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可 崔应麟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2.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河南郑州 450002
毒邪学说最早可追溯到秦汉,经历了萌芽、兴起、昌盛,但并未达到实质性的突破。《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言:“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其中所述“毒”皆为致病因素,以此为基,历代医家对“毒邪学说”进一步的探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毒邪学说已成为现代病因学研究的视点和热点。治病寻本,掌握毒邪的病因病机和诊疗规律,方可达到治愈疾患的目的。故此查阅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对近年来有关“毒邪学说”的理论起源、古今分类、致病特征、所致病证及问题展望5 个方面进行概述,为临床研究及诊疗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毒邪”一词最早见于华佗《中藏经》,作为病因学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中记载“风毒”“热毒”“寒毒”等40 余种毒邪分类,《景岳全书》中新增加了“煤气毒”,《霉疮秘录》又论述了“霉毒”。《黄帝内经》认为偏盛之气侵袭机体可化生毒邪致病,《古书医言》:“邪气者,毒也。”近些年“毒邪”的概念有了新寓意,观点之多,持论不一。有学者认为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一切因素均为毒邪,并无广义与狭义之别。崔文成[1]认为毒邪指的是发病之因、病机、病证、治则及药物偏性、毒性、峻烈之性。苏凤哲[2]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可化毒,内伤情致、饮食、劳倦亦可化毒,亦有环境毒邪、酒毒、虫兽之毒,其中环境之毒与王振兴等[3]观点一致。由此可见,“毒邪”概念广义狭义,所指有别。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病因病机学的细化,毒邪的分类更加具体。诸多医家赞同毒邪分为两大类的观点,即外毒和内毒,外毒即来自人体之外,损害人体功能、破坏生理功能,导致疾病产生的邪气;内毒即人体的代谢产物、病理产物淤积体内产生的致病物质。
张蕾等[4]认为毒邪有内毒、外毒之分,由外而来,侵袭机体,造成毒害的病邪均为外毒,由内而生,导致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的病邪均为内毒。赵昌林[5]又将外毒进一步细化为六淫毒邪、水毒、气毒、虫兽毒、药毒、食毒等。董坤等[6]在外毒划分上又增加环境毒邪;内毒划分为五志过极化火、瘀血日久成毒、湿浊凝聚化毒。崔文成[1]则对外毒进一步的归类总结为物理致病(意外伤害、超声波、噪声、自然灾害等)、化学致病(毒品、药毒、污染)、生物致病(虫兽、疫疠)三大类,使外毒的概念进一步细致化、明确化。王玉玺等[7]根据毒邪起病特点,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病因性毒邪,继发性和病理性毒邪,其在致病时常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张辛欣等[8]将毒邪分为浊毒、瘀毒、热毒三大类。章新亮[9]建立以毒邪为因的辨证体系,分为时毒和杂毒、六淫之毒和六性之毒、有形之毒和无形之毒、一因毒和二因毒等观点,对毒邪学说的辨证分型增添了新的思路。
关于毒邪致病特征,各医家从不同角度而论,各抒己见。陈美玲等[10]分别从发病学及证候两个方面归纳毒邪的致病特征,从发病学而言,毒邪具有顽固性、多发性、内损性、暴戾性及依附性致病特征;从证候学而论,毒邪具有怪异、繁杂、难治、凶险的特征。占凯等[11]认为毒邪致病一则急剧暴戾,内攻脏腑;二则火热秽浊,易伤血络;三则毒邪肆虐,诸病皆生。王倩等[12]认为毒邪具有猛烈性、火热性、传染性、特异性、顽固性等特征。李力等[13]认为毒邪致病首先侵犯人体肺卫,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田财军[14]认为外毒最易损伤皮肉筋脉,与心、肝、肺脏腑密切相关;内毒之生,多与脾之运化、肺之宣肃、肾之开合异常密切相关,责之肺、脾、肾三脏。王振兴[15]从病因、发病、临床及病程上论述毒邪的特征,认为毒邪在病因上具有依附性、地域性、酷烈性和社会性;在发病学特异性、传染性、骤发性、季节性和流行性;临床上具有秽浊性、火热性、广泛性、内损性、善变性;病程上具有危重性和顽固性的特征。张秀等[16]认为肾毒是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肾毒致病,具有损伤肾络、毒侵溺窍、肾虚毒滞等致病特征。杨霖等[17]认为癌毒致病具有潜伏、猖顽的特征,其能化生痰浊瘀热,耗气伤阴,变生他病。临床对毒邪的判读应当坚守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审证求因,方可更好地把握病机,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近年来中医界提出“中风毒邪说”,“毒邪”是中风的关键因素贯穿疾病始终,并提出了“毒损脑络”的假说,认为中风是由于毒邪损伤脑络,气血失调,致脑窍失养、神机失用,致半身不遂、神昏窍闭病理状态[18]。