识缺乏等问题。
三是成熟度不够高。表现为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或活动中事事讲加分,如果需要占用个人时间就会推诿,工作推进完成情况与个人心情关系巨大;还表现为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工作上有点苦累或忙碌就要退出,工作中出现问题或不足被批评就痛哭流涕、要退出。
职业院校社团学生干部出现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是职业院校整体生源质量较本科院校较差;二是职业院校学生学制为三年,导致学生在校培养时间短。一般学生大一时接触社团活动,大二时进行培养,尚未得以检验和巩固培养结果,即进入大三离校实习阶段,总体在社团时间短,对个人培养时间有限,能力提升有限,因此经常会出现社团负责人不能胜任的情况;三是社团指导老师配备不够齐全,大部分社团缺乏专业指导老师。配备指导老师的社团,老师精力大都在本职工作上,对社团及其负责人的深入指导有限;四是社团学生干部工作压力大,职业院校优秀学生且热衷于学生活动的人数占比相对于本科院校较低,大部分优秀学生干部身兼数职,学生多数存在学习和工作冲突、社团工作和其他工作冲突等,导致学生习惯将社团活动放在次重点上。
社团学生干部承担着社团的管理和日常运转,如何有效加强社团学生干部能力培养和规范管理,对切实发挥学生社团作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团改革的背景下,引导社团充分发挥个人兴趣,焕发创新与活力,发挥实践育人效果,促进社团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迈进,务必高度重视社团学生干部培养和管理。
社团学生干部的成熟发展可以为社团发展增添力量。通常来讲,社团学生干部需要具备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出众等素质,具体可以重点培养社团学生干部具备四个意识、锻炼四个能力。
培养四个意识其一是大局意识,要通过不断地培训锻炼,将社团学生干部的眼界提高,看到个人能力锻炼与社团发展紧密联系,做到活动设计从社团出发,面向全校学生,而非仅仅停留在本社团内部。二是团队意识,社团学生干部之间是一个团队、与社团成员是一个团队,社团内部要在兴趣相近、爱好相似的基础上增加情感上的认同,树立团队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才能逐步建立起优秀的社团文化,从而调动起社团内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服务意识,如果社团学生干部自己的定位是为社团成员服务,在服务和活动组织中锻炼自己的能力,那么这些学生干部会努力提高自己工作能力,在获得认可中锻炼提升自己。如果社团学生干部将自己定位为社团里的官,那么这个社团发展成为小团体的风险会大大提高。四是创新意识,目前大部分社团活动的设计都是沿袭前一届活动,少有社团负责人能够创新开展新的活动,导致社团活动新意不足。在此情况下,培养创新意识,能有效提高社团活动创新性和吸引力。
锻炼四个能力,一是思考能力,重视培养社团学生干部看待社团活动、社团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推动学生干部主动思考。二是沟通能力,通过知识理论学习、语言表达培训、人际交流训练、优秀社团交流、优秀社团负责人经验分享等途径,提高社团学生干部的沟通能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沟通效率。三是解决问题能力,投身实践,引导社团学生干部根据社团特色开展活动,在策划和组织活动中锻炼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四是心理承受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要肯定和批评综合使用,正面表彰激励社团学生干部再接再厉,产生自我提升自我进步的动力;针对不足加以批评指导和安抚,不断提升其遇到批评和挫折时的承受能力。
在社团改革背景下,做好社团学生干部规范化管理,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严进入、重培训、常考核。
严进入。对社团干部严把选拔关:热爱社团工作,有相同或相近兴趣爱好是基础,同时专业水平要过关,可以为社团打造品牌打下基础;重视考查学习能力,倾向于选择成绩优良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大都是掌握了正确学习方法的同学,个人学习能力较强。
重培训。对社团学生干部的培训学习要常态化,对社团学生干部和骨干社员都要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社团观,明确社团的意义和目的,认识到社团的重要性,纠正错误观念;学习社团建设管理办法,依规开展相关活动;建立社团传帮带模式,注重后续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促进社团管理和经验传递发扬。
常考核。完善社团学生干部推荐评选,在严把入口关阶段重视社团拟任学生干部考察;建立考核和评议制度,每学期工作结束后,完成一学期工作考核和社团民主评议,完成对社团学生干部工作成效的检验;要建立退出机制,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社团学生干部要定期清退,确保社团学生干部队伍整体形象。
综上,在社团改革背景下,社团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严格规范社团管理,充分发挥社团育人功能,搭建好潜能开发、兴趣培养、展示自我的社团舞台,关键在于加强社团学生干部培养和管理,因此要重视社团学生干部能力培养和规范管理,促进社团管理建设上新台阶。
注释:
①《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2016年,http://www.moe.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