毒邪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变证丛生、迁延不愈的关键因素,其中炎症反应、脂质浸润、血栓形成等均与毒邪致病密切相关[19-21]。老年性痴呆以内毒为主,是由于脏腑、气血功能紊乱,阴阳失调,产生痰、热、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蓄积日久,不能被及时清除,发为毒邪[22]。帕金森病发病属本虚标实[23]。线粒体复合物Ⅰ活性下降、小胶质细胞、铁离子、谷氨酸、α-突触核蛋白等神经毒素均可引起帕金森病的病理过程[24]。Damier 等[25]、Recasens 等[26]在文献研究及临床追踪中发现,“毒邪”是癫痫临床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提出“毒邪致痫”学说,认为毒邪为患,侵蚀脑络,损伤元神,而致癫痫。张尚波等[27]、钟乔青等[28]认为冠心病及心血管疾病病理基础为瘀毒阻滞,其中内皮损伤、炎症介质、氧化应激、组织坏死等现象,与“毒邪”相吻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感受风热或湿热毒邪导致心脉痹阻,病理演变过程始终贯穿着毒邪致病的病机[29]。
王建芳等[30]认为毒邪是肝病慢性化、传染性、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毒邪在肝病中具有毒性猛烈暴戾、侵入血络、壅滞瘀结、虚实夹杂的特征。宗亚力等[31]在酒精性肝病中提出了“毒损肝络”学说,酒毒可以引起痰湿、气滞、血瘀、正虚等病理变化。李连会等[32]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是内毒与外毒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胃黏膜的黏膜层变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伴或不伴有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王新月等[33]认为湿毒、热毒、瘀毒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致病因素,并提出“毒损肠络”学说。
“毒损肺络”学说由来已久,是早期肺纤维化的病理基础。毒损肺络以毒邪壅滞玄府、气液宣降失常为基本病理[3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肺脾肾虚损与瘀血、痰浊、毒邪相互为患,形成痰瘀之毒,蒙蔽神窍,形成肺胀神昏[35]。
艾滋病是由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主要侵袭人体的免疫系统。从中医而论,艾滋病是由于疫毒侵袭,邪闭脑窍,从肤而入,伏于营分血络或三焦膜原,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毒邪累积,排毒功能的紊乱,气血运行不畅,津液瘀滞为痰湿,损伤正气,日久衰败,出现“毒聚病发”[36]。外毒是导致过敏性紫癜发病的重要病机,络脉受损,临床上病症以风毒、火毒、湿毒、瘀毒为主[37]。
癌毒是恶性肿瘤的原始动因,癌毒与痰、湿、热、瘀互结形成此病[38]。内源性毒邪是恶性肿瘤发展和转移的重要环节[39]。目前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即为解毒抗癌。
风寒湿热毒邪侵入机体是引起痛风的先决条件[40]。毒邪在肾病致病起重要作用,可见多种毒邪夹杂,风热、湿热、瘀浊、湿浊等相互发展与转化,使病情反复发作,同时解毒祛浊贯穿于肾脏疾病治疗的全过程。毒邪是类风湿关节炎发展关键的病理因素,其中外感毒邪是先决条件,痰瘀互结成内毒是继发改变[41]。糖尿病足干性坏疽,结痂周围存在脓液,毒邪入络扩散,毒素重新吸收,周围皮温升高,红肿,甚至出现全身中毒的症状[42]。银屑病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遗传疾病[43]。除此之外,相关文献也表明时行感冒、肺间质纤维化、皮肤病、干燥综合征、肝豆状核变性等多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均与毒邪密切相关。
从古至今,毒邪学说不断地发展与充实,内毒作为机体阴阳失调的产物,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故此诸多疾病以毒邪作为发病机制进行研究,以解毒祛邪法作为疾病的治疗原则,用于指导临床。但目前毒邪作为临床研究依旧比较笼统,中医讲究阴阳消长平衡,单纯用分子生物学来解释毒邪,忽略了中医的整体性,此外,临床疾病病情的复杂多变,单纯用毒邪解释有待商榷。因此,明确毒邪的概念,归纳总结毒邪致病特征,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从本质上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进一步完善中医学毒邪的理论体系,更好地用于指导临床。笔者将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文献记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在实践中证实毒邪的价值,为疾病诊疗提供新的指导。